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鹿鸣,吴柏清
(成都理工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已经做出了积极响应,提出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作为其中一个部分的农业信息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关系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水平;而且农村信息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侧重于技术层次,如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业经济角度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形成体系。其中梅方权侧重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赵继海侧重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郑红维侧重从农业信息发布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它学者也都从不同方面对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定性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较多,定量分析其现状的少之又少;探讨农业信息化指标测度体系的较多,但具体运用其对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并不多。根据所查的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山西大学蔚海燕2004年曾在《晋图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文章,具体运用波拉特法测度了1994~1998年问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刘春年博士在《科技进步与对策》上发表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关联因素分析”,在蔚海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具体测算出我国1999~2002年间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不论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经历了研究探索(1990~1996)、试验示范(1996~1998)和应用推广(1998~2008)三个历史阶段,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开发了多个“863”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研发了几百个实用型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如江苏省农科院高亮之等研制的作物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CCSODS。北京农林科学院诸德辉等开发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ESWCM,河南濮阳农科所于聚然等开发的白灵菇栽培管理专家决策咨询系统PNCMIDSS、双孢蘑菇栽培管理专家决策咨询系统AB.SCMIDSS、鸡腿菇栽培管理专家决策咨询系统CCCC,CMIDSS等等。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己被广泛应用,包括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农产品市场经营等各个领域。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进行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处理、自动控制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来看,国外农业信息化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以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发展到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和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与数字化将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亦有专家称“数字农业”为“精细农业”或“信息农业”。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精准农业生产,产量显示器、产量地图、地理土壤地图、遥感地图及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全面运用到美国的农业生产上。到1999年,美国使用精准农业技术达90%。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力加快了美国的农业生产及农场的管理和生产控制,促进农业生产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德国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就重点对农业数据进行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能向农户提供作物生产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法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本国农业。利用信息和通信卫星技术,法国实现对灾害性天气预报,对病虫害灾情预报。信息技术在英国农业上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农业耕作、收获、运输到仓储一系列过程机械化,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广泛运用。日本建立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包括水系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系统、农村水土改良GIS支持系统等;农业气象信息系统;农业科研信息支持系统,强大的农业科技信息支持系统改变了日本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韩国农业信息建设的主要机构是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AFFIS),目前已有104个固定信息提供者,7万名会员。各信息提供者通过连接全国各地的网络,发布各种农业信息。此外,在农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相继开发了农场管理远程咨询系统,农场技术咨询系统,以及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农场生产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信息系统等。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尤为关注,面向农业的信息服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属于益民工程,政府应明确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管理协调,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多方参与、协同推进。此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设计,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系统规划,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或重复性建设。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之源。所以,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从而产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内在需求。同时,要多渠道、多形式对农业信息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时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其信息服务水平。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一支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形成农业信息人才网络,为农业信息的及时有效传播提供人才支持。
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的农业技术体系,传播推广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知识。在不断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同时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软件,以提高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水平。
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首先要千方百计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让农民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舍得在信息上投入,善于从农业、科技部门获得信息;让农民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经济规律办事。另外,必须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也方便接受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服务。
科技、教育、推广作为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必须相互结合,紧密协作,为农业发展提供三个最基本的保证。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研究推广对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要应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生产的跨越性增长。例如,“863”计划推动了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九五”攻关重大项目“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推动了设施农业中的信息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系统通过GIS与GPS、RS以及Internet的集成,实现农业相关资源信息的搜集、监测和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者提供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从而有利于合理安排我国的农业发展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和自动化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韩春艳,赵元风.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进展[J].中国信息界,2012(216):30-33.
[2]曾小红,王强.国外农业信息技术与网络发展概况[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468-473.
[3]蔡立湘,夏礼如,彭新德.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3):1-15.
[4]张长娟,贺卫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J].学习月刊,2005(4):9-13.
[5]吕新奎.中国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
[7]冷崇总.农业信息化与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经济问题,2002,(4).
[8]李瑾,崔利国.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