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守炳 杨海庆 秦海生
农机跨区作业在我国已经历了近30年,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对我国农机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跨区作业的社会影响、发展条件、现存问题作深入剖析,以期推动其健康发展。
(1)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跨区作业模式。从宏观方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放的大市场形成,农业劳务市场化,使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具备了按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从微观方面讲,它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及农机作业服务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如联合收割机每年使用期由20多天延长到60~90天,稻麦两用机则作业时间可达150天左右,机具投资回收期由10多年缩短到1~3年,年投资收益率由不足10%提高到30%~50%。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由于经济发展,农业劳务日工值已经提高了20~40倍,使农机作业需求迫切。据对陕西南郑县的调查,目前人工收割水稻(割、脱、清选、秸秆处理等)要5~6个工日/亩;而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服务费仅130元/亩,且机收脱粒干净、抛撒损失小;此外机收中稻草可切碎还田,节约秸秆处理费用30元/亩。总体看,机收比人工收节本增效达230元/亩,而耗时仅为人工作业的1/60~1/80。
(2)效益驱动使农机作业服务成为一种产业。农机跨区作业作为一种经营行为,就必须重视经济效益,重视投入和产出。人们瞄准了跨区作业这个市场,当作一个产业来办,成就了金色田野上“流动性企业”,促进了农机作业服务合作制的发展。正是这种高效益的拉动,使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北上南下、征东闯西,在时间差和地域差上找机会,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以及不同区域农业种植的品种差异、季节差异等得到有效调节。陕西汉台区一农机手因参加跨区作业,当年就收回了机械资金;2007年又一次性购进4台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组建了陕西第一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经过几年打拼,目前已成长为陕西最大的民营农机服务企业。同时,跨区作业服务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些农机大户及企业采取强强联合,依照产业化、公司化的新思路组建专业性或综合性农机服务公司,大大加快了农机化进程。
(3)区域发展不平衡为跨区作业提供了条件。随着城市化发展,城镇工商业吸纳了约2.7亿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被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这就使农业生产由机械替代人力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及农机化发展滞后的地区,人们对季节性抢收抢种更希望外地有机械来帮忙,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就有了市场和条件、农机作业服务产业化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如陕西汉中市每年主动引进外地联合收割机到本地收割小麦、水稻,当地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市宜机收小麦8万hm2(120万亩)、水稻10万hm2(150万亩),采用机收不仅能赶季节及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每年可节本增效近3.5亿元。但若不引进跨区作业服务,本地要实现机收率100%则需投资10多亿元购买联合收割机。因此,引进跨区作业服务必须长期坚持并积极组织实施。2010年以来,南郑县坚持组织外地联合收割机来本地作业,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促进了本地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到2014年,南郑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60多台、其中高性能半喂入式收割机达80台;当年投入作业服务的收割机规模达650多台,水稻机收面积达到1.2万hm2(18万亩),使机收面积和投入作业的收割机数量都实现了新突破。
(1)促进了农机工业发展。近10年来,在多重政策性利好推动下,联合收割机处于高速增长期,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经营效益都有较大提高。一些农机制造企业纷纷研发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售后服务,农机生产企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迅速提高。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近年来已有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154.5万台,小麦机收率达98%、水稻机收水平已超过81%。稻麦机收水平提升和设备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的一个标杆。
(2)推进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农机跨地区作业队伍的扩大,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2014年全国水稻种植、收获、耕整土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达到166.7万hm2、2400万hm2、2866.7万hm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水稻机插面积新增80万hm2,总面积超过1066.7万hm2,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38%。通过推动农机化跨地区作业,全国水稻机收水平已超过81%,水稻机耕水平达到95%,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两环节。
(3)加速了玉米生产机械化。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瓶颈主要在机收,一些玉米主产区加大了玉米机收推广力度。2014年,全国玉米联合收获机新增6.8万台,总保有量达到35.7万台,玉米机收作业面积达到万2133.4hm2;当年主产区共有超过5.9万台玉米收获机参加跨区机收作业服务,完成跨区作业面积近万333.4hm2,约占机收总面积的15.6%,使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到达56.1%。玉米收获机平均单机作业面积达到61hm2,机收平均价格80元/亩左右,单机年平均收益超过4万元。
(4)促进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2014年,国家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237.5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受益农户400万个,补贴农机具超过540万台套。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6亿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572万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66.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35.7万台;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精量播种、油菜机收、棉花机播机收、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作业、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61%,全国农机服务业经营收入超过5000亿元,农机跨地区作业服务功不可没。
目前,水稻机收率达81%、小麦机收率达98%、水田机耕率达95%,农机跨区作业又如何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今后应在稳定小麦、水稻机收的同时,积极推动玉米、棉花、油菜籽的跨区机收,大力推进水稻跨区机插秧。只要单套机械投资较大的项目,都有可能实现跨区作业。
但近年来农机跨区作业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需要政府及农机主管部门加强行政指导,通过协商、协调和规范管理等措施解决好新矛盾新问题,以促其健康发展。
(1)进一步打通跨区作业绿色通道。农机、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支持农机跨区作业的政策,凭农机部门颁发的跨区作业证,交通部门免收过桥过路费。但各地执行不一,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如办作业证要收费、上路被罚款、过桥过路收费、当地人坑害外来机手和敲诈或卡要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公路管理条例》只对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及运送这两种机械的运输车免收过桥过路费,难以适应目前跨区作业拓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作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在特殊时段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把有关政策法制化、制度化、具体化。
(2)规范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应尽快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办法或条例、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发布规则、农机跨区作业经纪人管理办法、跨区作业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区域性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农机作业服务指导价格,以及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规、规章等,使农机跨区作业规范化有序竞争。
(3)提高组织化程度。在跨区作业中,有的机手不掌握相关信息,三五成群带着几台机车外出“找米下锅”,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成了农机“盲流”,不仅给自已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跨区作业品牌形象。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10~20台机械组建一支作业队,统一管理;同时要提高经纪人的组织化程度,一个地方有多少作业面积、机耕道路是否配套、作业质量标准要求、作业费如何支付、纠纷如何解决?经纪人应了如指掌。二要加强信息服务。国家跨区作业信息要统计到县,省市要统计到乡镇,乡镇要统计到村户,并在网上发布,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和指导作用。三要避免盲目性。农机作业队出发前,一般应确定4~6个作业区域,每个作业区域应能作业5~8天,以避免浪费长途转场费而降低实际作业收益。同时要做好机械检修及易损件准备,在跨区作业中发生故障时要有充足的配件更换,避免因贻误农时造成损失。
(4)兑现农机作业用油料补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8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进程刚刚起步,农业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化,使农机在转场和地头的无功消耗大大增加,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率和收益。如果国家不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将会大大挫伤农民发展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机用燃油补贴办法,保护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5)农机增量要作宏观调控。从农机跨地区作业的角度看,对农机增量要作宏观调控。近年来,各地反映农机跨地区作业越来越难,其实质就是发展不均衡现象在逐渐消失。这就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要保持农机发展的这种高效率,就要让不均衡发展存在。从全国范围内看,通过跨地区作业能满足需求的机械,就要保持其总量平衡,而不再追求数量上的增加。第二,要满足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就要在机具更新换代上给力,对其报废更新给予报废和更新“双补贴”。第三,要推动跨地区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要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发展的关系。对那些一次性投资较大的机械,如稻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及配套的规范化育秧设施、烘干机械、农田工程建设机械等,从总量上要有规划,从宏观上调控其发展。第四,在购机补贴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及时调整,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以保证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