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 江苏 苏州 215006)
心身医学分类诊断评估策略
吴爱勤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 江苏 苏州 215006)
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与心理生理机理和临床特征不同于精神疾病。影响心身疾病患者的易损性、病程、预后、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受到日益关注。提出心身疾病临床多轴诊断系统(MAS),心身医学研究的诊断标准(DCPR)临床诊断概念和结构框架。DCPR将来源于心身研究的心理变量转变成用以鉴别诊断的可操作性诊断标准。DCPR是一个简单、有效和可靠的定式访谈工具,可用于筛查、诊断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补充ICD-10、DSM、CCMD的临床诊断应用的不足。包含了十二组心身疾病综合症,将影响躯体状况预后和治疗价值中的心理变量转化为客观的心身医学研究用诊断标准用工具。十二组症状包括健康焦虑、死亡恐惧症、疾病恐惧症、疾病否认、持续的躯体化症状、转换性障碍、继发于精神障碍的功能性躯体症状、周年反应、精神消沉、易激惹心境、A型行为和述情障碍。
心身疾病;心身研究;诊断标准;心身综合征
心身医学是当代新兴的医学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系的医学科学分支。心身医学不是精神医学的分支,而是医学的基础,它并未提供特殊的技术去测定各种疾病,而是沿用现有的医学方法从理论基础上将它们作了有机的结合。主要探讨由心(精神——心理、社会引起的情绪因素)与身(躯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健康的保持和疾病发生、发展、康复中的作用。它具有双重涵义,首先,它是一种指导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关联的理论,阐明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各种疾病的形成、发展和治愈起共同作用[1]。心身医学是一种治疗原则,它把生物医学、心理社会康复疗法的原则看作是一个整体医学互为补充的重要部分。
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与心理生理机理和临床特征不同于精神疾病,但在传统习惯上,沿用生物医学疾病分类诊断模式,心身疾病纳入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体系中。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主要评估精神症状,然而,临床所见大量的心身症状并未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阈值程度,但心身障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病理生理和心理咨询治疗的预后转归。人们对影响心身疾病患者的易损性、病程、预后、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估受到日益关注。
心身疾病特指在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健康的机体在没有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异常的心理生理功能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与精神和情绪变化有关的特定的躯体疾病症状群。日本心身医学会修订的心身疾病的定义为在躯体疾病中,其发病及经过是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有器质或机能障碍的病理过程。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于植物神经支配的器官,与情绪状态有关而致各器官生理变化,若变化过度或过久易致功能障碍,就成为心身障碍,其特点为与心理应激、内心冲突关系密切,具有器质性变化[2]。从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的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心身疾病与精神疾病症状特点不同,其心理病理与心理生理机理和临床特征不同于精神疾病,因此建议不应纳入精神疾病范畴,但在传统习惯上,沿用生物医学疾病分类诊断模式,心身疾病部分纳入精神疾病分类中。临床也有按各专科系统分类诊断,或按临床严重程度分类。
1.1 中国的精神疾病分类(CCMD)[3]CCMD的不同版本中的名称变化是心身疾病(1981)、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及心因性精神障碍,以及内脏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1989)、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2002)。
1.2 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4]Levenson(1997)过去分类使精神病学家忽视躯体障碍,而其他专科医生又无视心理障碍。DSM-IV的分类反映了心身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兼顾心、身两个方面。
