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常见繁殖障碍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防制

2015-04-04 04:19何启盖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兽医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猪毒株猪群

何启盖/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本文所称的母猪繁殖障碍,是指由于致病因素(而非品种差异等生理因素)所致的母猪产仔数量减少和仔猪质量下降的各种症状总称。这些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饲料毒素、营养缺乏、配种技术不当、饲养不规范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繁殖障碍,是由于病原可经过胎盘传播。这些因素之间可互相协同呈现累加作用,使病程更加严重。因此,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母猪繁殖障碍,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实现提高每头母猪提供育肥猪数量,提高养猪效益;减少母猪头数,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部分减少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治污压力,促进养猪可持续发展。追求母猪“单产”成绩,是国际上养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般地,在确保正常营养需求和基本饲养条件下,不同品种和生产胎次母猪的产仔数量和仔猪的初生重、断奶重也有差异(资料: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因此,在判定母猪的繁殖成绩是否正常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的差异。或者,与不同时期的生产成绩相比,或者与同期不同生产线(但母猪胎次和饲养条件相同)的生产成绩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才能怀疑是否发生繁殖障碍。也就是说,有比较数据,才有初步结论。

一、疾病因素

(一)猪瘟

猪瘟(慢性型):病原为猪瘟病毒弱毒株或母猪免疫失败,感染了猪瘟病毒强毒。母猪妊娠阶段感染猪瘟病毒,病毒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随后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或者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震颤,无法正常吸吮乳汁,逐渐衰弱死亡,猪瘟病变特征不显著。此外,同窝仔猪对随后的猪瘟疫苗免疫应答低下,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低,或者参差不齐,原因是仔猪在胎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接触猪瘟疫苗,产生了免疫耐受。使用感染公猪的带毒精液,也是本病的传染源之一。

确诊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来判断。采集母猪扁桃体,制备组织涂片或冰冻切片,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猪瘟病毒抗原;或者从扁桃体中提取核酸,通过RT-PCR,检测猪瘟病毒E2基因片段,猪瘟野毒株使用引物对【F1---CCTGACGCCACGATT,R1…GGGGACTCC(G)TTGCATATTTTT(T),扩增片段大小为315bp】,猪瘟疫苗毒株C-株使用引物对是【F2---TGATGAATAGAACCCAAGCAG,R2---TATCAAGCAGATGAGGAATGCAA,扩增片段大小为923bp】,可以区分野毒与疫苗毒。应用扁桃体检测,应该注意样品采集时间与猪瘟疫苗免疫的间隔时间。用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如不采用上述引物)检测,应分别在免疫后14 d和38 d采集,否则很难判断阳性信号是由疫苗毒还是感染野毒引起。检测流产胎时,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出现阳性信号,在排除实验室污染后,就可以认为是野毒感染,而非疫苗毒株,因为,我国的猪瘟疫苗毒株不能通过胎盘感染。

预防本病主要是选择抗原含量足够的优质猪瘟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才能达到预防目的,同时注意与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免疫时间相差1周以上,以免降低猪瘟疫苗效果。母猪可以采用普免2次/年或跟胎免疫,普免对母猪免疫效果影响不大,但不同分娩时间所产仔猪如果采用同一免疫程序,则效果有影响。仔猪免疫程序要结合母源抗体水平而定。对于检出野毒的母猪,建议直接淘汰,不再使用。注意加强公猪精液中猪瘟病毒的检测,杜绝使用含病毒的精液。对于我国重点种猪场,建议实施猪瘟根除计划,确保本场种猪和出售种猪的健康状况。

(二)伪狂犬病

病原为疱疹病毒科伪狂犬病毒。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猪场中的鼠类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家猪与带毒野猪的接触,增加感染机会。本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其临床症状有四种:(1)各种妊娠阶段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母猪无其他明显临床表现;(2)母猪返情,屡配不孕,可见子宫内膜炎;(3)新生仔猪发病死亡,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仔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转圈运动、共济失调,临死前尖叫,口吐白沫。剖检可见肺炎、脑膜脑炎;病程较长者,可见扁桃体、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灶。此外,伪狂犬病毒也可以引起保育阶段、生长阶段和育肥阶段猪的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公猪感染后精液质量下降等临床表现,但不是本文所讨论范围。

诊断本病主要通过检测野毒抗体(gE抗体)和从病料中扩增gD基因和gE基因来判定。免疫猪群感染野毒后,仍可产生gE抗体,此时猪群的生产指标未见明显下降。但在我们所见的另外案例,gE抗体阳性猪群可出现显著的上述临床症状。因此,gE抗体阳性可来自感染猪群和发病猪群两种类型。由于病猪可排出大量病毒,免疫猪仍可发生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如在70日龄前仔猪检出gE抗体,则需要谨慎下结论,该仔猪不一定感染野毒,而是仔猪从感染母猪的乳汁中获得了gE抗体。需要提醒的是,在PCR检测时,由于gD基因是疫苗毒株和野毒共有的保守基因,虽然扩增产物为阳性,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只有当能扩增出gE基因,才能判定野毒感染。

