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逗唱一路同行

2015-04-03 06:39吴道欢
贵阳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茶馆贵阳曲艺

吴道欢

一捧一逗,一唱一和;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说尽古今万象,戏谑人生百态。每个周末,在贵阳文昌阁和达德书院两处名胜古迹处,都会传来观众阵阵欢愉的笑声。逗笑观众的,是一种已逾百年的曲艺形式——相声。

山人斋黔味曲艺社和春黔相声艺术工作室,是贵阳知名度最高的两个民间相声社团。每到周末,社团成员都会放下手上的工作,穿上大褂,操起京韵京味儿,摇身一变成为相声演员,为观众们带来一个开心的夜晚。演员在台上说得眉飞色舞,观众在台下笑得前仰后合,表演一场接一场,伴随着笑声与欢呼直至深夜。

除了逛街吃饭看电影之外,喝茶聊天听相声成为了城市人的另一种消遣。对于夜生活极为丰富的贵阳人民来说,周末的相声之夜让他们多了一种娱乐方式,也多了一种开心的选择。有钱难买开心笑,更何况是票价不高、快乐不少的相声表演。然而,山人斋和春黔社的演员们回忆起这些年的相声之路,都会有一番唏嘘。历史上的相声,正如世间诸多事物一般,有过起起落落,也有过峰回路转。

相声发源自民间,最早的相声演员通常是在街边撂地演出,通过小曲小唱、白沙写字等揽客形式,吸引和聚集路人后即开始表演。观众围成一个圈,演员就在里面演,演出完毕拿着簸箩问观众收钱,这样的演出全靠自身能耐,说得不好观众扭头就走了,谁也拦不住。正因为这种面对面的表演方式,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相声人才,将相声艺术辈辈相传,继往开来。

逐渐地,相声进入了茶馆、戏园子,有了一方阵地,也有了固定的观众,正式向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演化。今天我们都知道的侯宝林、马三立等著名相声艺术家,都在年轻时有过茶馆表演的历练。那个时代的相声演员群星璀璨,高手如云,风靡大众,受到竞相追捧,也为相声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收音机与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相声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转折。因为形式简单、内容丰富等特点,相声作品开始承担一些政治宣传任务;而为了适应电视播出的需要,很多作品被规定了时长,内容取舍也有了更多的限制。广播与电视虽然对相声起到了普及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相声的传统表演方式。随着更多娱乐形式的出现,相声创作走入瓶颈,不可乐的相声自然留不住观众,而这一沉寂竟有近十余年之久。

文化需要复兴,相声也是如此。2005年左右,郭德纲声名鹊起,其发起的让相声回归剧场行动,从本质上又将相声从电视里拉回到了那个属于茶馆相声的辉煌时期。只有表演的内容不受其他平台的约束,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也更加接地气,传统相声才能重新打开市场。一点星火,点燃了全国相声爱好者的热情,相声茶社、相声会馆、相声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

山人斋和春黔社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雏形。京津地区是相声的窝,但贵阳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其休闲安逸的生活特性,一样能培育相声市场。怀着对相声艺术的满腔热爱,年轻的相声演员们不计名、不计利地投入到相声创作与表演之中,只为让贵阳人也能看到这门让人开怀的艺术。这一坚持,就是对自我业务能力的精进,就是对枯燥训练和排演的忍耐。相声作为根植于北方的曲艺形式,如何能让贵阳观众接受与喜爱,也成为了这些年轻演员思考的课题。于是,在他们的相声创作中,经常加入贵阳本土的趣闻轶事,将传统相声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除了传统的相声段子《报菜名》、《八扇屏》、《论捧逗》外,对贵阳交通拥堵的调侃,讲述当今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热衷减肥的都市人等等更加契合时代的话题,都成为了新作品创作的素材。

从最初的观众寥寥,到如今的场场爆满,演员的付出换来了回报,也换来了今天贵阳市民百花齐放的精神生活。艺术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发展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贵阳这座城市因其多元的特性,吸纳着五湖四海的艺术形式,但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不息,靠的是这门艺术本身的魅力。现如今年轻观众走进茶馆去听一场相声,和在剧院看一场话剧,去音乐厅听一场演唱会是一样的。但相声并非仅仅能逗人一笑而已,有道是生书熟戏,看不腻的曲艺,让人在捧腹开怀中有所感悟,才是幽默的最高形式。曲艺的魅力正是与观众直面交流,接受观众对其优劣的评判,而在这个过程中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在文昌阁或达德书院这样古老的亭台楼阁里,身着长衫大褂的演员们说着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是对新生活的迎接,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缅怀。更多像山人斋与春黔社一样的相声团体也在跃跃欲试,他们渴望登上这个舞台,用谈笑风生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掌声。在他们心里,也许相声从来没有没落,也许相声也从来没有兴起,只是伴随着百姓的生活,用“笑”的形式记录着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茶馆贵阳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高速通到我的家
“学”字的意义
找朋友
白居易写诗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