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东宁县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2015-04-02 09:37胡新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现状

胡新春

摘 要:文章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了其成因,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提出了以治理超坡耕地、荒山荒坡、植被恢复及沟道治理为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对策,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对策

引言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和区域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坚持科技创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为重点,以治理超坡耕地、荒山荒坡、植被恢复及浸石沟治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恢复植被为重点,不断加快加区域生态治理体系建设脚步,形成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综合治理模式。

1 水土流失的现状

东宁区域属东北中部的中低山丘陵区,主要以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地貌类型为主。山地面积为6412.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丘陵岗地面积为590.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河谷平原面积为36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土壤有河淤土、水稻土、白浆土,平均海拔高度在120米以下,属大陆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河流成网,绥芬河大小支流163条,区域水土流失情况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影响群众致富、制约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瓶颈。

2 水土流失的成因

2.1 自然因素

该地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为100-120米。山坡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坡度为5度至30度不等。地形坡度大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坡度大小与水土流失程度成正比。从气象来说,降雨特别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特别大,该地区属大陆季风气候带,雨热同季,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mm以上,特别是7、8、9月份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较强的降雨对地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的地区,对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除耕地外,植被占有率较低,每遇强降雨都会造成洪灾,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2 人为因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本植被面积很大,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威胁人和财产安全的洪灾。但进入后期尤其是近十几年,洪灾频频发生,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为的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要求,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成耕地,大量的林地、湿地、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再有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只重视发展,不重视生态建设,在山边河边放牧,盗砍树木,非法采沙等,造成山边河边只见荒坡、荒滩不见青山绿草,弃土弃河渣堆满河道,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土地生产力下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缺乏对土地的有效保护,致使农业生产用地侵蚀严重,土质逐年变薄,土壤肥力下降,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保肥力下降,农业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足年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破坏后,使土壤抗蚀力不断减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2 自然灾害频繁,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县内主要干流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水平地面,致使河道不畅、淤积,行洪能力普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据水利资料统计1952-1992年的四十年间,区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2002-2014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1.5年一次。

3.3 耕地资源总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两岸耕地被冲刷、土质量下降,多数农田因耕作层土质流失而无法耕作,黑土颜色变淡,密度稀释,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砂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到2014年县域耕地面积比建国前减少了350公顷,除因建筑和生产用地占用外,大都是因洪水灾害和坡地弃耕减少的。

3.4 破坏地面完整性

由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农业生产坡耕地出现了深浅不一的侵蚀沟,中小主干河流改道,冲毁公路和农田,造成耕地表面支离破碎,破坏了农业生产工作面的完整,土质退化已严重影响了土壤的高效利用,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安全形成潜在的威胁。

3.5 经济损失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资料统计1998年一场洪水冲毁耕地50亩,房屋4栋,水毁交通道路1公里,涵洞15处,过水桥4处,小河道堤防几乎全部冲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为恢复治理水利工程增加了难度。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作,要以超坡耕地退耕、荒山荒坡覆植、浸石沟治理为重点内容,最大限度保障粮食稳定生产、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合理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全面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保证工程措施与植被恢复相结合,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4.1 高度重视加强水保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最大程度上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和水土保持工作认识。加强监督保护和法制建设,扩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识,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合理安排水保三大措施,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群众经济挂上钩。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将国家补助经费和地方匹配资金作为启动资金,调动群众积极参加和投入。

4.2 加快优化土地结构调整

以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果、还草,消灭宜林荒山,推进治理种养结合,就地转化增值,增加效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经营理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联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的利益保障机制,引导城市资本向规模农业农村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生产经营。

4.3 全面加强生态治理工作

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继续实施封山育林、插柳护岸、侵石沟治理、禁牧圈养生态治理工程。加大重点区域植树造林力度,确保年新增造林面积为10万亩以上。建立建全长效监管机制,持续严厉打击盗采林木资源非法行为,维护正常有序的生产秩序。强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弃渣,确保清洁生物固化燃料使用率达30%以上,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争办国家山区生态示范县。深入开保护“母亲河”行动,不断加大水土流失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水质安全。

4.4 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完善区域水土监测体系建设工作,做好区域主干河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进各行政村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划,全力实施水土保持基层常规监测点建设,有效开展辖区水土流失和防治监测评价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荒山、荒滩、弃沟、弃耕地”治理开发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生态治理,不断探索水土保持投入多元化新机制。

5 结束语

受特殊地理、气候条件的影響,水土流失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依然十分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依然十分艰巨,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土治理保持工作,遵循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因势利导,以保护预防为主,在治理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需求,使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共处,确保水土流失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危害现状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