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明 燕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丁 明 燕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在系统梳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揭示了其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理论本质,即内在抽象价值的迷失。我们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分析历史,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日益明显,其负面价值不容忽视。究其实质,它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历史观的外在表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来分析和引领当代历史思潮,无疑是必要和紧迫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渊源
“虚无主义(nihil)”命题是由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首次引入哲学领域的,雅各比想用这个词展现出理性主义特色,特别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他认为所有的理性主义都可以减到虚无,这样我们应该试图去避免它,回归到某些信仰。随着19世纪虚无主义在欧洲的盛行,克尔凯郭尔(Soron Aabye Kierkegaard)提出了虚无主义的早期形式,他认为人在其存在的过程中,不存在独特性而且也不具有任何意义,只能作为抽象的人来存在。这一观点被尼采继承,尼采在其后期的作品《权力意志》一书中,单独评论了“欧洲虚无主义”。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他解释说:“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于目的的回答。”[1]280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向了极致,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价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则认为尼采根本没有认识到虚无主义的本质。他曾说过,“从存在之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之虚无(nihil)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存在……它被遗忘了”,[2]816“存在之历史始于、而且必然始于存在之被遗忘状态(Vergessenheit des Seins)”。[2]815他明确提出,正是基于虚无主义的这种特点,虚无主义作为西方历史的基本进程同时并且首先是西方历史的法则构成了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3]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是从抽象的类主体出发,从类个体的视角感性的探寻历史发展的碎片,将历史作为没有意义与价值的客体切割为碎片化的富含情感的砂砾,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迷失的状态。从其内涵中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如下:
1.消灭主体的抽象历史观
在黑格尔看来,在历史虚无主义下,历史就是犹如堆满着死人骨骼的历史,不存在精神的系统也不存在相对正义或正确的领域。在永恒的历史屠杀中,历史为后人所淹没并且一文不值。正如黑格尔所言,在虚无作用下的历史,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消失了,人的自然属性成为主要特征,甚至人——更具体的说是在类领域下的人——的意识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意识差别被消灭,历史成为了某种无差别人之间的感性选择的戏说史。
2.形而上学的消极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绝对的否定为其特征,把哲学史看成没有任何联系,没有内在发展规律的意见史和“意见的展览”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史观。历史虚无主义伴随着怀疑主义以及宿命论思想,潜随着人类的历史乃至每一声叹息。虚无主义带着渗透骨髓的阴冷,传递着社会的悲哀引发人们心里的哀鸣。
正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与西方政治的紧密结合而呈现出新特点:随意性和捏造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却有很鲜明的政治诉求。从本质上来说“虚无主义”准确无误地切中了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它是西方反共势力派出的“先遣部队”,通过其渗入才能为其西化思想的进攻打开缺口。历史虚无主义正是通过对历史的否定提出民族否定论、文化否定论,从而使西方的民族和文化的优势地位突出,使“西化”能为全民所认可,那么也就达成了西方反共势力的政治目的。[4]
清末民初,历史虚无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经历了高潮、低迷、泛起三个阶段,它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及其发展
虚无主义18世纪于欧洲就已经形成,19世纪便已经笼罩了欧洲大陆。与此同时,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大门被打开了,随着国力的对抗、武器的较量,特别是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天朝大国的美梦彻底破碎。在对西方列强的恐惧心理,加之不断深化的殖民思想的共同基础上,清朝末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渗入到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社会变革的强力推进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原有价值观念,中国社会面相与传统价值体系都在进行着缓慢的重组。
民国开新之后,盛况空前的思想解放与帝制覆灭的凯歌结伴而行,守旧势力垂死挣扎,中国政局动荡不安。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始处于低迷的阶段。虽然在各种思潮的争辩中,出现了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潮流,但也并非就是欧洲式的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思潮来临。[5]而历史虚无主义的全面入侵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争霸,在进行军事较量同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开始了文化的阴谋,他将历史虚无主义用作政治手段,以明确无误的语言表达了企图“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企图。他认为,“随着一代人接替一代人,我们将开始看到东方集团内部出现和平演变的进程,……而和平之谜的最后答案正孕育在这种演变之中。长远来看,我们将获胜而且是不战而胜。”[6]116美国大力的支持和扶植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大力宣传着革命终结论、社会主义的失败论、亡国论,尤其是对布尔什维克这个幽灵的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出其政治企图,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方社会人们对革命的总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世界接触的深入,尤其是巨大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与社会阶层的分化,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重新泛起。与此同时,苏联的领导人也错误的借用历史虚无主义来打破苏联国内群众对斯大林和列宁的崇拜,从而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从此崩溃。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借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告别革命”思潮。苏联解体后中国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政策的重点。加之,世界范围内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空前膨胀,其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渗透进日常生活领域中,文学作品与史学研究都打上了经济符号,历史遭到了文学的篡改与捏造,史学的公正性、阶级性遭到了抹杀,而戏说性与趣味性空前提高。历史虚无主义已然成为在我国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之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表现。[7]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
