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做法

2015-04-03 19:09李要君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珙县蚕农蚕茧

李要君

(珙县蚕桑生产办公室,四川 珙县 644501)

珙县蚕桑产业遵循“加强领导促发展,科技引领强后劲,县乡联动保增长”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投入为动力,实施“领导靠前、部门包片、职工包户”新举措,努力培育养蚕大户,全方位推进宜宾市“20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和我县“11211”工程建设,实现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科技水平四个历史性突破和蚕茧总量、蚕农收入、蚕业综合产值三个稳定增长,全县在桑园多元开发、户营规模、基地建设、蚕茧产量、科技创新、综合产值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保持全省第二位。

1 珙县蚕业发展现状

珙县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栽桑养蚕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随着近年来珙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已成为宜宾市优势蚕区和国家“东桑西移”项目重点承接基地,蚕桑产业已成为珙县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桑园资源13.75万亩,投产桑园8万亩,桑园规模较2005年增加3倍,2014年发放蚕种14.6万张,生产蚕茧12.3万担(6150t),发种量、蚕茧产量和综合产值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2位;丝绸加工企业拥有自动缫丝机12组,具备年产白厂丝300t、丝绵被10万条的规模。2014年,全县生丝、蚕丝被、丝绵枕、蚕沙、菌渣有机混合肥等工业稳定发展,蚕业综合产值8.16亿元,其中蚕农综合收入4.18亿元。

1.2 生产布局较为合理

全县现有15个镇 (乡)栽桑养蚕,历经体制改革、市场变化后逐年优胜劣汰,蚕桑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聚,目前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孝儿、底洞、沐滩等14个重点镇 (乡),2014年收购鲜茧6158.9t,居全省基地县第二位,形成了一批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专业镇 (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其中,产茧250t(5000担)以上镇 (乡)8个,综合收入超2000万元的镇 (乡)4个,2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52个;综合收入50~100万元的村民小组87个,收入3~5万元的专业户3165户,收入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达200余户。

1.3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珙县的地理和立体气候条件,全县确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科技路线,即始终坚持桑树建园标准化、基地布局合理化、桑枝修剪机械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熟蚕上蔟方格蔟自动化、消毒防病专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蚕桑八化”技术标准,茧丝质量逐年提高。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310个,小蚕3龄共育面100%,大蚕棚8500间,省力化蚕台675万 m2,省力化养蚕比例达到100%,累计推广纸板方格蔟3000万片,优良蔟具使用率100%。2015年全县春夏4批次养蚕单产达到43.2kg/张,比2005年提高18.2kg/张,上车率、上茧率、解舒率分别达到96.5%、90%、65%。茧丝长达到1100~1200m。全县优质茧丝产品销往泰国、浙江、江苏、广东、重庆、陕西、广西等市场,蚕业科技水平和蚕茧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市场供求关系稳定,产品信誉良好。

1.4 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14年全县蚕业综合产值8.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其中蚕农茧款收入2.2亿元;桑园立体种养、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休闲观光蚕业综合产值1.98亿元;丝绸工业全年产值3.98亿元。全县从2010年开始启动“10个万担茧镇(乡)、100个千百万元村”计划,到2014年底已实现万担茧镇3个,千百万元村52个。2014年全县亩桑综合收入突破1万元的“万亩亿元”示范园区达到两个,覆盖蚕农3000余户,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好、产村相融”的“银珠新村”20个,“桑树改造馒头山”、“桑树治理石漠化”等生态高效示范带动模式初见成效。蚕桑产业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健全科学、完整、有力的领导体系,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大班子共同抓、县、乡、村三级联动统一抓”的领导格局。二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蚕桑镇 (乡)和“千百万元村”制度。各镇 (乡)政府、县级相关部门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事情有人干。县政府蚕桑办充分发挥参谋和上下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工作和目标任务的督查督办力度,抓好对县级有关部门、镇 (乡)目标责任人、千百万元村、大社大户和龙头企业五个层面激励机制的完善工作。三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对蚕业产业化发展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年初,县委书记、县长与各蚕业镇 (乡)党委、政府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县政府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宜宾市“20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专业队伍、千百万元村、科技推广、优质茧工程、桑园综合开发、桑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以奖代补。

2.2 狠抓规模发展

根据珙县独特的山区地理和立体气侯条件,全县坚持因地制宜,做好现代“三高蚕业”。一是科学布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区域,按“成片集中、合理布局、规模生产、科学管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战略,全力推进宜宾市“20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建设,突出抓好三大蚕桑产业区:即抓好孝儿、仁义、恒丰、沐滩等4个镇(乡)8万亩现代“三高蚕业”环线建设,逐步与高县边境乡村靠近,抓好底洞、下罗、玉和三个镇 (乡)4.5万亩产业环线建设,抓好上罗、罗渡、曹营、洛表、石碑等5个镇 (乡)东南6万亩产业环线建设,使全县桑园基地形成区域性规模,夯实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万担茧乡镇”、“千百万元村”建设。按照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工厂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蔟自动化、经营管理规范化、产业发展区域化、技术指导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狠抓10个万担茧镇 (乡)和20个蚕茧收购站建设。