当前,根据我国该病发生的现状,预防本病主要通过免疫接种,其优点是提高猪群感染所需的病毒载量,并降低感染猪的病毒排出量。正常的免疫程序是:种猪接种3~4次/年,仔猪出生后1~2天内滴鼻免疫,在50~60日龄肌注免疫。选育种猪在配种前免疫一次,以后按照每年3~4次免疫。发病时,全群(含种猪)紧急接种,出生仔猪滴鼻和肌注同时免疫。滴鼻接种的优点是建立局部黏膜免疫、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和减少排毒量,在疾病爆发时,尤其推荐滴鼻免疫。平时,建议猪场检测群体免疫合格率,在gE抗体阴性的前提下,群体gB抗体阳性率应达到95%以上。其他预防措施还有定期灭鼠,运猪车辆充分消毒后确保干燥,保证消毒效果。

目前,我国新发猪伪狂犬病是由抗原和毒力方面都发生变异的野毒株引起,但尚无证据表明这是不同疫苗毒株重组引起。两种不同基因缺失毒株之间的重组条件是两种病毒均使用高剂量(107.0TCID50)同时接种一种细胞,才有可能产生缺失片段互补的重组毒株。在我国临床实际中,猪场一般不会在同一头猪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疫苗都是gE基因缺失疫苗或TK/gE缺失疫苗。临床上,不可能发生gE基因回复突变的伪狂犬病毒株,因为没有重组的分子基础和接种条件。

(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酸类型是RNA,具有高度变异和重组的特性。国内外有两种类型毒株,即美洲株和欧洲株。我国主要流行美洲株,也发现野毒与疫苗毒株重组的毒株,值得注意。自2006年我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以来,以NSP2基因中缺失90bp为特征的变异毒株占优势。近年来证实,NSP2缺失区域与病毒的高毒力无关,而是与病毒ORF5基因中的糖基化位点有关。病毒具有持续感染特点,使诊断和防控该病较为困难。

本病临床症状是:(1)母猪发热,随后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传播速度很快,即“流产风暴”。母猪耳部皮肤变紫蓝色(即蓝耳表现,但少见)和腹部、臀部皮肤片状发红(非点状出血);(2)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呼吸道症状,剖检见间质性肺炎,肺门淋巴结严重出血。

实验室诊断依据是:用病猪的含病毒血清、肺脏和淋巴结作为病毒分离材料,接种Marc-145细胞;由于病毒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持续存在,因此,也可用于在血清抗体与病毒血症(RT-PCR检测)均为阴性时,作为实验室最终确认试验用猪是否为“真正的蓝耳病毒阴性”的样品,临床上可用于确认猪群是否带有病毒的依据。采用RT-PCR检测病原时,ORF7基因较为保守,常作为诊断靶基因,而ORF5基因变异较大,作为毒株进化和同源性比较的扩增靶基因;Nsp2基因则作为传统毒株和变异毒株的鉴别标志,但不是毒株致病性高低的判定依据。

抗体检测主要依靠ELISA试剂盒,免疫荧光试验较少使用,中和试验不做为常规诊断的方法,但可作为免疫效果的评价方法之一。目前尚无法区分疫苗毒株抗体与自然感染抗体、也无法区分传统毒株和变异毒株之间的抗体,因此,抗体检测对于个体的诊断价值不大,但是,可根据猪群不同样品S/P值的变动范围,可初步确定猪群是否处于蓝耳病活跃状态。综合考虑猪群是否处于病毒血症、发生猪群繁殖障碍问题,可以判定猪群的蓝耳病状态(阴性群、感染稳定群或活跃群),作为决策是否使用疫苗的依据。

防控本病的方法依赖综合防控。免疫预防在不同猪群的效果似乎有差异,对于处于活跃状态的猪群是有所帮助的,能稳定和控制疫情;一般是母猪每年免疫3~4次,仔猪在10~14日龄免疫。感染稳定场主要是对后备猪群免疫,排毒期结束后再混群。阴性猪群建议不免疫,而应重点强调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车辆消毒、投入品中蓝耳病毒的监测。目前,我国有3种传统毒株弱毒疫苗(Ch-la、R98和VR-2332毒株)和3种变异毒株致弱的活 疫 苗(JAX-1R、HuN4、TJM株)。疫苗的选择原则是根据本地毒株ORF5序列同源性高低确定疫苗毒株。由于毒株之间可能发生重组,不推荐在同一猪场中使用两种不同毒株制备的活疫苗。除了免疫预防外,多点饲养是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可切断蓝耳病毒在母猪群和仔猪群之间的循环传播。运输车辆的合理消毒(醛类消毒剂、消毒后车辆干燥)是切断病毒在猪场之间传播的重要环节。

