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吉水县农机局 刘开顺
(1)让用户购机放心用机舒心。由于农事季节性强,农民希望农机使用中少出故障或不出故障。如果出现故障,不仅会耽误农时,而且造成损失,所以售后“三包”服务用户看得很重。在第一时间为用户排除故障,保证了机手购机放心、用机舒心。
(2)使农机恢复良好的技术状态。多数农机手购机后只会简单的操作,不会对农机进行维修保养,使农机的技术状态越来越差。如果售后服务人员能及时对技术状态差的农机具进行维修保养,使农机恢复良好的技术状态,农机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发挥。
(3)能树立品牌形象。如果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做得好,农民对该机型及其生产企业的可信度会大大提高,就能得到群众的好口碑,这等于是“活广告”,无疑会增加该农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该农机产品的销售量。
(4)有利于农机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农机企业通过售后服务,可以掌握本企业及他企业农机产品在作业过程中常出的故障类型与性质,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否则,投放市场的产品由于质量差用户投诉电话不断,企业忙于四处救急,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同时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得不偿失。
(1)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农业机械露天作业,头顶烈日或风雨、脚下泥水或黄土,作业地点不定,农村交通条件差,有时还要搭乘摩托车甚至只能步行。尤其是在田间地头维修保养,售后服务人员非常辛苦。
(2)售后服务人员配备少。农机作业的季节性强,农忙时需要售后服务人员多,农闲时需要售后服务人员少。农机企业有限的售后“三包”服务人员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造成服务不能及时到位。农机手的等靠,浪费了农忙的宝贵时间,损害了农机手的利益。
(3)缺少规范的维修服务制度。在目前的售后“三包”服务中,有的农机企业派出的“三包”服务人员对机械事故责任认定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的事故责任鉴定制度与赔偿标准,遇到质量问题推卸责任。不但给农机手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农机手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
(1)建立“机器未到、培训先行”的制度。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操作使用复杂、调整维修难度较大的农业机械,在投入使用前由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农机推广部门联合组织购机户进行技术培训,使之达到“三懂三会”:懂农机构造、懂工作原理、懂操作规程;会操作调整、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这样可为售后服务工作打好基础,还可减少生产企业的售后服务工作量。
(2)建立农机特约维修点。由当地农机推广部门牵头,在农机拥有量多的乡镇,建立农机特约维修点,配备必要的修理设备、工具以及零配件。由农机生产企业负责培训维修人员,在农忙季节开展巡回维修服务,解决农机生产企业鞭长莫及的问题,为购机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在农闲时,可帮助指导农机户对机具进行技术维护保养及封存保管。
(3)建立农机售后服务联系制度。对用户的农机具,农机生产企业或农机经销商和农机推广部门都要造册登记。有条件的要进行微机录入管理,详细登记购机者姓名、地址、购机时间、机型、联系电话等,以便于随时联系掌握农机使用情况,并及时提供技术服务,使农机户购机放心、用机舒心,解除用户后顾之忧。
(4)农忙季节增派“三包”服务人员。在农忙季节,农机生产企业应增派技术人员到售后服务维修保养网点工作,解决售后“三包”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农闲时,这些人员可撤回企业。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生技术人员采集归纳使用现场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