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川等
摘要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对象,设置4个密度处理,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主栽品种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合理密插可以更好地协调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达到一种最佳组合状态,最终产量较高。苏北滨海盐碱地条件下,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为33万穴/hm2。
关键词 水稻;栽插密度;产量;盐碱地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1-0024-01
光明米业海丰基地位于苏北滨海地区,盐碱地占比50%以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逐步形成了以机械直播为主导的水稻种植格局。出于种源发展及调节茬口需要,人工插秧每年仍维持在400 hm2以上,但产量水平不高,同时亦不稳定。
相关研究表明[1-5],插秧密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主栽品种进行插秧密度试验,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主栽品种的适宜密度,以期为生产上合理栽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丰基地隆丰大队。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栽插密度处理,分别为27万、30万、33万、36万穴/hm2,折合栽插规格(行距×株距)分别为23.0 cm×16.1 cm、23.0 cm×14.5 cm、23.0 cm×13.2 cm、23.0 cm×12.1 cm。连片种植4.67 hm2,不设重复。
1.3 试验方法
5月22日移栽,移栽秧龄5.6,每穴4~5株。田间管理严格按照海丰基地水稻栽培技术进行[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及成穗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穴数的增加,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每增加3.0万穴/hm2,高峰苗基本上增加45万~60万根/hm2;从最终有效茎蘖数来看,尽管仍表现出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33万穴/hm2处理仅略低于36万穴/hm2处理。说明高峰苗后,人工插秧如果密度过高分蘖开始大量消亡,导致茎蘖成穗率大幅下降,36万穴/hm2处理茎蘖成穗率较其余处理均有所降低。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人工插秧有效穗数也相应提高,但增加幅度程逐渐减弱的趋势,33万穴/hm2处理较36万穴/hm2处理仅低16.5万穗/hm2。穗实粒数规律则恰恰相反,密度每增加3.0万穴/hm2,穗实粒数分别下降2.9、1.8、6.8粒,从而使总粒数表现33万穴/hm2>36万穴/hm2>30万穴/hm2>27万穴/hm2,其中33万穴/hm2与36万穴/hm2处理基本相当,较27万、30万穴/hm2处理分别高出17.9%、8.0%,16.8%、6.9%。千粒重、结实率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除36万穴/hm2处理较低外,其余处理差异不大。
从最终实际产量来看,33万穴/hm2处理最高,达9 292.5 kg/hm2,其次为36万穴/hm2及30万穴/hm2处理,27万穴/hm2处理产量最低,仅为8 073.0 kg/hm2。综合分析来看,这与总粒数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总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
3 结论与讨论
苏北滨海盐碱地条件下,稀插尽管能够提高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茎蘖成穗率,然而易造成收获穗数不足,大幅降低总粒数,致使最终产量较低;过度密植可以提高有效穗数,但茎蘖成穗率大幅下降,穗粒数明显减少,总粒数并不因此而增多,甚至反而减少,同时千粒重、结实率亦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保持较高的总粒数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合理密插可以更好地协调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达到一种最佳组合状态,苏北滨海盐碱地条件下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为33万穴/hm2。
本试验仅对海丰基地主打的淮稻5号进行了研究,试验的品种较少,不够系统,代表性也不全面,因此,今后的试验中不仅要选择主打品种,还要选用接班品种进行研究,使试验结果更有指导意义。
4 参考文献
[1] 吴春赞,叶定池,林华,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190-191.
[2] 唐文波,于欣.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5.
[3] 苏祖芳,沈巨云.栽插密度对水稻分蘖和穗粒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1983(12):20-22.
[4] 王端飞.栽培方式及株行距配置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和群体均衡性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5] 张维军,赵淑春.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高产高效作用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8(3):79-80.
[6]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等.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3):134-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