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传染病医院(300454)崔雪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向阳卫生服务中心(300450)李玉春 张立栋
患者:男,30岁。主因间断发热、咳嗽20日由门诊以肺结核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WBC:6.35×109/L,N:0.642,Hb:118g/L,PLT:235×109/L。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规、便常规、血糖、PCT、钠、钾、氯均正常范围,乙肝系列、病毒分型均阴性。心电图未见异常。腹部彩超及双肾彩超均未见异常。胸片和肺CT提示:右上肺结核。三次痰涂片检查均发现抗酸杆菌(2+)、血培养结果显示结核抗体阳性、结核菌素实验结果为16mm×18mm。入院后诊断肺结核。给予四联抗结核口服治疗:利福平450mg,每日一次;异烟肼300mg,每日一次;乙胺丁醇750mg,每日一次;吡嗪酰胺500mg,每日三次。治疗14d后,患者四肢及胸、腹部皮肤可见瘀斑、瘀点,伴有牙龈出血,无其他不适症状。急查血常规:WBC:4.40×109/L,N:0.634,Hb:123g/L,PLT:30×109/L;同时复查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规、便常规、血糖、PCT、钠、钾、氯,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无关节、肌肉疼痛等免疫病表现,无血小板减少疾病病史,无抗结核药物服用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急请血液科会诊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故初步考虑该患者可能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由于上述4种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但利福平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能性最大,故先停用利福平,其他抗结核药物继续原治疗,并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第2天复查血常规WBC:4.0×109/L,N:0.534,Hb:120g/L,PLT:60×109/L;血小板逐渐升高,1周后复查,WBC:4.5×109/L,N:0.514,Hb:118g/L,PLT:80×109/L;半月后复查血常规WBC:5.0×109/L,N:0.614,Hb:119g/L,PLT:160×109/L,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出血点已完全消退,出院。
本例患者既往否认血小板减少病史,在用药后第14天发现血小板下降,并且四肢及胸腹部皮肤可见瘀斑、瘀点。患者在停用利福平后,其他治疗维持不变,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考虑利福平引起的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利福平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类抗菌药物,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抗菌活性。它能够与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防止该酶与DNA连接,从而阻断RNA转录过程,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该药对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内外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结核病。
利福平口服吸收可达90%~95%,服药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还可引起多种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剥脱性皮炎、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等,还可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嗜酸细胞增多、脱发、头痛、血尿、蛋白尿、心律失常、低血钙、肌病等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尚可发生溶血性贫血[1]。以上情况一旦发生,均发展迅速,常损害多个器官,危及生命。
目前认为利福平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是:利福平为半抗原,能与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形成复合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利福平在体内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与IgM结合并吸附在血小板表面,在补体参与下,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聚集。同时药物-血小板-抗药物抗体三种重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导致血小板破坏[2]。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来说,血浆蛋白复合物与利福平很快被清除,但在炎症等病理情况下,该复合物如果未能够及时被清除,则可激活免疫系统,进而造成相应损伤。
抗痨的规范化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在治疗中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其中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大,也较危险,尤其是较少见的血小板急剧下降,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在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签署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知情同意书,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过敏史。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要定期及时监测血常规,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