2.3 注重科技引领

近年来,县政府、龙头企业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强势推进科技兴蚕战略,强化蚕农发展、科技、效益三个意识,提高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为缓解养蚕季节性用工、用时矛盾,改以前的4季养蚕为8批次养蚕,利用分批发种的办法,有效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达到了多发种、多养蚕、养好蚕的效果。2015年全县在科技推广应用、优质蚕茧工程、基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专合社的规范运作,共计投入“三高蚕业”建设资金1200万元,一是抓好小蚕共育,保证小蚕共育3龄化达到100%;二是抓好“三高蚕业”推广,在14个镇 (乡)、100个重点村、200个标准化共育室、15000户专业大户推广“三高蚕业”生产,其中年养蚕20盒种以上的有3165户。目前,“三高蚕业”区域生产优质茧8.25万担,蚕农增收3958.6万元,户均增收3241元;三是创新推广自动化上蔟,使用农户11850户,占全部蚕农的83%;四是标准化蚕房养蚕达到75%;五是全面推行蚕茧仪评收购,实现了收购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六是实现了桑园管理标准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化、养蚕设施规范化、小蚕共育3龄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茧自动化、技术服务体系化、专合社运行规范化的“八化”产业技术组装。

2.4 实施配套政策

按照市政府建设“20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要求,县委、县政府拟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扶持政策。一是把现代“三高蚕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蚕业专业村建设与农村户办工程建设相结合,蚕桑专业社、专业户建设与农民稳定增收相结合,尽可能把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重点向蚕业镇 (乡)、蚕业专业村、专业社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打造大乡大镇、大村大社和职业化蚕农。2014年全县新栽一步成园桑13248亩,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3.75万亩。二是多元投入、推进发展,重点支持基地建设,产业带区域的公路建设,自动化蚕台、农机农具、工厂化养蚕、蚕房和共育室、统防统治等,以及桑枝条、蚕沙、菌渣等废弃物循环利用,2014年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总投入达9048万元。

2.5 培育专业大户

职业化蚕农是珙县蚕业的中坚力量,2015年,智溢公司科学地调整了蚕业主攻方向,依托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蔟全方位推进现代“三高蚕业”发展,通过优化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和蚕农合作关系,采取内部职工每人负责50户合作社社员、一个工厂化共育室、一个千百万元村、一个综合开发示范片 (简称“511”工程),指导和帮助蚕农发展生产。公司所有干部职工通过与社员召开见面会、技术培训会、建设协议签订会,全面落实了养蚕农户的建设协议、小蚕标准化共育协议、共育设施设备配套服务协议。全县共启动建设职业化蚕农1.5万户,实现收入1~5万元以上的蚕桑大户8500户,其中收入3~5万元以上专业大户达到3165户,收入10万元以上蚕业综合开发的家庭农场200户,收入100万元以上的2户中,沐滩镇中山村的熊兴信2015年养蚕80盒种,产茧3360kg,共育小蚕850盒,养蚕和共育收入18.5万元生产,桑枝食用菌4.5万袋,产值41万元,桑园套种竹荪60亩 (4hm2),产值120万元,桑园地种植大球盖菇产值7.5万元,其它收入3万元,蚕桑综合收入190万元。巡场镇芙蓉村李宗池蚕桑综合开发产值达到185.5万元。

2.6 多元开发增收

县蚕桑办与智溢公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的办法,引进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2015年,全县布局桑枝食用菌示范点20个,种植桑枝食用菌418万袋,桑园地种植竹荪60亩 (4hm2),生料栽培大球盖菇11亩 (0.73hm2),鲜菇销售收入3678万余元。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全县桑园间种紫红苕、黑花生、黑土豆、黑豆和大头菜共计6.8万亩,桑园间种和桑枝条收益达18986.5万元,其中桑枝条产量8.5万 t、产值3293万元。2015年,全县投产桑园每亩综合产值平均达到8665元,有效地提高了桑园单位效益,形成了“桑-蚕-菇-肥”、“套种黑五类”的循环经济模式。

2.7 营造经营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业生产与经营环境的营造,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维护蚕茧收购经营秩序。一是成立了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和蚕茧收购秩序维护领导小组,各蚕业主产镇 (乡)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蚕业经营的领导和管理。二是每季蚕茧收购前,领导小组召集相关单位人员,针对具体情况,研究相应措施,安排维护蚕茧收购秩序相关工作,处置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蚕茧收购期间,县蚕桑办、工商、公安、物价、交通运输等部门,通力配合,排除干扰,打击违规违法经营活动,及时处理蚕茧收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效稳定了蚕茧收购秩序,维护了蚕农和投资业主利益。

3 发展目标

坚持“两步走、两跨越”,科技引领、政策配套、创新发展战略,到2015年底,全县实现桑园基地面积15万亩,栽桑治理石漠化土地6000亩,职业化蚕农超万户,具备年产茧15万担、蚕桑产业综合产值8亿元的产业基础。到2020年,实现桑园面积18万亩,栽桑治理石漠化土地2.4万亩,职业化蚕农1.5万户,建成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2000户,具备年产茧25~30万担、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1亿元、工业产值4亿元的规模,建成全国优质蚕茧大县。

猜你喜欢
珙县蚕农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国家级“非遗”珙县苗族蜡染纹样创新设计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