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成等
摘要 通过农产品产、供、销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三个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建设思路,总结了潜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对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实施效果;湖北潜江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300-02
1 立项背景
农产品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国家繁荣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国民的食品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吃饱还要吃好”的消费理念已深入人心[1-2]。
从2009年开始,潜江市从农业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农业“三品”认证与监管、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经过不断调整、完善、规范,初步建成了潜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
2 研究历程
2.1 起步阶段
2003年9月,经市编办同意,潜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挂牌成立,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开启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大门。主要工作是在江汉果蔬批发市场设立检测室,对大宗蔬菜产品(外调和调进)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2.2 探索阶段
200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用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2008年11月,《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颁布实施,更加详细地明确了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及监管部门的职责和责任。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制,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村民委员会应当做好本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出了监管体系的框架轮廓。同时,也明确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产地准出以及市场准入的规定。
2.3 提升阶段
2009年,潜江市利用1年的时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基层农技服务人员、规模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质量负责人、大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质量负责人,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提出了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监管的想法,重点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关口的探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定性检测为主,中百仓储潜江购物广场、江汉果蔬批发市场等有关超市、批发市场开始建立自检室。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分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
2010年,潜江市有关部门提出了把农产品生产与质量安全监管融为一体,推行“三个全覆盖”,即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档案,记录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包装等信息,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安全责任可追究”,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2011年7月,正式提出了“质量安全检测、质量安全生产记录、质量安全监管”的“三个全覆盖”监管体系[3]。
2.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一是从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市蔬菜办公室和23个区镇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局)选拔36名人员,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班28个,对全市蔬菜规模生产基地、食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家市场准入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制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示牌108块,公布了工作职责和联系方式,重点督促、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实施农药使用间隔期制度,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二是开展蔬菜生产供药专店(柜)销售。专店(柜)根据蔬菜生产实际进行专店(柜)布局,实行定点销售。由市农业局同意后统一授牌,专店内悬挂农药经营相关证照和蔬菜生产供药专店(柜)匾牌,实行咨询服务区与农药柜台分离,由市农业执法支队专项检查,督促、指导经营户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对于高残留农药坚决予以处理,责令退出市场,查明来源,从重处罚。
2.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方面。在全市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每年发放种植业产品生产记录册4 000余册、“三品一标”产品生产与质量安全监管记录簿100余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样记录册500册、产地准出证明600册。对“三品一标”农产品,重点记录同一农药、肥料使用情况,严禁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对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实行可追溯条码管理。
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一是建成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项目,检测能力实现了从快速定性检测向以快速定性检测为主,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相配合的跨跃。检测数量由项目建成前的1 000个上升到8 000个,定量检测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年检测样品300个。二是市财政拨专款建成了各区镇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配备了检测设备,配齐了检测人员,年检测样品300~500个。三是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准入单位建成了自有的检测室,进行自检。中商、中百、惠美家、富迪超市和江汉果蔬批发市场每天检测10个,每年检测36 000个。实现了基地自检、乡镇例行抽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监督性抽检的3层抽检机制[4]。
2011年11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准入工作和追溯体系观摩培训会议在潜江市召开,市政府领导作了《推进质量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工程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市》的发言。会议对潜江市“三个全覆盖”的监管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5月,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议上,市政府作了《切实推行三个全覆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典型发言,详细阐述潜江市推行“三个全覆盖”工作的做法和成效。2012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放心市的意见》,首次将“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三个全覆盖”纳入创建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5-8]。
3 研究结果
3.1 首次提出“三个全覆盖”监管体系概念
经过长期探索,成功提出了”三个全覆盖”的监管思路,即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监管目的明确,体系健全完善,质量追溯清晰,易于推广使用。
3.2 率先建成三级检测监管体系
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区镇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取得相关企业理解与支持,建成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镇、生产基地三级检测监管体系。
3.3 领导重视,社会反响大
先后接待了江西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黄冈市、宜昌市等地10个省、地、市100余人的学习考察。先后进行5次省级会议典型交流发言,有关媒体也做了大量宣传。
4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实施,生产基地农户生产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能和意识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有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9.8%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近3年累计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41.29万t,新增产值9 478万元,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市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进一步向高效、低毒、低残留发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9-10]。
5 参考文献
[1] 宋志峰,魏春雁,蔡玉红,等.对当前我国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点的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68-6470,6467.
[2] 覃婵,文良娟,彭飞荣,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分散农户中的建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264-13266.
[3] 孙继成,关故章,何家海,等.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6):4-5.
[4] 王鹏祥,王笑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76-2478.
[5] 孙继成,关故章,何家海,等.潜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对策与实施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93-29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6):12-14.
[7] 李长健,徐丽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具体对策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62-66.
[8]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9] 郑少红,王诗俊.农业龙头企业保障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路径探索——基于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2(2):94-98.
[10] 郭子雪,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6):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