DSM的不同版本中的名称变化DSM-I(1952)设“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DSM-II(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psychophysiological autonomic nervous and visceral response);按累及器官分类。DSM-III(1980)改为 “影响躯体状况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physical condition)。DSM-III-R(1987衍用)。DSM-IV(1994)又改为“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PFAMC)。是指对医学疾患起不良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因素。其影响途径:①干扰治疗;②危害健康;③参与或加重疾病。所选用名称:①精神障碍影响:如严重抑郁延缓MI恢复;②心理症状影响:如焦虑症状影响哮喘;③人格特质中应对方式影响:如敌意、A型行为影响心血管病;④不利健康的行为影响:如过食、烟、酒;⑤应激相关生理因素影响:如应激引起溃疡,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紧张性头痛;⑥其他影响:如人际交往、文化影响。特定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心身及身心障碍;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身反应。①肿瘤学中的心理因素(PF);②心脏病学中的PF;③内分泌学中的PF;④肺疾病中的PF;⑤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PF;⑥神经病学中的PF;⑦末期肾脏病中的PF;⑧胃肠病学中的PF;⑨皮肤病学中的PF;⑩影响HIV感染的PF;不育症中的PF。
1.3 国际疾病分类(ICD) 从“心身疾病”改为“心理生理障碍”,ICD-9又改为“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碍”;1992年出版的ICD-10则提出取消和少用“心因性”(psychogenic)及“心身的”(psychosomatic)两词。ICD也曾有过“心理生理障碍”、“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等分类,在ICD-10(1996)中,明确建议不使用“心身的”、“心因的”专业性词汇,理由是因各国使用的含义不同,并容易误解为只有少数疾病才与行为有心因性影响,故将心身疾病纳入“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躯体形式障碍”和“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之中[5]。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临床分类有以下几个:
1.3.1 Alexander的研究与经典心身疾病 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和限局性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
1.3.2 应激相关障碍 ①急性应激障碍:目击或亲历或回忆恐怖情境(涉及伤亡);②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③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因适应不良、易感素质对日常应激源产生超常反应。
1.3.3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①进食障碍:厌食与贪食;②睡眠障碍:失眠、嗜睡、醒睡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③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冷阴(女性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早泄、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1.3.4 易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 ①临床各科系统疾病;②肿瘤;③综合医院常见心理生理障碍:功能综合征,感染性疾病的心理生理问题,ICU综合征,临终关怀。
1.3.5 躯体形式障碍 ①躯体化障碍;②疑病障碍;③躯体形式的自主功能障碍;④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由于对当前的疾病诊断分类的认识有限,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不能给治疗提供明确的基础,正如Feinstein所指出“预后毫无意义”。目前在编著疾病分类学的整体体系中有缺陷。ICD是由病因学、形态学、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症状学和综合指标组成的综合体,反映了一种关于疾病本质不断转变的历史观念的累积。即使诊断反映最前沿的知识也仍有不足,因为它是基于疾病现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如Engel注意到,这种模式体现还原论的观点: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的标准所造成的偏差来解释。此外,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线性的、连续的因果关系,可以用“一种基因,一种酶,一种疾病”举例说明。在生物医学模式中,治疗的是疾病而不是患者,这种模式的逻辑结果是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忽视了患有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以至于一个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病情越多,就更难作出一个诊断。
心身医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身模式的普遍性要求来自该模式的使用理念适用于医学实践。迫切希望诊断成为临床实践的关键。以疾病的心身模式为基础的功能性诊断系统的发展,不仅能提高该模式的可信度,而且如果这种模式能纳入到医生的日常思维中,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一种概念的模式会影响术语的选择。相反地,语言结构也会影响人们如何思考。标准的疾病分类学诊断的长久使用强化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而以心身医学为基础的诊断系统可以重新调整临床医生今后的诊断思维。