(四)日本乙型脑炎

病原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根据日本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和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发现目前疫苗毒株属于基因3型,而流行毒株是基因1型。免疫血清能中和同一基因型毒株的能力优于中和异种基因型毒株。

临床症状:感染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产死胎为主。死胎脑部发生液化性坏死,肉眼可见脑腔积聚液体。公猪睾丸肿大或单侧萎缩,临床上以单侧睾丸病变多见。发病母猪和公猪体温升高,出现神经症状如嗜睡。本病多见于炎热季节,蚊虫滋生,经蚊虫叮咬而传播。

诊断:用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未免疫猪血清,如抗体阳性,可判定为感染;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通过RT-PCR扩增该病毒E基因是否存在。检测样品是流产胎儿的脑组织。目前,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尚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弱毒苗免疫产生的抗体。

我国目前使用猪乙型脑炎活疫苗预防本病。在每年3月份,蚊虫滋生前,母猪和公猪接种。免疫期6个月。在炎热地区,如海南和福建等地区,建议在9月份再免疫一次。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少数公猪使用乙脑活疫苗后,睾丸炎性肿大,精液品质下降。考虑到国外人医上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为保证免疫的安全性,本人建议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考虑到获得更好的交叉保护,应该加快研制并推广新基因型毒株的灭活疫苗。

本病为人兽共患病,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人群往往在猪群发生乙脑之后一个月发病,因此,在处理临床病例时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五)猪细小病毒病

本病病原为猪细小病毒,核酸类型为DNA,不同分离毒株的致病性高低不同,能凝集红细胞。本病主要发生于初胎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但临床常见产木乃伊胎。发生繁殖障碍时,母猪无其他临床症状。细小病毒是猪圆环病毒2型的协同致病因子,仔猪如发生细小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将加重圆环病毒病的临床严重程度。

实验室诊断:鉴于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较强,猪群中广泛存在,利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的临床诊断意义不大,主要依赖从死胎中扩增或分离出细小病毒,并结合临床病程经过,才能做出诊断。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市面上使用的疫苗多为灭活疫苗,通常在初胎母猪配种前1~2个月完成1~2次免疫。公猪可免疫2次,间隔3~4周。此后无需再免疫。

(六)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包括仔猪断奶衰竭综合症和皮炎肾病综合症等常见疾病类型(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但是,猪圆环病毒2型也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而且,可在不同妊娠时期发生。母猪可能出现皮炎,胎儿主要表现心肌肥大;新生仔猪可出现先天性全身震颤,无法吮乳。公猪感染后,经精液间歇和持续排毒达51天(如感染PCV2a)和81天(PCV2b),带毒精液也成为传染源之一。我国目前猪圆环病毒2型的流行基因型是PCV2b。重组病毒也有所报道。

诊断本病主要依靠PCR检测病毒是否存在,并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由于PCV2较难适应细胞,病原分离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抗体检测可作为非免疫群体的监测手段。预防本病主要是免疫产前1个月母猪。多点饲养不能解决猪圆环病毒病的控制。

(七)猪流产衣原体感染

猪流产衣原体是导致母猪流产的常见病原之一。妊娠母猪感染后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怀孕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弱仔,流产的胎儿水肿、头颈部和四肢出血,肝脏坏死肿大;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等,精液品质差,精子活力明显下降;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体弱、精神不振、食欲差,肺炎、发育不良,死亡率高等症状。猪流产衣原体也可以感染牛、羊、马、兔、鼠等,流产母猪的胎膜、羊水和流产胎儿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孕妇密切接触患病动物则可能感染而导致流产。

实验室诊断:衣原体诊断的主要方法是鸡胚接种试验,也可将病猪的胎盘、阴道拭子或其它病变组织直接抹片,或者将接种病料鸡胚的卵黄囊膜制成抹片,姬姆萨染色观察是否有包含体的存在。..OIE推荐的诊断方法是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有商品化的试剂盒。我们国内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分别研制了商业化的间接血凝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衣原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可采用四环素、强力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泰乐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首选四环素。注射猪流产衣原体灭活苗是预防猪的衣原体病的主要措施。

(八)猪弓形虫病

本病由刚地弓形虫引起,母猪出现急性死亡,或者发生流产、产死胎。育肥猪可发生急性败血症而死亡。猫和其他猫科动物是本病原的终末宿主,猪食入了感染猫排出的包囊或卵囊而感染。母猪(或/和育肥猪)高热稽留,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出现大量淤血斑,病猪急性死亡。剖检见间质性肺炎、肝脏和脾脏肿大,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灰红色。诊断本病主要是用流产胎儿组织做涂片,姬姆萨染色观察滋养体形态,也可通过检测抗体而做出诊断。可通过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磺胺类药物来预防控制和治疗本病,同时,饲养场内不准饲养家猫。

