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效文++刘海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回首来路,后勤人栉风沐雨,以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校的发展为己任,自立自强,奋进不止。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对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回首来路,后勤人栉风沐雨,以适应社会变革和高校的发展为己任,自立自强,奋进不止。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才能够真正推进社会化。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后勤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依托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事企分开,两权分离,以经济效益为手段,以社会效益为目的,逐步形成“小机关—大实体—多服务”的模式,在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下,实现后勤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是处于学校办后勤的状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就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李岚清同志曾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非改不可、势在必行的问题。在众多制约因素中,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后勤,后勤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打破过去旧的服务格局,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具体对策(一)面临的问题1.服务对象认识不足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有些服务对象的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对于成本服务、有偿服务认识不足,习惯于学校的福利服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理解,还提出种种非议;还有就是作为学校主要消费者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消费层次各异,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不能不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这无疑给改革带来了阻力和压力。2.后勤队伍建设情况堪忧人是一切管理、服务、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素,任何改革方案,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来执行。目前,高校后勤面临一个自然减员的过程,在编职工逐步减少,临时工日渐增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骨干数量太少,且大多思想不稳定,基层职工队伍数量较大,素质较差,关键岗位顶不上去,又难以分流消化,在人头费上构成了后勤沉重的人事包袱。还有临时工比例过大,存在临时观点,学到技术就想跳槽,待遇低留不住人,关键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又不宜使用。因此,后勤队伍的不良状况严重制约着改革的成效。(二)具体对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沿着社会化方向前进,服从、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方针和战略,坚持事企分开,两权分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本着岗位讲竞争,分配论贡献的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保持稳定,使后勤改革的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长。1.继续转变观念后勤的改革不仅仅是后勤的任务,而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任务,因此就要做好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特别是需要促进学校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所在,给后勤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同时还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加强对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从思想上让师生员工意识到后勤的改革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从而为后勤改革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2.加大后勤人才引进制度,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管理水平后勤队伍质量是高校后勤改革成败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状况不尽人意,队伍薄弱,基础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每况愈下,使得职工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不强,良性循环不畅,发展底气不足,严重制约了后勤改革、发展和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引进优秀管理者和专业人才的力度,制定后勤人力资源工作方案,积极培养适应后勤事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年轻干部,切实抓好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3.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后勤人员技术文化素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依托理论,只有理论的提升,才能使工作做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整体的素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后勤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学习制度,逐步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要根据后勤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真正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到每一个后勤人员,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再次,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才干。4.加强领导,确保后勤改革的顺利进行后勤改革方案的出台,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同意、认可和支持才能付诸实施,同时也需要得到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思想上抓得紧,在观念上放的开,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抓住机遇。后勤工作关系着学校的稳定,改革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到师生员工观念的转变和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保证改革方案的可实施性,尽力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压力,同时领导要充分理解后勤职工的苦衷,充分调动后勤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学校的后勤改革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黄书琥,李阳模.高校后勤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初探.重庆师专学报,1999,(3).[2]张洪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