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龙 孙成军
摘要 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垄作侧播技术效益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双垄种植技术、黑色半膜双垄种植技术对稻田杂草的抑制效果较好,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建议下年应加快这2种种植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在秋覆膜种植区域。而黑色全膜膜侧种植技术应在半干旱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黑色地膜;垄作;侧播;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101-03
为了验证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膜覆盖垄作侧播技术在原州区旱作农业区不同类型区的应用效果,依据自治区总站安排,在原州区张易镇红庄村一组进行试验,以研究马铃薯黑色地膜全膜垄作侧播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选在位于原州区张易镇红庄村一组一农户的承包地上,海拔1 900~2 200 m,年平均气温5.5℃,无霜期130 d,土壤为黑垆土,pH值8.54,有机质含量20.6 g/kg,全盐0.2 g/kg,碱解氮100.1 mg/kg,速效磷10.47 mg/kg,速效钾209.0 mg/kg。前茬作物为冬小麦,地面较平整,肥力中上,无灌溉条件,是原州区理想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区域。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青薯9号,为当地主推品种。地膜种类:黑色地膜(宽幅120 cm,厚度为0.008 mm)。肥料:当地优质农家肥、磷酸二铵、掺混复合肥(总养分≥42%)、尿素等。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黑色全膜双行垄上种植(A)、黑色全膜双行膜侧种植(B)、黑色半膜双行垄上种植(C)、平种起垄双行种植(D)。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44 m2(10.0 m×4.4 m),每小区种植4垄8行,每行种37株,每小区种296株,行距30 cm,株距27 cm,垄面宽50 cm,垄基宽60 cm,垄高15~20 cm,设计密度67 273株/hm2。
1.3 试验方法
整地前施优质农家肥45~75 t/hm2、磷酸二铵750 kg/hm2、住商复合肥(总养分≥48%)750 kg/hm2、尿素225 kg/hm2;现蕾期结合除草追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150 kg/hm2 [1-3]。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依据试验方案要求,对各处理进行田间观察记载,调查各生育时期0~100 cm土壤水分变化、选择晴天11:00观察马铃薯各主要生育时期5~25 cm土壤温度变化,田间考种,测实产,室内进行数据分析总结 。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各处理出苗期处理A出苗接近,处理C较处理D出苗早3 d;成熟期差别不大,成熟最早的是处理A、B,最迟的是处理D;生育期差别不大,各处理之间相差1~2 d。
2.2 农艺性状
由表2可知,处理A株高为97.7 cm,茎粗 1.6 cm,单株分枝数8.4个,单株块茎数为8.1个,单株薯重0.88 kg,商品率为83%,田间长势表现较好;其次是处理B株高90.8 cm,茎粗1.5 cm,分茎数1.5个,单株分枝数7.9个,单株块茎数9.2个,单株薯重1.06 kg,商品率为82%;处理C、D植株性状表现较差,但商品率相对于其他2个处理较高,分别为86%、85%。
2.3 土壤水分
由表3可知,处理A、B、C、D播期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分别为25.87%、26.47%、27.76%、27.36%,处理C最高,处理A最低;处理A、B、C、D在马铃薯出苗期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为23.14%、23.44%、24.94%、23.80%,其中处理C最高为24.94%,分别比处理A、B、D高出1.80、1.50、1.14个百分点;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处理A、B、C、D 0~10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3.24%、21.89%、19.27%、20.11%,其中处理A最高为23.24%,分别比处理C、D高3.97、3.13个百分点;马铃薯淀粉积累期处理A、B、C、D 0~10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9.12%、28.66%、27.82%、28.90%,其中处理A仍然最高为29.12%,分别比处理B、C、D高0.46、1.30、0.22个百分点,该期是马铃薯需水临界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因此提高该期土壤含水量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十分重要;马铃薯成熟期处理A、B、C、D 0~200 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28.54%、28.45%、28.40%、28.42%,各处理之间相差不大。
2.4 土壤温度
由表4可知,处理A、B、C、D出苗期5~25 cm土壤温度平均分别为19.2、18.9、18.4、17.0 ℃,其中最高为处理A 19.2 ℃,最低为处理D 17.0 ℃;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处理A、B、C、D 5~25 cm土壤温度平均分别为18.4、17.6、17.9、17.3 ℃,其中处理A土壤温度最高为18.4 ℃,处理D最低为17.3 ℃,此期马铃薯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适宜土壤温度为16~18 ℃,因此各处理的土壤温度比较适宜马铃薯块茎的生长;马铃薯淀粉积累期处理A、B、C、D 5~25 cm土壤温度平均为17.6、17.4、17.2、16.6 ℃,其中处理A仍然最高为17.6 ℃,处理D起垄最低为16.6 ℃,该期适宜土壤温度是15~18 ℃,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均有利于马铃薯的淀粉积累。
2.5 杂草抑制效果
由表5可知,处理A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最好,杂草密度平均为21万株/hm2;其次是处理C,杂草密度平均为28万株/hm2;再次为处理B,杂草密度平均为29万株/hm2。endprint
2.6 马铃薯产量
由表6可知,处理A产量居第1位,为36 000.0 kg/hm2,比处理B(产量居第2位)高3 272.7 kg/hm2,处理C产量31 295.5 kg/hm2,居第3位;处理D产量最低为30 909.1 kg/hm2。
2.7 经济效益
由表7可知,处理A净产值居第一,净产值为20 625.0元/hm2,比处理B净产值高出3 272.7元/hm2,比处理C净产值高出3 654.5元/hm2,比处理D净产值高出4 880.9元/hm2;处理B净产值第二,处理C净产值第三,处理D净产值第四。
2.8 降水利用率及水分生产效率
由表8可知,4个处理的降水利用率接近,但处理A的耗水量最低为332.39 mm,水分生产效率最高为105.06 kg/mm·hm2;处理D的水分生产效率最低89.16 kg/mm·hm2,较处理A低15.90 kg/mm·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全膜双垄种植技术、黑色半膜双垄种植技术充分发挥了地膜的保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提高马铃薯商品性及产量等优势,生产效益较好[4-6]。因此,建议下年应加快这2种植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在秋覆膜种植区域。而黑色全膜膜侧技术应在半干旱区示范推广[7]。
4 参考文献
[1] 陈伊里,石瑛,秦昕.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大垄栽培模式的应用现状及推广前景[J].中国马铃薯,2007(5):296-299.
[2] 范宏伟,宋雄儒,马俊峰.克新一号马铃薯垄作覆膜覆土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2):10,12.
[3] 高巧铭.马铃薯地膜覆盖垄作沟灌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2):134,157.
[4] 杨爱华,王正朝.垄作覆膜马铃薯密度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21):11,17.
[5] 张华卿,张东兴.马铃薯M形垄覆膜垄作栽培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7(11):152-154.
[6] 张艳琼.脱毒早熟马铃薯免耕覆膜及垄作肥效试验[J].农技服务,2013(10):1092-1093.
[7] 张振军.早熟马铃薯处理C垄作栽培技术及增效机理[J].甘肃农业,2010(11):81,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