二、饲料因素

(一)玉米霉变(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中毒)

由于贮藏不当或在收割时处于梅雨季节,玉米中滋生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黄曲霉毒素(AFT),猪进食含此玉米的饲料后可诱发中毒。母猪AFT慢性中毒的早期症状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消瘦,产奶量降低等,有时还出现便血,胎儿死亡或畸形。发生AFT中毒后,应立即停喂以霉变玉米为原料的饲料。治疗主要是采取保肝、解毒、排毒、利尿等措施,如拌料或饮水补充复合维生素,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速尿和安钠咖注射液。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类雌激素的霉菌毒素,主要由镰刀菌产生,能引起动物流产、死胎、返情等生殖异常现象。青年母猪对ZEN的敏感性最强,饲料中含0.1~0.15 mg/kg即可引起中毒,母猪中毒的主要症状有乳腺增大、子宫和阴户肿胀,卵巢萎缩,严重者甚至阴道和直肠脱垂。ZEN还可导致公猪睾丸萎缩、性欲减退、乳腺肥大。对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尚无特效药治疗,主要是停喂霉变的饲料。总结起来,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分别引起妊娠母猪早期流产和母猪假发情(配种后发生返情)。

(二)蛋白质和维生素A缺乏

饲料蛋白质是含氮化合物的总称,称为粗蛋白,由蛋白质、氨基酸、含氮有机物和氨化物等组成。当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猪生长缓慢和繁殖性能降低,仔猪则出现血清蛋白质水平降低,贫血,全身水肿,肝脏脂类浓度增加;公猪性欲减退,精子畸形和活力不足,影响配种繁殖,使受胎率与产仔数下降。母猪发情不正常,排卵数减少,受精卵与胚胎早期死亡,发生死胎、流产及产后泌乳力弱等。怀孕和哺乳母猪的日粮饲料应含粗蛋白质14%~16%;仔猪饲料中粗蛋白质应不低于18%:育肥猪日粮粗蛋白质以12%~14%为宜;种公猪日粮粗蛋白质的含量15%;不同原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都不一样,蛋白质含量高和各种必需氨基酸比例恰当,饲料的营养价值才高。

维生素A又称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母猪发情异常,不发情或推迟发情,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弱仔、死胎和畸形胎等。仔猪缺乏维生素A则造成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皮肤表面干燥、失明、神经机能紊乱、四肢行走困难、继发肝炎等,严重时可引起死亡。预防母猪维生素A缺乏症,应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平衡饲料,饲料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适时补充青绿饲料。母猪发病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青绿饲料,同时也可用维生素A制剂、鱼肝油等注射或口服,每日1次,连用数天。

三、母猪发情鉴定与配种

正确鉴定母猪发情并适时配种,是避免母猪繁殖性能低下的辅助措施。在规模化猪场中,鉴定母猪发情多采用直接观察法,即观察母猪阴户红肿、排出黏液,兴奋,当试情公猪出现时,呆立不动,接受公猪或其他猪的爬跨。按压母猪腰部,母猪站立不动,即“静立反射”。此外,外激素测试并结合“静立反射”,也可做出鉴定。地方品种发情表现较明显。发情鉴定时需要注意是否是“假发情”。人工授精是规模化猪场常用的配种方法,一般采用重复配种。需要强调的是,公猪精液密度、活力等受精液稀释剂质量的影响。母猪配种后,多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是否配种成功,随即进入妊娠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饲料配方合理、避免打斗、及时免疫接种等,在此,不再赘述了。

四、结论

从技术角度分析,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因素较多,但母猪品种和群体胎次结构、饲料营养水平和猪场管理因素的影响是长期和持续的,其影响是全局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往往是突发性事件,从发病母猪胎次、季节性和特征性症状等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依赖实验室的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病原分离鉴定是最终的诊断依据,但是,无论是病原分离还是抗体水平分析,都要注意区分免疫抗体与野毒抗体、疫苗毒株与野毒株;由于动物感染病原的普遍性,即使分离出病原或PCR扩增出野毒基因,仍需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才能做出有临床意义的诊断,进而采取针对措施,预防相应疾病引起的繁殖障碍。

此外,企业要创造和谐的劳资双方关系,使员工体面劳动、有尊严生活,进而激发出认真负责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是所有技术措施能否不折不扣落实的关键,归根结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忽视这一点,任何的先进技术都不能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公猪毒株猪群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猪群亚健康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