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翠翠,朱 亮,张希全,朱 伟,董 戈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CHL)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繁多,外科手术是CHL的传统措施,但较大的CHL由于其血窦、血管丰富,常常给手术带来很大麻烦,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出血量多,需要切除部分甚至大部肝组织,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及预后效果差。近年来随着介入的发展,经肝动脉栓塞(TAE)治疗CHL已成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3年10月共对51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TAE治疗,栓塞剂均为PLE,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男23例,女 28例;年龄 25~58岁,平均41.5岁。全部患者均经彩超、增强CT或DSA确诊,血管瘤瘤体直径在2~20 cm,平均11 cm左右,5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暖气、恶心、腹胀,或肝区胀痛不适等。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插入4F肝管至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腹腔干进行造影,了解CHL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根据造影表现用微导管超选插入至供血动脉内, 用平阳霉素 16~24 mg+碘化油 10~20 ml+2%利多卡因2~5 ml乳化剂行栓塞治疗,栓塞剂量应根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栓塞过程中肿瘤血管的流速的变化而定,至肿瘤完全填充或血流明显减慢为止。如果瘤体较大者可采用间隔4周左右进行第2次栓塞治疗。术后拔管,穿刺部位压迫5~10 min,用纱布加压包扎,回病房沙袋压迫 4~6 h,24 h后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术后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无肝区疼痛、发热、恶心等不适症状,并给予对症处理。3个月行彩超、增强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CHL大小的变化,瘤体内部是否有血流信号和早出晚归现象等。
51例肝血管瘤患者,共行69例次介入治疗;一般患者1次,肿瘤较大者行2次介入治疗,其中18例行2次介入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3~18个月,行彩超或CT复查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其中6例瘤体缩小>50%,45例瘤体缩小30%~50%;51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达100%。
CHL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良性病变的 41.6%[1],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2]。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中年以后出现症状,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3[3]。此病的发生可能为先天性,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肝血管瘤常位于肝右叶包膜下,多为单发。小血管瘤多无症状信号,常在体格检查中经超声波偶然发现,大都出现的症状信号是消化不良、暖气、恶心、腹胀,或肝区胀痛不适等。血管瘤生长缓慢,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肝大,但肝功能正常,脾也不肿大。但>5 cm且位于肝包膜下的CHL具有破裂出血的危险[4],故常需要进行干预。患者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瘤体生长缓慢是由多数大小不等的扩张的异常血窦构成,由纤维结体组织分割包绕,腔壁衬以单层内皮细胞,无肌肉纤维。平阳霉素为抗肿瘤抗生素,因其对血管内皮存在非特异性抑制和破坏作用,动脉介入时用作血管硬化剂,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与碘油混合可长期积聚在肿瘤血管内起持久的栓塞作用,碘油可作为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在肿瘤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和增强药物的作用[5]。肝血管瘤栓塞后均有不同的并发症,如肝区疼痛、发热、恶性、呕吐等,笔者体会以下几点可预防之:①手术过程中插管要到位;②栓塞剂释放缓慢,遵循少量、间隙、缓慢的原则;③选用合适的栓塞剂。
总之,PLE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肝血管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1]孙 华,董永安,王苏峰,等.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的疗效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1):25-27.
[2] Bralet M,Terris B,Vilgrain V,et al.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 helioma,multiple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s,and carernous hemangiomas of the liver[J].Arch Pathol Labmed,2007,124(8):1105.
[3]周伟平,吴孟超.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2005,13(3):232.
[4]郭武华,冯 龙,徐 华,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联合无水乙醇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3):353.
[5]谢春明.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动脉栓塞在治疗肝血管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影响与治疗学,2006,5(12):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