DSM中的多轴诊断[4],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采用DSM-3作为诊断的基础。人们主要关注手册新疾病分类的依据,尤其是它的标准设置。这种诊断方法最具创新性的特点为多轴诊断系统,尽管当时医学界并没有普遍关注到。由于Essen-Moller 和Wolfahrt的建议,类似的诊断系统已用于医学的其它领域。针对特定年龄组、临床组和精神意识形态的需要,随后几年多轴诊断方法发生了许多变化。对被使用的多轴方法作出了多种修改,遗憾的是DSM-5取消了多轴诊断系统。
从单轴诊断发展到多轴诊断,目的是为精神科实践提供更多的具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信息领域。使用这个特定版本的目的是能够为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诊断提供一种方法,同时也能反映对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编著的Engel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官方拥护。从目的上说,将MAS用于一般诊断而非专门应用,原来的诊断分析是抽象的。我们关注的不是精神科的诊断,而是适用于所有能反映疾病心身模式的诊断系统。从整体看来,多轴诊断不但准确地、合理地、简洁地描述了疾病的各种情况,而且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后种变量的适应性进程中。尽管亚综合症对临床诊断很重要,但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却因为其亚综合症的特点而被传统的精神病学分类诊断标准所忽视。
研究发现心身研究的诊断标准(DCPR)在患者和普通人的医疗、功能性或者精神疾患方面鉴别其心理困扰、生活质量受损的优势大于CSM-IV和ICD-10的标准。用来评估12项症状的结构化精神检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区间(k值为0.69~0.97)[5]。与社会心理问题的三维评估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比如多伦多的述情障碍量表,心理指数和一般健康问卷,DCPR和DSM-IV系统在定性和定量方面都存在差异。心身障碍比精神疾患更为常见(约为两倍),但在DSM-IV的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中却常常缺如。证据表明DCPR和DSM-IV没有层次上的联系。这种情况在精神消沉和抑郁症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并非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很消沉,反之亦然。DCPR在功能性胃肠紊乱患者的诊断结果方面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DCPR标准在诊断A型行为、易激心境和精神消沉综合征方面,需要心理症状与身体健康水平下降,与心身疾病恶化之间存在特殊关系,主要是通过应激相关的生理反应表现。传统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分类和维度方面都受到(认知,行为和情感主观表达的)限制。但有助于理解这些心理症状群如何调节心身状况。例如,A型行为导致冠心病的结果,依赖于鉴别诊断所采取的方法。DCPR的诊断可能试图去解决这一问题,把压力与心理生理反应综合征的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确诊标准。这些标准系统化为更全面的多轴诊断[6]。提出心身疾病临床多轴诊断系统:轴-1:心理症状和综合征,如与严重程度相关的抑郁状态和影响预后的焦虑;轴-2:人格个性类型,如冲动个体、综合征和发育问题(边缘人格、强迫个性和弱智);轴-3临床通科医疗情况和神经精神疾病(糖尿病、脑中风);轴-4:童年早期、最近和当前应激源;轴-5:心理社会资源(智能和应对技巧)、总体心理社会功能评定(GAF)。
DCPR是由国际心身研究小组研发的一个简单、有效和可靠的定式访谈工具,可用于筛查、诊断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8]。补充ICD-10、DSM-IV、CCMD的临床诊断应用的不足。包含了十二组心身综合征,其目的是将影响躯体状况预后和治疗价值中的心理变量转化为客观的DCPR用工具。DCPR是由国际调查研究小组提出的心身医学研究临床诊断概念和结构框架。近十年,人们对影响躯体疾病的易损性,病程,预后,康复可以进行调节的心理因素的评估受到日益关注。DCPR的研发策略是将源于心身研究的心理变量转变成可以鉴别患者个体的可操作的诊断标准[9]。
DCPR包含了十二组心身综合征,其目的是将预后和治疗价值中身体条件的心理变量转化为统一的标准。十二组症状包含健康焦虑、死亡恐惧症、疾病恐惧症、疾病否认、持续的躯体化症状、转换性障碍、继发于精神障碍的功能性躯体症状、周年反应,精神消沉、易激惹心境、A型行为和述情障碍。尽管临床上常见且重要,但这些领域却因为其亚综合症的特性而被传统的精神病学所忽视。
3.1 健康焦虑 Pliowsky的异常患病行为概念,Kellner关于疾病态度量表所作的工作和一些最近的文献表明疑病症、疾病恐惧症、死亡恐惧症和健康焦虑的鉴别诊断值得引起临床上的关注,并可能影响预后和治疗。健康焦虑包括非特异性的异常患病行为层面,比如说对疾病的一般忧虑、对疼痛的关心、对身体的特别关注(伴随躯体感觉的放大趋势)。由于健康焦虑,对于健康的担心和恐惧可以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与疑病症不同。健康焦虑持续时间比较短,不像疑病症、疾病恐惧症和死亡恐惧症那样往往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Grassi等报道[10],在159例肿瘤患者中有55例符合健康焦虑的标准(37.7%)。Porcelli等随后对接受治疗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DCPR所列的健康焦虑在情况改善的患者中(21.5%)较无改善的患者中(2.5%)更为普遍。
3.2 死亡恐怖 这组症状描述为死亡的感觉(死亡恐怖)[8]。对将死的确信(虽然没有任何客观理由)与对于死亡有关消息的害怕,比如联系葬礼的讣告通知。死亡恐怖症可能出现在疑病症、惊恐障碍和疾病恐怖症中。在后一种条件下,这种对恐怖的害怕程度可能导致恐慌。将恐惧症患者和忧郁症患者对死亡的恐惧进行了区别,恐惧症患者具有孤立的、强烈的对自身的攻击,而忧郁症患者是较为长期的忧虑。注意到萦绕病症与对死亡的理解和恐惧之间的关系。死亡恐怖也可出现在其它心理症状中。在内科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
