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中的信仰精神及其对中国梦的意义

2015-04-03 13:45:25陈剑陆晓芳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思潮信仰美育

陈剑 陆晓芳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文化研究·

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中的信仰精神及其对中国梦的意义

陈剑 陆晓芳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山东大学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失落的情形下为弥补人们的信仰缺失而作出的文化尝试,它着眼于整体的中国现代文化蓝图,试图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现代信仰模式,所倡导的是理性与信仰并重的现代性文化规划。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深层意蕴是希图将现代审美精神的确立与民族振兴的渴望融汇在一起,进而缔造出一片能够真正抚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信仰之海。这对中国梦的最大启示在于:中国梦建设须将信仰作为自身的一个重要功能要素加以强化,并通过审美精神的融入将其转化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诉求,以自身信仰承载价值的实现来应对当代的信仰危机,真正成为能够召唤时代的伟大精神体系。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信仰精神;中国梦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是指从20世纪初到建国以前这段时间内产生的美育思想潮流,这股美育潮流既不同于以培育品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美育观念,也与西方以批判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美育观念有着很大差别,它是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中国现代社会问题并充分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美育理论,其本身具有极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极强的理论张力。因此,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一直以来都是美育思想史研究的重点。本文拟从信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进行重新审视,揭示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理念,总结其在现代信仰建构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进而探讨它对当代中国梦的阐释和实现所具有的意义,彰显其当代价值。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就逐渐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领域,成为官方认可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与封建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封建伦理价值系统,为传统的中国人提供了心灵世界所必需的意义之维。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封建士大夫阶层,栖息在这个传统文化所编织成的意义之网中,从中寻求可以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鹄的,获得心灵所需要的慰藉与安定。这种状况延续了近两千年,从而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宗教传统的信仰形态,润泽着传统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支撑着传统中国的封建王权大厦,创造出了一个古老的东方文化神话。这种状况到了近代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在一系列内忧外患的政治、军事冲击之下,中国的封建王权体制出现大厦将倾之势,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松动,与封建王权紧密相连的那一套信仰观念体系也开始出现颓势,信仰的失落作为一个严峻的时代问题逐步凸显。这种亘古未有的时代巨变引起了当时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担忧。他们痛心于信仰失落之后的道德沦丧、人心涣散以及无所适从的病态社会风气,纷纷从自己的立场上开始了对新信仰的求索。而在这一系列信仰求索的文化举动中,宗教势力大行其道,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一道独特的景观。从总体上看,当时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潮主要有佛教、基督教和孔教,而其中又以孔教运动的影响最为广泛。

孔教运动的发起者是康有为。康氏有感于当时儒学衰落、世风沦丧的社会情势,参照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的巨大功用,极力倡导儒学宗教化,要求在中国建立孔教,以此来拯救世道人心。康有为认为,国家是否存在的主要标志,不是这个国家政权的存在与否,而是这个国家的“教”是否兴旺:“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2页。所以,面对滚滚而来的传统文化崩溃的大潮,康氏大声疾呼“保教”之重要性,并进一步将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联系起来。康有为指出,革命要流血,共和制会导致社会动荡,中国最合适的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此一制度需要一个君主,被全民敬为神,他不干涉政事,是全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如同庙宇中的土木偶,受人膜拜,承载着维护人的精神信仰的责任,是为无用之用。康有为认为目前在中国能担当此土木偶之重任的,是孔氏之衍圣公,可以视为文宣皇帝,将其立为君主,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康有为授意其学生陈焕章在上海成立孔教会,并创办《不忍》杂志,宣扬其思想。此外,康有为及孔教会的骨干人物还多次上书民国教育部,要求在全国各中小学恢复读经科,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后来,康有为甚至不惜与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势力相勾结,意图通过复辟势力的支持,实现其儒学宗教化的目的。

康有为这一系列的举动(尤其是其与复辟势力相勾结)在那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自然引起了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康有为本人也作为守旧势力的代表被彻底否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康有为在其儒学宗教化活动中所透露出来的深邃的文化关怀却是不容否定的。客观地说,康有为在当时所推行的改造儒学、创设孔教的运动或许有着一定历史性的不合时宜之处,但是这个行为背后所透露出来的信仰重构问题却是值得现代知识分子深入思索的。换句话说,当时的文化语境所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是要不要信仰的问题,而是要何种信仰的问题。康有为用自身的文化行动明确地将这一宏大的时代问题提了出来,这本身就是有着巨大价值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们就是在康有为的启发之下开启了自己的理论思考,虽然他们是以康有为反对者的面目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康有为与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进行理论建构时所依据的问题视域是一致的,只是他们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时走向了悖反:一个退守到了儒学传统中汲取力量,另一个则将眼光投向了更为现代的信仰形态——美育之中。