1.歪曲革命史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宣扬的是“告别革命”论,这种“告别革命”论严重诋毁和嘲弄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选择革命是历史的错误来否定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在他们看来,革命只起着破坏性的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因而他们把中国近代史作为“重新评价”的重点,把这段历史中推行改良的人都奉为“稳健”而加以肯定,而对革命者则打上“激进”的标签而加以鄙视。[8]
2.否定近代史,尤其是否定近代史社会的基本性质和根本前提,指出我们现在的历史活动是偏题的
他们站在客观公正的制高点声称既致力于匡正过去历史教科书的偏误,又致力于挖掘过去有意或无意掩盖下的真实历史。它带有着极大的迷惑性、欺骗性,消磨人的阶级认识,混淆阶级分析,消磨人与人的差别。当代中国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义日渐明显,例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虽作为历史叙事的优秀文本,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历史虚无主义的因子,作者放弃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叙事立场,也完全颠覆了革命历史小说的政治诉求。[9]
3.改造执政党
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虚无的同时,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理念。其实质是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标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将维护资本家阶级利益的政治表达强加给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其目的就是要在指导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要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无疑是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胁中国的国家稳定。[10]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从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来看,其危害性非常明显。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人们的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做人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借由着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的虚无主义,提出重新看待民族价值和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在质疑历史的基础上,抹杀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最终使人走入怀疑的陷阱中,失去看待与评价问题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其次,虚无历史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内部特征是西方推进中国“西化”的首要目标与重要手段,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正合西方瓦解中国历史,打开中国大门的推行西方民主政治的期望。最后,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历史虚无主义抓住社会主义发展的暂时的困难、挫折和前进中的失误大作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病。同时,通过否定论阐明当今历史道路是错误的选择。其言论的本质就是剥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权,这是对我国目前改革开放的直接的政治威胁。
正是基于历史虚无主义如此之深的危害,所以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对它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辨别,看透它虚假的伪装,十分必要。
(一)以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的表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536“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1]537“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1]524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历史。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实际出发的体现。
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唯物原则一样,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变化与静止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在可感的物质世界背后存在着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现实生活看似是毫无章法的运行着,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毫无章法中,众多人的社会运动形成历史的合力继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历史虚无主义对现实本身则采取一种完全的否定态度,它不仅否认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更否认人的理性可以认知现实生活。正是基于虚无主义这种完全否定,世界在虚无主义者眼中则是处在无时无刻的杂乱的随意的生灭变化之中,既不存在永恒也不存在静止。正是基于此,历史虚无主义者迷失于现实生活,迷失于大千世界,他们高唱着后现代化的凯歌,选择抛弃历史,重视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抒写着歪曲的黑色幽默,大力宣扬历史选择论和历史假设说,既消磨人们的意志也给了人们激情。从价值论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世界万物,将历史的过往与种种划归为零的价值取向。就虚无主义本身而言,在社会变革时期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它能呼吁新时代的到来,给予人们更大的希望与更高的创造能力,但是它对历史完全否定的态度也必然带来一种麻醉,人类自我本身的麻醉,它给予历史发展中小角色种种的不满与孤芳自赏,必然给社会带来隐性的危害。
(二)以唯物史观的内容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不坚持历史的发展理论。历史发展是连续的,当代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而且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必然影响着以后历史发展的基础。历史发展中虽然会存在曲折,但总体上说其发展趋势是前进的。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中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以观历史的根本观点与基本看法。具体说来,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核心历史人物的选择确实对历史起着重要作用。在其选择的背后确实也会受到外界的种种压力与自我思想的激烈斗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选择是历史的,历史也是选择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拥有历史选择权的并非仅仅只是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更多的实则是当时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人民大众。每个历史转折的完成其实是关键人物与人民大众的双重选择的结果,前者将自己的选择抛给人民,人民则用自己的选择改变历史。