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方瑞亮
沂水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前瞻
李蕾方瑞亮
随着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特别是对农民及农村合作组织购买农业机械提供补贴以来,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一个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作业效益提高、更加专业适用的重要发展时期。
近年来,沂水县各类农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90多万千瓦,拥有拖拉机58万余台,耕、种、收等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2013年,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2356万元,纯收入达6496万元,同比增长6.4%和7.1%;通过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基本上消除了“黑车非驾”现象,杜绝了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2012年沂水县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每年运输总量达5012万吨/公里;农机教育培训有新进展。县农机化学校通过拓宽培训领域,培训农机技能人员达3000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农机新技术示范有新突破。县农机推广站以耕地质量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关键因素为突破口,以组织观摩会、召开现场会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县农业机械化生产,促进粮食生产由粗放型向优质高效集约型转变,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机化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国家补贴资金较少,规定补贴机械范围较窄,农户承担购机资金较大,选择机型受限;二是对农机科研、培训、试验、示范等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三是银行信贷优惠政策不足,农民购机缺乏必要的信贷支持。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机供应、培训、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与现阶段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农机销售、作业和售后服务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为农民提供农机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引导农民对农机投资、消费等工作难以开展,导致农机普及率、利用率不高。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受自然地理条件、生产耕作习惯、种植结构等限制,该县农业的生产经营仍主要靠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可供农机作业的地块较少,农机化大面积作业受到制约,新技术、新机具难以推广。
(一)增加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以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为导向,农民和集体自筹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资体制。一是继续申报中央购机补贴资金,争取加大补贴资金数额,拓宽补贴机械种类,促进机械向多渠道和纵深方向发展,带动农机化健康稳步推进;二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完善、示范和推广等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机化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鼓励金融部门把农机专业户购置农业机械所需资金纳入农业贷款计划。
(二)健全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机市场,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及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和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和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多层次服务网络,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走经营、服务一体化道路,通过经营创收,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活力,提升形象,创造信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壮大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三)加强先进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借助当前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农民购买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起点高的新型农业机械及大中型拖拉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充分展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将现有的农机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把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构筑农机安全宣教、技术检审、执法监控三大防线,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借助现有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规范农机监理业务,加强无牌无证拖拉机的专项整治和农机具、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三是配合工商、技术监督等单位对农机产品实施推广许可证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五)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一要引进和培养农机专业人才,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内外进修、考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农机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素质。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培训学校的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三要强化执法监督,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扎实工作,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