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泉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四川 梓潼 621000)
壤塘县牦牛业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对策
张大泉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局,四川 梓潼 621000)
壤塘县牦牛养殖业主体上仍沿用依靠天然草原游牧、散户饲养的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受到季节、气候因子、经营观念的制约,其效益低下。目前,随着草原现代畜牧业经营观的强力推行,产业化已成为牦牛养殖业的必由之路。笔者根据在壤期间对该县畜牧业发展诸多因子的调查结果,摸清了壤塘县牦牛产业的现状, 分析了发展牦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提出了发展牦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壤塘;牦牛业;现状;对策
壤塘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壤塘县幅员面积6863km2,位于大渡河水系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是青藏高原东南侧的一部分。壤塘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四川省十大牧区之一,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重要的草食牲畜生产基地之一。县域地形以高山峡谷和丘状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低点海拔2650m,最高点海拔5178m,相对高差2528m。全县拥有天然草原面积41.89万hm2,占幅员面积的61.03%,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5.6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85%。天然草原比重大,天然草原占幅员面积的58.4%。据2014年统计,全县牦牛存栏156089头,占全县牲畜存栏的90%以上,呈全域分布,年出栏30168头。
壤塘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气候条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替代的牦牛、藏系绵羊等畜牧资源,给壤塘县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1 壤塘县牦牛产业发展的优势
1.1.1 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 近年来, 在国家支持下, 特别是中央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壤塘县依托一些畜牧业生产项目, 如国家牧区“ 人、草、畜”三配套建设,“ 牧民新村”、“ 希望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中家庭牧场建设等, 组织了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几年来国家对天然草地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 “ 三化”现象有所遏制,也使牦牛饲养的物质基础有了保证。壤塘县立足自身县情特点编制了壤塘县生态经济集中示范区总体规划, 将生态牦牛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下一步,随着中央对藏区的支持,特别是中央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将为藏区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机会。
1.1.2 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壤塘地处2省3州7县29乡交界处,随着马尔康至壤塘、阿坝至壤塘、壤塘至斑马、壤塘至色达等道路的建设和壤塘境内水电开发资源的逐步开发,交通通畅,能源充足,壤塘县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壤塘土地、水源、空气等原始纯净,无污染,具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境内天然林丰富,森林覆盖率46.9%,植被覆盖率约80%;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1.3 有良好的品种资源优势 壤塘的昂科多肋牦牛适应川西北高寒牧区生态条件,产肉性能好,是壤塘县的优良牦牛品种,目前有17850头。昂科牦牛纯繁区属于高山峡谷型地形,草场类型为高寒草甸草地、高山蔬林草地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地,主要牧草以四川嵩草、苜蓿、多种凤毛菊、羊茅、多种委陵菜、珠芽蓼等莎草科、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蓼科植物为主。目前,昂科牦牛已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地理标示认证,并在周边县及全州范围销售种畜。但昂科牦牛这一优良牦牛品种打造多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但其优秀的生产能力未获得省级、国家级权威机构、专家认证,在将来一个时期,昂科牦牛持续有效、高力度的发展将是畜牧业的打造重点。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草原功能退化,畜牧超载严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严重,草原植被覆盖率由70年代的95%下降到现在的75%左右,全县退化草地总面积达27.73万hm2,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1.2.2 饲养管理粗放, 科技水平低 牦牛主要依赖天然草原放牧饲养, 季节性生长差别明显, 草长畜长, 草枯畜衰, 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高原牧区冷季长达 7 个月, 牦牛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抵御寒冷从而使其掉膘, 延迟了出栏年龄。在饲养管理方面牧民依然沿袭日出而牧, 日落而归的传统养畜方式, 以“ 靠天养畜”自然增长为管理模式, 饲养管理粗放。观念上常以牲畜的“ 多寡”作为贫富的象征, 很少思考科学养畜, 依靠科技提高养畜经济效益, 在新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上找出路、寻发展, 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先进的经营方式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2.3 牦牛品种退化, 杂交改良技术难以推广 在品种繁育方面,虽然有昂科多肋牦牛优良品种,本地牧畜部门也加强了对此的保护, 但是因牧民群众饲养方式传统, 在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的条件下, 牦牛处于“ 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不良循环之中, 致使牦牛退化较为明显。
1.2.4 牦牛产业化开发不足, 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牦牛以独特的无污染的生长环境, 造就了良好的产品品质,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善, 追求营养、健康、安全消费的观念已成为时尚,牦牛产品受到消费者认可, 但由于壤塘县地处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牦牛产品大都是粗加工,以屠宰、粗加工为主的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条件差,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缺乏,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相结合的一条龙经营体制,缺乏精品名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化进程缓慢,难以实现 牦牛产业跨越式发展。
此外形成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另一原因是牦牛的生产较为分散, 一部分分布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牧区, 缺乏必要的与市场连结的交通与信息条件,难以形成专门的从生产到销售的畜产品营销组织, 从而导致畜产品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
2.1 明确思路、加强宣传,努力提高牧民商品意识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认真开展专题研究,提出确定发展生态、特色品牌牦牛产业的目标,制定工作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思想宣传工作,要利用各级部门、各级干部深入牧民家中,向他们宣传出栏的好处,强化牧民的商品意识,提高牦牛的出栏率;也要通过宣传引导、外地参观学习和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当地牧民发展现代生态牦牛业的积极性,营造发展生态特色品牌的良好氛围。
2.2 建立畜牧业标准化体系, 实施牦牛产品标准化生产
加快牦牛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主要牦牛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牦牛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 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牦牛产品质量标准的管理工作, 帮助企业与牧户狠抓质量标准落实, 更好地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牦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 实现壤塘县牦牛产品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营销, 全面提高牦牛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3 实施“草原增绿”工程,狠抓草地保护与建设
草地是牦牛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是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抓手, 在不破坏天然草地原生植被基础上, 采取免耕补播、 施肥、除杂等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加大人工、 改良草地和割草基地建设力度, 确保 “禁牧不禁养、 减畜不减收”, 促进 “草原增绿、 牧业增效、 牧民增收”;二是采取综合整治措施, 抓好退化、 沙化和鼠虫害草地治理, 恢复草地植被和生态平衡;三是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草原研究所等单位已成功试验,川油36等新型草种具有易种植、成本低、产量高(产量超过5000kg/667m2)、可青贮、牛羊喜食易消化等优点,宜加速示范与推广; 四是认真贯彻 《草原法》,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实行以草定畜、加大出栏淘汰等有效措施, 控制草地超载过牧。
2.4 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培育牧区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管理模式上应在牧民牲畜私有私养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形式,组织各种股份制的畜牧业、副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逐步扩大为连锁经营,为分散经营的牧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辅导、信贷资金等系列化服务, 化解市场风险, 提高牧业经济效益和牧民的收入。
二是经营理念上必须树立时间、质量、效益、诚信、发展等现代化企业观点。
三是充分利用高原无污染的奶、肉等绿色畜产品,加工为高端精品;把高原牦牛“一身都是宝”的附产物,加工为高附加值的医药保健等商品;
四是通过互联网,建设现代化信息平台,把科工贸、产加销、储运宣等和内地(包括国外)联结起来。打破封闭式经营,与内地乃至国际接轨。
[1]陈勇,牟桑,马莉.阿坝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07-08.
[2]刘斌. 阿坝州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草业与畜牧,2012,10:25-29.
[3]常吉塔. 加快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的思考[J].草业与畜牧,2014,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