通江县发展柞蚕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2015-04-04 04:54
四川蚕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通江柞树通江县

周 林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陈河乡柞蚕种场,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县发展柞蚕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周 林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陈河乡柞蚕种场,四川 通江 636700)

通江柞蚕抗病力强、抗逆性强、体健好养、茧大丰产、一化二放等特点,在国内柞蚕一化性地区声望极高,如河南南召、方城、鲁山、湖北随州等蚕区更是称赞有加,资源和技术优势明显,提高科技水平与综合效益空间巨大。

1 市场背景

目前,全世界天然和人造纤维消费量约2500万t,而柞蚕丝纤维产量不超过5000t,仅占全世界纺织纤维总量的0.02%,世界人均年消费不足1g。在人们日益崇尚消费天然纤维,尤其是蚕丝纤维的时代,柞蚕丝纤维依靠真实突出的挺韧、强牢、幽雅、含蓄、吸湿、透气、穿着舒适而且抗紫外线、耐酸碱等特点,在国际国内纤维消费市场中地位日益巩固,并且一直是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短缺商品。

我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总产量的90%,中国柞蚕业具有稳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今后较长时期的国际纤维商品市场竞争中,难以出现强劲的竞争对手。以往40年国际丝绸市场的分析表明,柞蚕产品的消费在未来20年将呈直线增长趋势。市场对柞蚕相关产品的需求,至少也是当前生产量的两倍,而依据目前的生产发展状况,却很难满足这种需求。同时,柞蚕丝绸产品通过技术改造、质量升级,仍有数倍增值空间。

其次,近年来新开发的一批柞蚕生物新产品,正以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挺进市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层次开发柞蚕蛹、蛾及相关生物产品,如柞蚕丝素肽、柞蚕蛾公酒、柞蚕蛹虫草、柞蚕参蛾胶囊、蛹油软胶囊等,出现了更好的市场前景。特别是柞蚕鲜蛹经特定诱导源的生物诱导,获得一系列抗菌、抗病毒活性物质。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已经建立起世界第一个柞蚕NPV基因重组载体,可以表达目的产物——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产生抗癌物质——肿瘤坏死因子(TKF)。若将柞蚕蛹用来生产这类生物工程新产品,其市场价值是缫丝价值总量的10倍以上。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一类全新的柞蚕生物技术商品就会挺进国际市场,实现柞蚕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像柞蚕业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独霸国际国内市场,不存在市场忧患的产业,实属罕见。

2 通江县发展柞蚕业的优势潜力

2.1 地理气候条件适宜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居北纬31°39′~32°33′,东经106°59′~107°46′之间,幅员面积4116 km2,总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人,海拔多在300~600 m之间。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总量1399.2 mm,多集中在春夏之交及秋季,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一化性柞蚕生产。

2.2 柞树资源丰富

通江县现有柞树资源近150万亩(10万hm2),可开发利用适宜放养柞蚕的面积达40%,60万亩(4万hm2)。并且适宜柞蚕食用的麻栋、栓皮栎树种占90%以上,其广阔的柞林资源,适宜的柞树品种为全县发展柞蚕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经济比较效益明显

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全县关注的重大问题。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柞树资源丰富,但主要用于栽培食用菌(银耳、木耳等),砍伐一次栽培银耳要8年后才能再次利用,按每667 m2有效利用柞树600 kg生产银耳2.5 kg,均价600元/kg,综合产值1500元,除去菌种等成本,每667 m2纯收入1000元,年均每667 m2产值仅120元。而柞蚕生产按每单元30亩(2 hm2)计,年季养蚕卵1kg,平均产茧350kg,2014年均价48元/kg,产值16800元,除去蚕种等成本,纯收入15000元,年均每667 m2产值达500元,比栽培银耳每年每667 m2纯收入高出380元,且柞蚕生产不占耕地,饲养技术粗放简单,劳动强度较小等优势,比较效益显著。

2.4 领导重视力度空前

2013—2014年,省农业厅、省蚕业管理总站、巴中市委、市政府、通江县委、政府等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通江及巴中全市利用柞蚕资源大力发展柞蚕产业,致富农民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多次到通江县考察调研柞蚕生产,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还亲自到“中国柞蚕之乡”的河南南召县考察调研,招商引资发展柞蚕产业,上下形成合力共识。通过专家论证,巴中市人民政府以“巴府发〔2015〕1号”文件印发了《巴中市柞蚕产业发展规划》,其中,通江县为重点区域,从而拉开了通江县大力发展柞蚕产业的序幕。

2.5 蚕种优良,服务体系健全

通江县柞蚕种场始建于1959年,至今已从事柞蚕良种繁育56年,也是全省唯一的柞蚕种质资源保育单位,现保育的“川08”、“川06”、“通江”、“河33”、“辽2”、“秋2”等6个品种,具有微粒子带毒率低(母种为0,原种在1.5‰以内)、抗病力强、抗逆性强、体健好养、茧大丰产等优势特点,技术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并操作选育、制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一化二放”技术的成熟运用更是全国领先。确保全县蚕农良种需求,确保常规饲养技术的培训指导。

3 通江县发展柞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通江县发展柞蚕产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发展柞蚕产业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思路。

3.1 加快标准化蚕场建设

宜蚕规划区域,应按照标准化蚕场建设的规范要求,对现有柞林资源进行改造, 对柞树资源集中连片,单位规模在600亩(40 hm2)以上,柞树占60%以上的柞林,砍伐清除杂树杂草杂刺,柞树按养蚕标准要求剪伐。还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不断扩大标准化蚕场面积,科学合理确定单位面积放蚕数量,以实现现有柞林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

3.2 加快选育优良大茧丰产型杂交品种

针对一化性地区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通过引进试养和不断筛选,尽快选育出适宜本地生长的大茧型、抗病力强、抗逆性强、体健丰产的优良杂交品种,加大试养示范力度,不断提高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在不同区域先行试养成功后,再逐步推广,以点示范,调动农民养蚕积极性。

3.3 加快健全服务体系,培养技术人才

恢复成立蚕业服务管理站,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可聘请河南省蚕科院、南阳农校、贵州蚕研所等科研院校的柞蚕专家和教师进行短期集中教学培训,加快专业技术队伍的培养,加大蚕农常规生产技术培训,为发展柞蚕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4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解决产品销售和深加工问题

加快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地有实力企业,一开始就介入参与柞蚕生产发展,与农户面对面,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地建厂,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带动全县柞蚕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力争在5~10年内,开发柞林20万亩(1.3万hm2),3000户农民饲育柞蚕,年养蚕卵6000 kg,产茧200万kg,产值1亿元,农民户均年增收3万元。努力创建绿色柞蚕昆虫食品基地,努力创建“中国富硒柞蚕之乡”。

2015-01-18

周林(1970—),男,大学,农艺师,场长,从事蚕业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通江柞树通江县
柞树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通江县查处8件涉嫌侵犯“通江银耳”商标专用权案件
柞蚕饲养技术岗位团队完成“柞树菌根真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成果登记
蒙古栎的价值和作用
杞麓湖 通江达海的地理传奇
四川通江得汉城 天铸铜城 雄镇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