具体来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通过美育重构人的信仰,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路径是强调宗教与美育的对立性,将宗教视为低级的信仰形式,而将美育视为高级的现代信仰形式,其代表性思想家是王国维和蔡元培。王国维曾说:“宗教与美术二者,前者适于下流社会,后者适于上等社会”;“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宗教也”。②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蔡元培也明确表示宗教是落后的、守旧的思想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逐渐被更新的信仰形式所替代,并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著名观点。在他们看来,信仰重构不能从宗教的角度入手,拯救世道人心、抚慰人们心灵、净化社会风气的措施不应该是宗教,而应该是富有新的时代精神的美育。在宗教精神已经失落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信仰之心的养护只能通过美育来实现。与此不同的另外一条路径,则是强调美育与宗教之间的相通性,将宗教视为最高级的信仰形态,而将美育视为通往宗教之域的必由之路,其代表性的思想家为李叔同和丰子恺。李叔同认为宗教与艺术有相通之处,“慈悲之心”就是“艺术之心””,宗教之心的培养和获得离不开艺术和审美,因此他倡导“以艺说法”(如他与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通过艺术引导人们领会触动灵魂的伟大的“慈悲之心”。丰子恺则提出“人生三层楼”的比喻,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③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在他们看来,人的最高的生活方式是宗教生活,而艺术的精神与宗教是相通的,艺术是通往宗教世界的必要阶梯;宗教的境界是极少数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到达的境界,因此普通人对于灵魂生活的理解和领悟,可以从艺术和审美中获得,艺术可以说是普通人的宗教。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李、丰二人对艺术(美育)与宗教关系的看法与王、蔡二人截然相反,但在基本的目标取向上是一致的,都是注重美育在解决信仰问题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功用,通过审美来填充人们的信仰之域,慰藉人们的灵魂。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关注的深层问题是信仰问题,它以世纪之交的信仰危机为背景展开自身的理论探索,将现代信仰重构作为自身的时代责任来加以探讨,为我们留下了极具启发性的理论思考,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以往的研究普遍地将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作为启蒙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其是一种“感性启蒙”。在此,本文认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虽然是在启蒙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但是与启蒙理性有着鲜明的区别,与此同时,它又不同于以拒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西方现代美育思想,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中并不存在。在实际的理论构建过程中,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当时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潮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试图在科学、理性之外开创出一个与其并行的审美信仰之域,并由此构建起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文化体系,这对整体的现代人类文化发展来说是极有意义的。

“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加以倡导,认为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种精神,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推动这两种精神的普及。他们将民主与科学作为拯救中国的良药,认为中国只有照搬西方模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新生。客观地说,在这种理论主张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隐性的前提,那就是对于理性的崇拜和信任。启蒙思想家们看到,西方靠着理性精神的推动产生了现代民主制度,实现了科技的革命与腾飞,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实现了国力的富强和民族的兴盛。因此他们相信,在当时的中国,只要大力推进以民主与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精神,中国就能够解决自身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而实现民族的强大与复兴。应该说,启蒙思想家们这种理性至上的观念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合理的。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历史的步伐已经迈进了20世纪,它与对人类理性推崇备至的17世纪(17世纪被称之为“理性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思想家们已经逐渐从对启蒙理性热情洋溢的赞美中冷静下来了,那种对理性充满自信、乐观的狂热态度逐渐平息,思想家们也开始了对理性的反思,客观冷静地思考理性独断论的缺陷。从席勒到尼采再到叔本华,一条反抗理性、拒斥理性的道路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对以西方资源作为哲学基础的现代美育思想家们所产生的冲击是非同小可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将理性的局限性现实地揭露出来,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片面张扬理性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认识到了情感完善、心灵慰藉在人的生存维度中的不可或缺,正如梁启超所说:“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它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①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梁启超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潮理性至上观念的一种修补和纠正。它在打倒孔教、反抗传统、确立理性之后,借助于当时欧洲以及世界所发生的战争现实,敏锐地察觉到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从而与理性至上的“科学主义”潮流自觉地保持了一种警惕,重新认识到了人的信仰之心的必不可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虽然对理性保持了警惕,却并未像西方审美现代性潮流那样将感性与理性尖锐地对立起来。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设定的逻辑框架中,感性与启蒙理性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感性自觉地充当了启蒙理性的同路人,在此基础上将理性建构和信仰建构结合起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理性融入信仰建构之中,从而共同完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部署。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对在现代中国推行启蒙理性的必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如前所述,在西方社会,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理性片面发展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并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反思和批判,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即使是20世纪后半期),理性精神的确立还是一项亟需开启的时代任务,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进步性。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民主”与“科学”等理性观念的提出与施行对于亟需改变的中国来说是非常迫切的,经历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的古老中国科技匮乏、等级森严、国民愚昧、奴性十足,迫切需要一场理性精神的洗礼,涤荡千年以来的沉暮之气,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开启它的现代步伐。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对于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了解,所以他们虽然大力强调对于理性局限性的认识,但同时又并未完全否定理性的建构,而是在此前提下大力推动人的情感世界、信仰之心的建构和完善,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两大任务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呈现出的这种理性与信仰并行的现代文化建构模式,是在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思想资源,并充分审视中国现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融汇自己的思想创见而提出的现代性构建策略。它一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基础,针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问题而提出;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到了文化的更新与进步的因素,这对我们当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的。可惜的是,以往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注重更多的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理性启蒙这一部分,而对于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揭示出来的人的信仰之心的建构这一部分内容则关注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今天我们重新将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倡导的现代文化构建模式清理出来,其中的文化逻辑架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所倡导的理性与信仰并行的现代文化构建模式,不仅使其不同于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同时也超越了中国传统的信仰观念体系。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实现对天道伦理的认同和皈依,其根本问题是“道”与“德”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问题。①参见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道’,既是统率整个宇宙的根本力量,又是人类需要认识的最高范畴。这种‘道’,最初体现为‘天’、‘上帝’、‘神’的神秘力量,后来逐渐成为支配天地鬼神的最高力量。‘德’,即‘得’,是人在对‘道’的认识中获得的指导人生实践的伦理原则与基本的伦理规范,它是探讨人应当如何依照‘道’进行个人修养的提升的问题。”②谷声然:《社会信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这种将“道”与“德”联系起来的信仰体系,使人们能够不依靠宗教而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并能引导人们将视野投放在现实世界,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因此,对于世界本体之道与人伦德性的超越性追求成为中国传统信仰实践的基本模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信仰过度依附于王权政治,并且与封建宗法伦理制度相结合,因而有着极大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所以在步入近代以后,这种以天道伦理为归宿的信仰文化作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守旧文化而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作为中国传统信仰文化批判者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潮,自觉地吸取西学资源,以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为支撑,通过对康德哲学观念(如康德哲学中对审美超越性的强调、对纯粹理性界限的清理以及对信仰领域的预留等)的创新性改造,将信仰的建构纳入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现代更新。

