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珂
摘 要:张红玲,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张教授1991年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1996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01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研修学者(Fulbright Scholar)赴美进修,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di NAPOLI)中方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SISU Intercultural Institute,SII)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致力于为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提供跨文化教育、咨询与培训。本次访谈主要围绕跨文化教育这一在中国的新兴理念展开。张教授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对跨文化教育理念、实践,以及问题与挑战进行剖析,指出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形势下,跨文化教育在中国亟待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理念;实践;挑战;方向
一、中国跨文化教育集中于
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和外语教学
《世界教育信息》:张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是何时开始进行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您接触这项事业的原因是什么?
张红玲:中国的民族大学通常会进行少数民族研究,中国早期的跨文化教育以民族志研究为主。我们中心有几个来自少数民族大学的博士,也在做族群研究。美国与欧洲的跨文化教育起源不同,与中国的研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我所指的跨文化教育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鲁子问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的跨文化教育,官方更多地用国际理解教育这个说法。
我对跨文化教育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许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进行服务于外语教学的文化教育,没有将其上升至育人的层面。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扫除学生因为背景知识的缺失而造成的理解障碍。我的博士论文是在1999年完成的,当时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新鲜和另类的事情,而我的论文就是以此为主题。在我进行论文答辩的时候,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对跨文化教育持有很大的质疑。他们认为外语教师原本就是在从事文化教育,而我认为教授所指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和我所提倡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直至20世纪末期,我国能够真正进行跨文化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依然很少,鲁子问博士的论文是国内较早研究跨文化教育的文献。
我最初关注的是跨文化外语教学,近年来开始更多地关注外语教学以外的、更高层面的公民素质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UNESCO相关文献和项目的影响。UNESCO在1992年发布的《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Cultural Development)对跨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释;1996年发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对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2014年10月30-31日,我有幸作为中国大陆唯一受邀专家,参加了UNESCO开展的“全球化与教育”工作会议,对UNESCO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理念、项目,以及对全球能力测评计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世界教育信息》:跨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有什么区别?
张红玲: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实质上是异曲同工,只是用词不一样而已。目前,上海市的中小学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国际理解教育,试图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我作为专家顾问参与了几所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发现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各个学校的跨文化教育。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材,这些项目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有限。
《世界教育信息》:有人说中国尚无正统的跨文化教育,中国的跨文化教育仅停留在跨文化外语教学层面,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
张红玲:跨文化教育涵盖的内容很广,跨文化外语教学只是跨文化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只要教师有跨文化教育意识,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跨文化教育就可以在各类人文课程和社科课程中进行。除了日常的课程教学以外,我认为跨文化教育还应该融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应该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曾在论文里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施跨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从纵横两方面理解跨文化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对于非移民国家的中国来说,其跨文化教育是如何体现的?
张红玲:中国幅员辽阔,虽不是移民国家,却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文化既可以有狭义概念,又可以有广义概念。它的文化多元性不仅限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地域文化等亚文化都可体现文化的多元性。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比如,东北人和上海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就属于跨文化交际。以上是从横向来看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从纵向来说,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转变,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未婚到已婚,都会伴随着相应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转变也需要跨文化适应,因为人们在转变的过程中也会经历一些不适和冲突。通过跨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帮助人们从跨文化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人们学会尊重、包容和理解文化差异,学会灵活应对跨文化冲突。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人的跨文化能力是不是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张红玲:很多研究表明,并不是在跨文化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人们的跨文化能力就越强。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不是必然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教学干预。很多学生出国留学之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一定会自然提升,我们有必要对留学进行设计,并通过行前培训、留学过程中的跟进、返回之后的反思和分享等手段,帮助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职业素养,学会因材施教
《世界教育信息》:根据您的经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跨文化教育是否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张红玲: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差别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认知能力往往比较成熟,对事物的理解也更深入、透彻,对于此年龄段的人,应该采取与其认知能力相对应的跨文化教育方式。对于年龄较低的孩子来说,过多的理论阐述并不适合,应该采取体验式和发现式的方法,在他们遇到问题时,适时地给予提醒,鼓励他们进行比较和对比。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常常使用的方法是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教育的“公平问题”对跨文化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有何影响?
张红玲: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待跨文化教育是西方的概念。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和移民融入主流文化,让他们的孩子和主流文化下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最终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教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张红玲:首先,要认识到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不能抱有功利思想,要对社会公平、稳定和美好怀有较高的期待。其次,跨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年轻人,要有深厚的专业技能,热爱教育事业,从跨文化的角度帮助年轻人。再次,要有个人魅力和丰富的阅历,教育不只是说教,很多时候需要案例展现和现身说法。
四、跨文化教育重视本国文化,
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跨文化教育是不是对文化本身的关注度还不够?
张红玲:不是不够,是就事论事。跨文化教育也曾做过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了解情况的问卷。但当我问他们学生为什么需要知道类似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美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这样的文化知识时,大家都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来说,学习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目前,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越来越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跨文化教育会不会对个体和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产生削弱作用?
张红玲: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少数民族文化尽快融入主流文化,当时的美国移民或许不在意保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跨文化教育并不主张让人们摆脱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而是在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与别人相处与合作。在我看来,这才是跨文化教育的真谛。
我上课的时候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很少,当他置身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时,即使外语说得非常流利,生活方式也和当地人一样,在和他人交流时,如果他不能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通常会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因为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一定会把他看做是中国文化的发言人,希望从他那里了解中国。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并充满自豪感,才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个层面进行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张红玲:与其说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培训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某一具体文化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不如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其从文化差异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学会观察、判断问题,并基于身份的认同,选择适当的交际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而跨文化冲突的相关理论就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在沟通的过程中出现的误会或冲突。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培训更多的是在意识、情感、态度和能力层面帮助学生,教会人们按照文化的普遍规律,通过观察和有意识的体验去探索新环境。所以,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培训的主要目的不是了解新的文化习俗,而是通过学习新文化,学会探索陌生文化的普遍规律,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有了跨文化能力(包括意识、情感、技能等),才能比别人更快、更好地适应陌生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有效合作、和谐相处。
《世界教育信息》:跨文化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跨文化教育对多元文化包容度太大的话,会不会影响社会和谐?
张红玲:我认为接受过跨文化教育的人,学习过跨文化交际的人,应该是一个善解人意、拥有包容心、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人,是一个好人。我们的跨文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利于社会和谐的人,能够成为社会润滑剂的人。
五、中国跨文化教育时不我待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目前跨文化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哪些?
张红玲:欧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将跨文化教育上升到了公民教育和国家战略的层面,大部分采取的是学校教育的形式。美国的跨文化培训做得比较多,更多的是跟企业、组织人员的流动、培训有关。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在中国推广跨文化教育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张红玲:目前,国家还没有给予跨文化教育足够的重视,顶层设计还不够,中层实践主体的作用也不明显,国内缺乏有这种意识和理念的人,人们对跨文化教育只是片面的了解。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国,是不是人们总是把跨文化教育当成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独立的学科来看待?
张红玲:目前在中国,跨文化教育还没有落脚点,也没有一个学科归属。人们往往以为跨文化教育没有回报,所以还没有靠近它的意识。我认为,跨文化教育可以成为国内教育学刊物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学科定位不明确就不去关注它。目前,跨文化教育虽然尚未经过国家层面的认可,但我认为它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我会继续关注,这也是我2015年博士招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志成.跨文化教育——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9,01(3):2.
[2]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