3.3 疾病恐惧症 持续的、无根据的对患病的恐惧,尽管有检查和保证,但一直心存怀疑。Ryle[8]将对遗传的恐惧,或者疾病的获得归类在疾病恐惧症中,并且将因果关系归因为外界媒体。疾病恐惧症地位比疑病症低,疾病恐惧症被精神疾病学所忽略,并且几乎没有多维的诊断方法可以对其进行定量评估。疾病态度量表特别着重于疾病恐怖症,后来引发了同名的心身研究的诊断标准。疑病症的信念和疾病恐怖症的鉴别诊断是值得临床上重视的,而且可能治疗和预后不同。
疾病恐惧症有两大临床特点。第一,特异性和症状的纵向稳定性(比如说,害怕得癌症的患者一般不会对其他疾病恐惧,例如艾滋病)。在疑病症的患者中正相反,随着时间推移,其恐怖的对象可能会发生泛化。其二,疾病恐怖症的恐怖的性质往往表现为对自己的攻击,而不是像疑病症那样持续的、长期的担心。疑病症和疾病恐怖的这两个主要的现象学差异导致了治疗方法的不同。典型的疾病恐怖症的恐怖性质往往因内心的暴露导致回避。疑病症患者对于疾病持续的恐惧往往导致逛医行为。疾病恐怖症与疑病症的关系类似于一些惊恐障碍与焦虑症的关系。疾病恐怖症用米帕明有效,而疑病症无效。
3.4 疾病否认 否认表明对不良情绪的自我防御机制。当必须面对一个紧张局面时,当事人采取的情绪取向应因策略。在异常患病行为的概念框架里,疾病否认是对自己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包含了几个对疾病完全否定的不切合实际的乐观态度的现象学。疾病相关特征可以被否认、扭曲或最小化。例如,患者可以否认紧迫性、严重性、影响性、个人的相关性、责任、长期预后(包括死亡的可能性)、诊断的含义及治疗的需要。躯体疾病的否认被描述为不同的临床特点,特别是癌症、糖尿病、肾病、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否认被称为适应不良,它会妨碍健康的行为,导致生病时延误就医,对治疗和生活方式修改的不依从。在这种情况下,否认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如在糖尿病患者中与血糖的代谢控制差有关。对疾病的不接受可能表现为逆恐行为,这会引起血友病患者从事危险行为。从健康角度来说,疾病否认可能代表不安全的卫生习惯的一个危险因素,如艾滋病毒/艾滋病有关否定的发现。
3.5 持续的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普遍的临床现象,它跨越了诊断类别,包含了精神病学和内科两个类别。Kellner总结了很多功能性内科疾病患者的一些特点,例如无溃疡性消化不良、尿道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症。这有利于将躯体化症状的患者像心理生理症状群患者一样概念化。躯体化症状在CDPR中的分类试图克服DSM-IV中对于躯体化症状诊断概念上的缺陷,主要因为其本身的限制性标准,它在临床上使用很有限,并且不太实用。最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各项研究中都使用DCPR,用来评估持续的躯体化症状的频率与特点。
3.6 转换症状 症状或不能用器质性原因来解释的随意运动或者感觉功能的缺失,往往被称为“转换症状”。DSM-IV所列出的躯体化症状和转换症状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基于一些特征性的症状,而不是更为精准的临床表现。根据DSM-IV的分类,转换症状的诊断常常在排除其他躯体形式障碍或者疾病后做出。Engel的标准之一是矛盾心理(例如患者在描述其痛苦症状时,却表现出放松和不在乎)。转换现象的鉴别更加困难,因为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常常代表了治疗的一个前驱阶段,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对于转换症状所造成的威胁,应该综合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措施。
3.7 继发于精神障碍的功能性躯体症状 功能性症状的心身症状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高比例精神共病的概念,可分为首要——次要。这个诊断可以建立一个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功能性内科疾病发病之间的等级关系,这些疾病也许会被纳入那些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合并症范围内。等级规则有临床和预测价值。
3.8 周年反应 周年纪念与疾病的发作跟恶化之间的关系长期引起临床上的关注,特别是纪念日如何引发压抑和未解决冲突的发作。注意到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他们童年经历过创伤的年纪,这种症状可能会在父母身上沉淀。纪念日不需要和年龄挂钩,但可能与其他的周期性有关。周年反应与报应的概念密切相关。患者相信他们的生活注定要与他们生命中其他重要的人一样,以悲剧或灾难结尾。Engel大概描述了纪念日与放弃——放弃复合关系之间的联系。
3.9 精神消沉 受试者意识到无法应付紧迫的问题,或辜负了自己或他人的期望而寻求心理治疗,这些原因常常表现为消沉。消沉的定义有些已被采纳,范围从“逆境中的正常反应”、“非特异性的心理困扰”到由于困扰的积累和主观上的无能为力导致的特定症状。Engel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即所谓的“放弃——放弃综合症”,描述了消沉的特异性症状,特点是绝望感,无助感,主观无能感和掌握、控制功能的缺失。这种综合症经常出现在内科疾病发病之前,可由躯体疾病引发或加剧,特别是致命或致残的疾病,或者由痛苦而漫长的治疗,如化疗和乳房切除术引起。消沉的治愈能使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改善。
3.10 易激惹心境 一种以对心情控制力的减弱为特点的感觉状态,通常导致暴躁的言语和行为爆发。尽管目前的情绪可能与表现出的不相符。它可能表现为在特殊情况下的短暂表现,也可能是长期的,泛发的。易激惹的经验使个人和在公开场合中正当的愤怒无法正常宣泄,导致不愉快。研究结果证明,敌对的状态,特别是愤世嫉俗这个因子,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房颤、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特别是在年轻的受试者中更为明显。压抑愤怒已被证明是癌症的诱发因素之一。在器质性和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慢性的消耗和功能性躯体症状会提高易激惹的水平;特别是愤怒能够影响结肠的功能,特质性的愤怒反应可以预测功能性胃肠病的严重性。此外,敌对和易激惹被发现是不健康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