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袁世凯、孙中山不失为中国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在历史道路上,两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历史最终选择的是革命,甚至是更深层次的革命而绝不是复辟。可见虽然在历史选择的过程中,关键的历史人物发挥着自己的意识能动作用,但是在其意识能动的背后,宏观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制约着它,并在历史的发展中矫正着它。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虚无,意味着根基的缺失,或者说,根基的非自然性,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意味着时间性的空洞和历史性的深渊,更进一步说,意味着永恒的不可能性,意味着存在成为问题。[12]7当历史的存在陷入了历史的虚无,那么在对历史事件探讨本身的价值意义就从历史存在的价值性本身转向到了单个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当历史虚无主义者将历史事件中个人的理想与抱负、痛苦与无奈展现给众人时,具象微观的情感世界与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形成强烈对比,使得众人更易于从自身感官出发真切体验另一个时空下个体的情感丰富从而引发种种共鸣。在最关键的宏观背景破碎片段中感叹和体会犹如另一个自我的悲鸿的一生、失意的一生,阶级、民意、社会属性都被抛弃了。为了一生的宏图大志走到历史的对立面,失败是必然的,纵然一生拼搏,可惜成败早已注定。但如此丰富的情感与才智却为后人所感慨惋惜。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中,群众则更容易为丰富的情感与有血有肉的故事所感动。理性的唯物史观则成为了空中楼阁的东西为群众所抛弃。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抛弃理性并不计对错的价值迷失中,将历史改造为随意把玩的工具。历史的客观性、真实性,历史道路的正确性都被一一抹掉了。历史作为最真实的材料却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手中消失了真实,成为失真的片面的任意取舍与任意改造的佐证材料。历史完全沦为了政治手段与工具。
(三)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在审视和分析历史时,是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中分析微观个体的社会属性。在充分考察社会发展形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总体的历史叙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在不同的阶层之间进行分配,社会也会逐渐分化成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对抗,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行着同向发展。因而在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会成为某个阶级的一份子,看待问题时也会有意地或者无意地体现自己的阶级立场。历史虚无主义却是在同质的人的基础上研究历史问题。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眼中,历史本身是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是时代下无差别的人的活动。在其方法论指导下,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阶级是不存在的,人民群众也只是无意识的盲流。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从方法论上就摒弃了历史发展的超越性,真实性,完全是在虚无了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堆砌了一部历史事件的材料史。
同时,唯物史观认为,在看待历史时,既要看到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又要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不要因为历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因噎废食。历史虚无主义错将人的感性分析、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当做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在深入历史事件的挖掘中也陷入了历史人物的情感之中,在割裂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重点分析历史关键人物的种种情感,历史的主流成为潜藏在核心人物思想回路里的“情感选择”。因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为被推翻的统治者大唱挽歌。但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发展具有着本身的规律性与客观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历史进程正是在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下缓慢推进的。因此,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掌握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才能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站对立场。
[1]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东念,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馆,1991:280.
[2]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王恒.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J].哲学研究,2000(8):8-12.
[4]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_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1-35.
[5]郭世佑.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与虚[J].炎黄春秋,2014(5):35-40.
[6]尼克松.真正的和平[M].张光远,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116.
[7]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J].红旗文稿,2014(13):24-27.
[8]李志军,邓鹏.当代主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5-15.
[9]李舫.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J].文艺理论与批判,2007(3):4-14.
[10]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9):12-17.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王俊.于“无”深处的历史深渊——以海德格尔哲学为范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NG Ming-yan
(Department of Marxis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ical nihilism in modern time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arxist view of history——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reveal its theoretical essence as the product of modern society, namely, the lost abstract intrinsic value. We should view and analyze the histo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constantly derive the essence from Chinese culture,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resolutely resist all forms of historical nihilism.
Nihilism;Historical nihil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95-0365(2015)03-0076-05
2015-03-25
丁明燕(1990-),女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5.03.15
本文信息:丁明燕.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