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春玲
(黑龙江省大庆市家畜良种繁育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311)
DHI在大庆地区推广情况、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
翁春玲
(黑龙江省大庆市家畜良种繁育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311)
DHI的应用不仅为提高原料奶质量提供技术数据,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在饲料营养调控中注重能氮平衡,提高牛奶乳脂、乳蛋白,尿素氮,乳腺炎管理、选种选配、牛只买卖、兽医诊断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区DHI测定技术的推广情况、应用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
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推广;应用
大庆市奶牛存栏已达55.4万头,规模化牧场、小区333个,规模化养殖比重48%,鲜奶日产量4289t,核心群平均单产6.5t以上,有11家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万t,是东北重要奶畜和乳制品生产基地。
奶牛群改良计划(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通过测定奶牛产奶量、乳成份、体细胞数并收集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后,获得一系列反映奶牛群配种、繁殖、饲养、疾病、生产性能等方面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生产管理的综合体系[1]。
DHI用于牧场管理,可为兽医参考、牛群买卖、乳腺炎管理、追踪牛只表现、平衡饲料配方、牛群间比较、牛只淘汰等提供准确信息,同时为奶牛良种登记、种公牛后裔测定、遗传评估、牛的选种选配提供大量准确数据,并对于完善奶牛生产记录体系、提高生鲜奶质量、提高牛场经济效益、推进群体遗传改良和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具有重要作用。
大庆市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组建于2004年3月,隶属于大庆市家畜良种繁育中心, 2007年被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定为黑龙江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大庆分中心,2008年通过农业部验收成为首批国家DHI测定指定的18个实验室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地市级实验室。
DHI体系在大庆建立之初,推广难度比较大,2004年持续参测至今的有一家,2004~2014十年间参测牧场由3个增加到13个,测试数量由0.5万头次增加到2.2万头次,到目前为止有测试记录的牧场共43家,DHI参测成牛信息登记累计约2.5万条,累计测试约20万头次。
通过抽取大庆地区四个DHI参测牛场2009年~2014年5262头奶牛个体,35556头次的测定数据,经过EXCEL2003处理后,利用CNDHI软件分析获得数据分析如下:
4.1 产奶量逐步提高,经济效益有所增加
2009~2014年平均单产由19.86±8.06 kg提高到25.56±10.35 kg,提高28.70%;平均305天奶量由6888.39±2346.42提高到8168.22±2251.48,提高18.58%。2014年以200头泌乳牛参测规模为例,产奶量比2009年增加347.7t,以平均奶价3元/kg计算,2014年比2007年增加经济效益104.31万元。
4.2 体细胞数下降,乳房炎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体细胞(SCC)的变化,能反映乳房的健康状况,供制定乳房炎防治计划参考[2]。按国际规定,对个体牛以50万/ml以上的体细胞数定为乳房炎的基准,即使没有乳房炎症状的,也要将其判定为隐性乳房炎,需要及时给予治疗[3]。2009~2014年平均体细胞数由105.74±182.28万/ml逐渐下降到52.21±118.42万/ml,平均体细胞数已趋近合理范围内,有效控制了乳房炎尤其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
4.3 乳脂率、乳蛋白率有所提高,脂蛋比趋于合理
乳脂率、乳蛋白率可以提示营养状况,正常情况下,中国荷斯坦牛的脂蛋比应在1.12~1.13之间[7];同时牛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决定了牛奶的质量[4]。2009~2014年脂蛋比由1.10增加到1.15,平均乳脂率由3.50±0.62%提高到3.93±0.79%,平均乳蛋白率由3.18±0.39%提高到3.43±0.39%;对测试数据所反映的营养代谢状况进行分析,为日粮中精粗比例确定提供依据,指导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改善鲜奶品质。
4.4 指导选种选配
DHI测试为我地区牧场奶牛的选种选配提供了准确、可靠依据。从育种工作方面着手,利用生产性能数据对奶牛群选种选配进行分析和评定,尤其牛的泌乳性能、产犊间隔和泌乳性能以及体细胞和乳成分对比,结合体型外貌确定普遍需要改良提高的性状,选择适合种公牛进行改良;并依据牛只生产性能的高低,确定个体牛需要改良的性状,选择该性状改良效果显著的种公牛进行配种。
DHI测试量化了各种肉眼难以看见、经验难以判定的信息,便于管理者及时发现无临床症状的隐性乳房炎并采取措施,同时减少了治疗费用,降低了牛只淘汰率,提高了奶产量和生鲜乳质量。因此,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牧场管理者充分认识到DHI是生产管理中及早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能够成为养牛人的好帮手,增加牧场的积极性,确保牧场测试的连续性;其次提高牧场管理水平,提供真实准确的样品和真实全面的基础资料,以提高报告的准确性;最后提高DHI从业人员和牧场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提高对DHI报告的解读能力,充分运用报告中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反馈牛场问题,增强对专家建议的接受能力,逐步改善牛场管理。
[1] 方有生.DHI知识问答(二)[J].中国奶牛,2003,(4):56-57
[2] 王杏龙,毛永江.DHI技术体系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4):58-60.
[3] 刘桂瑞,李正洪,李兆林.影响牛奶乳蛋白含量的因素及调控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2,(5):18-21.
翁春玲(1982—),女,畜牧师,硕士,主要从事奶牛DHI测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