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军
砀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与建议
徐桂军
(一)砀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砀山县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1个,比上年新增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453户,农机固定资产原值3636.1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98台,联合收割机120台,配套农机具611台,全年共完成各类机械化作业面积71.64万多亩,创作业收入1763多万元。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动下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二是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机械作业效率。据统计测算,在机械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参加合作社的每台机车年作业量比单机独立作业增加20%左右。三是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粮食生产中最活跃的力量。据统计,农机户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比单个成员分散经营增加收入25%左右,农民节本增收20%左右。
(二)砀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1.县委、县政府和县农机部门高度重视。2013年,砀山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三年规划。
2.发展形式多样。全县出现了农机大户组织带动型、农机部门示范带动型、村委干部组织带动型、农机经营维修能人组织带动型、股份合作型和农机专业协会等六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以农机大户带动型和村干部组织带动型居多。
3.创建规模逐渐扩大。近两年新创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场院面积一般占地都在3亩以上,机库棚面积、机械数量、入社人员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一批建设标准高、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
4.合作社经营理念明显改观。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原来只注重跨区作业,到开始探索订单作业和参与本地土地流转;由原来习惯于随机性的口头协议,到开始注重签订正规的作业合同。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典型介绍
砀山县继峰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注册成立,发展迅速,现已有机械167台,成为该县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继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代表了砀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征:
1.建站初期发展迅猛,干劲十足,迅速吸纳社员20多人,机器也增加了10多台。但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合作社社长个人臆断,不能民主决策,管理不规范。在县农机局的指导下,该社开始民主议事,主动听取大家意见,让社员成为真正的主人,提高了社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合作社服务项目由少到多,由品种单一到复合,服务能力很快提高。建社初期该社仅限于承担粮食作物的耕、种、收和简单的植保作业,现已能承担农田水利建设和其它田管作业服务,并开展了土地托管。
3.发展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机械添置、办公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农业的积累较慢,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4.积极参与政府安排相关服务作业,承担社会责任。特别在参加县农机协会打捆作业服务队的作业中,虽然利润很低,但还是坚持到重点禁烧区实施打捆作业,为实现全县小麦秸秆禁烧零火点目标做出了贡献。
5.注重社员学习和培训。合作社联合县农机校设立了砀山县新型农民培训基地,2014年共开办培训3次,内部组织学习6次。提高了社员的技术水平和作业服务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多三少”问题仍较突出,机械结构配置不合理,制约了农机作业服务向更大范围拓展。
2.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场地、机库棚等硬件设施建设不尽合理。
3.经营理念和方式有待转变。一是大多数合作社没有留存发展公积金,作业收入全部归社员,造成合作社没有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对社员缺乏约束手段。多数合作社仍处于自发组合、自由经营状态,统一作业仅限于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4.注册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目前全县依法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有43个,有的乡镇还是空白。
5.发展资金不足。一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固定资产入股多、资金入股少,仅靠专项资金的少量扶持,难以做大做强;二是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农机专业合作社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建议
1.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组织领导。继续推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农机专业合作社制度。强化定点指导、跟踪服务措施。主管部门应落实责任,明确分管领导,指定具体负责人抓好此项工作。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政府牵头、有关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2.加强合作社建设和运营过程的指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社场地、库棚、办公设施等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根据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分类指导方案,使其逐步建立一套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运行机制。三是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由“三夏”跨区作业向“三秋”跨区作业延伸、由粮食生产领域向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拓展、由以跨区作业为主向跨区作业与订单作业、承包经营土地并重转变。
3.树立“抓两头促中间”的指导思想,使合作社建设数量上规模,质量上水平。“抓两头”,即对规模大、有潜力的合作社从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建设成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他合作社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对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保证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注重引导区域布局均衡化,在全县形成覆盖网络,力争年内消除农机专业合作社空白乡镇。“促中间”,即对已建成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强化指导服务,促进其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做大做强。
4.大力开展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一是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示范社创建活动。选择有条件的合作社,挖掘潜力,以周边地区为对象,以种粮大户为重点,大力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二是组织开展农作物订单作业先进社创建活动。以本地作业为主,以跨区作业为辅,以“三夏”、“三秋”为重点,与当地农户一对一签订作业合同,建立长期稳定地合作关系,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多项作业服务。
5.健全督导、激励机制。建立平时督导和年终检查验收制度,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地建设、库棚建设、设备配置、作业开展情况以及扶持、奖励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指导,对合作社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与重点扶持。积极协调土地、工商、金融等有关部门,在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注册登记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砀山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