3.11 A型行为 患者表现 “情感-行为综合征”。由于个体的易患倾向和能察觉到的具体压力和挑战综合产生的。这种行为模式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易发因素。A型行为的描述是积极参与了长期不断的竞争,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效益。包括过度工作、行为受到期限、时间紧迫性、快速的语言和行动、敌意、竞争力及渴望成就。相反,在B型行为的人中,这些特点减少或相对缺乏,他们被形容为冷静,悠闲。A型人认为实验室的压力是一种挑战和竞争,伴随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导致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A型行为似乎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性增加相关,A型的人比B型的人有着更高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日平均值和血浆峰值。
西方研究协作组和弗雷明翰心脏回顾性研究证实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A型行为之间的联系。在1981年,这些积累的证据使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正式认可A型行为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A型行为的矛盾最可能导致心血管风险。旨在改变A型行为人群生活方式的多维心理治疗,并且常常能够显著减少长期心脏病的复发率。
3.12 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由Sifneos提出的,指以实用的思维方式来描述枯竭的幻想,和特征性的不能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感情。研究表明,抑制愤怒情绪的表达,尤其是终生抑制的趋势,无论是述情障碍或者其他心理结构,都会增加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述情障碍是症状稳定性的独立预测因素。作为20世纪70年代心身患者的心理特征,述情障碍现在被认为是对疾病失调易感的非特异性人格特质。述情障碍的患者一方面经历更严重的躯体症状(作为情感反应系统的生理组分持续反应的结果),另一方面因为处理情绪和躯体刺激方面的困难,对治疗的反应欠佳。
DSM关于影响生理的心理因素类别具体标准的制定,延续了Kissen的策略:将各医疗机构观察到的各种心理特征转换成诊断标准,这具有临床(治疗和预后)价值,它可以跨越障碍进行研究。这些表现有助于鉴别不同躯体疾病(无论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的心身困扰。通过使用这些分类[11],在功能性内科疾病方面,心身专家可能汇集了大量看似不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名字在各解剖系统的名义下至今已经废弃不用,但却为多学科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DCPR在鉴定不良应激以及生活质量受损方面比DSM-IV诊断标准更为适合[12]。这种分类法的优势在于脱离了内科疾病的器质性/功能性二分法,以及危险性和误导性的假设,即如果无法确定器质性的因素,就必定有能够完全解释躯体症状的精神病学上的原因。心身医学提供了大量调查实例说明,心理因素只占大量原因不明的内科疾病病因的一部分。非功能性内科疾病并未包括在内,增加了心理困扰和异常患病行为综合征。
本文介绍的心身疾病分类诊断标准评估策略,有助于综合医院和通科医护人员对临床遇到的特定心身问题的命名具体化、可操作性。以心身医学观为理论基础的分类诊断系统可重新转变临床医生的诊疗思维观。DCPR分类评估有助于对心身疾病的早期识别,成为医护人员心身医学继续教育的工具方法。期待临床研发适合中国的心身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定式检查评估方法和诊疗规范指南。
[1] Levenson JL.Textbook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Inc,2005:1-9.
[2] Levenson JL.Essential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Inc,2007:2-29.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31-91.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DSM-IV).APA.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1994.
[5] Galeazzi GM, Ferrari S, Mackinnon A,et al.Interrater reliability,prevalence,and relation to ICD-10 diagnoses of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sychosomatic Research in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ic patients[J].Psychosomatics,2004,45:386-393.
[6] Oken D.Multiaxial diagnosis and psychosomatic model of disease[J].Psychosom Med, 2000, 62:171-175.
[7] B.鲁班-普罗查.实用心身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3.
[8] Porcelli P, Sonino N.Psych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s:A New Classification for DSM-Ⅴ[M].Basel:Karger AG, 2007:1-15.