中国现代美育思潮对传统信仰文化的更新,所指向的是现代完善人格的构建。现代美育思想家们清醒地看到了信仰的陈旧及失落与当时国民的病态人生之间的关联:“今试问中国之国民,曷为而独为鸦片的国民乎?夫中国之衰弱极矣,然就国民之资格言之,固无以劣于他国民。谓知识之缺乏欤?则受新教育而罹此癖者,吾见夥矣。谓道德之腐败欤?则有此癖者不尽恶人,而他国民之道德亦未必大胜于我国也。要之,此事虽非知识道德绝不相关系,然其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慰藉。”③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在此情形下,通过新的信仰之建构,重新提振国人麻木堕落、萎靡不振的精神世界,造就出适应新时代的新的国民,成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对于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文化更新的最终目的在于人,信仰重构的目的在于国民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完全之人物”,正如王国维所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④金雅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通过美育的完善和实施,慰藉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进而重构现代中国人的信仰之域,造就出完善的国民,这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家进行信仰文化更新时所普遍遵循的一条逻辑理路。

更进一步,中国现代美育思潮通过信仰文化更新而实现的现代人格构建,其背后所隐藏的,是近代以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是与近代以来的社会改造、民族振兴等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最深处,是希图将现代审美精神的确立与民族振兴的渴望融汇在一起,进而缔造出一片能够真正抚慰现代中国人灵魂的信仰之海。中国现代美育思潮在文化、个体层面上所进行的信仰更新和重构,其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堪称当代中国梦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逻辑框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现代中华民族为自身所设定的一个外在性的预期奋斗目标,更是人们内在的自觉的情感寄托与归宿,它通过审美这一中介转化为一种信仰精神,并通过美育这一现实的手段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慰藉着现代中国人的心灵,支撑着国人的信仰世界;它是渗透到灵魂深处、占据人们信仰之域的具有审美品格的民族振兴之梦。因此,当代中国梦建设理应从中吸取其独特的经验,不断促进自身在理论内涵、结构要素以及实现路径方面的完善,真正成为凝聚时代精神的全新理论系统。中国梦的实现,除了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深度改革,还要充分发挥审美精神在当代人格完善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审美精神的确立,将人的心灵世界进一步地拓展与充实起来,为新的信仰形态的生成与实现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要充分重视信仰建构在当代社会中的巨大功用,将国人信仰领域的充实与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建设之中。在此前提下,中国梦建设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信仰功能,将自身从一个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提升为具有超越性的信仰系统,并通过审美精神的融入将其转化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诉求,以自身信仰承载价值的实现来应对当代的信仰危机,真正成为能够召唤时代的伟大的精神体系。这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中国现代美育思潮中的信仰精神所具有的当代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它的时代意义,为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责任编辑:佘克)

I01

A

1003-4145[2015]03-0177-05

2014-08-10

陈剑(1980—),男,汉族,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陆晓芳(1980—),女,汉族,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副编审。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美育思潮的主题嬗变研究”(项目编号:ELA120410)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期刊与现代美育发展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4DWXJ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潮信仰美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