[9] Mangelli L, Semprini F.Use of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sychosomatic Research(DCPR)in a community sample[J].Psychosomatics, 2006, 47:143-146.
[10]Grassi L, Sabato S, Rossi E, et al.Use of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sychosomatic Research in oncology[J].Psychother Psychosom, 2005, 74:100-107.
[11] Fava GA, Sonino N.The clinical domain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J].J Clin Psychiatry, 2005, 66:849-858.
[12] Fava GA, Fabbri S, Sirri L, et al.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medical condition:a new proposal for DSM-Ⅴ[J].Psychosomatics,2007,48:103-111.
Classification diagnostic assessment strategies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WUAi-qin
(DepartmentofPsychiatricMedicine,FirstAffiliatedHospital,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The psychological pat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 are different from mental diseases.So a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Evaluation of psychological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vulnerability,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 prognosis and the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psychosomatic disease has been attracted an increasing attention.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framework of clinical diagnosis such as clinical multiaxial system(MAS)of psychosomatic disease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sychosomatic research(DCPR)have been proposed.The DCPR that derives from the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psychosomatic research will translate into operational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DCPR is a simpl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stereotypes interview tool that can be used for screening and diagnosing the psychosomatic diseases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This can also replenish the deficiency of ICD-10, DSM and CCMD in clinical diagnostic application.A set of 12 syndromes will affect the prognosis of body condition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tools used for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translating into the objective study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therapeutic value.The syndromes include health anxiety, thanatophobia, disease phobia, illness denial, persistent somatization, conversion symptoms, 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 secondary to a psychiatric disorder, anniversary reaction, demoralization, irritable mood, type A behavior and alexithymia.
Psychosomatic disease;Diagnostic criteria;Psychosomatic syndromes
吴爱勤,男,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心身医学研究学会委员,美国心身医学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研究方向: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神经症发病机制与心理治疗,心身障碍与焦虑忧郁共病研究。
R395.1
A
1672-6170(2015)06-0001-06
20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