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瑛,李玉梅,沈娟娟,杨 君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
俞 瑛,李玉梅,沈娟娟,杨 君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 200433)
风险管理;静脉输液;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1]。静脉输液是门急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多流程、多环节的综合体系[2]。以往的输液护理多是按需服务,输液室的护理人员大多以完成治疗为目的,很少与患者接触,更无交流可言,对患者缺乏心理护理,护患沟通不够,患者的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并由此导致护患纠纷的也不在少数[3]。为了提升门急诊静脉输液的安全,我科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原有的静脉输液流程上,对输液患者实施输液前、中、后护理风险管理,并对护士进行合理配置、培训,组织实施各项措施产并全面督导检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我院是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为特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专科教学医院,门急诊输液室建筑环境与布局符合要求,设备和设施齐全,配备先进的抢救器械及抢救车,区域划分为不同颜色的A、B、C三区。A区为红色区域,离急救仪器、治疗室近,主要安排病情危急、需严密观察病情及控制滴速的患者,此区安排年资高、穿刺技术好的护士;B区为黄色区域,离治疗室、卫生间较近,主要安排行动不便无人陪护及特殊用药的患者;C区为蓝色区域,该区域离治疗室较远,主要安排病情稳定的患者,有平车输液的放置场地4张、输液座椅52张。配置专职输液室护士11名,护士长1名。日平均输液量200例次,日平均输液850袋次。
通过对以往门急诊发生的静脉输液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进行原因分析,并参考相关研究[4],确定了静脉输液过程中的9项高危风险环节和具体指标。如药物查对环节,包括三查七对、药液有效期、药液性状、包装密闭性、包装完整性和冲配后有无配伍禁忌等指标,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研究者组织科内护士讨论和制定内容详细、操作性强的输液前、输液中和输液后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并将静脉输液质量考核内容融入每一环节,将患者对输液室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和满意度评价等与护士绩效考核挂钩,及时对输液工作进行有效考评和督察。
3.1 输液前的风险控制 输液前的准备工作主要由收药护士完成,主要存在风险的环节是评估和查对。收药护士一般按“评估”、“宣教”、“标识”3个步骤开展工作。①评估:对输液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特殊性以及对护理要求的不同来引导和安排输液区域;依据患者年龄、配合程度、血管条件等进行难易度分级,不同级别的患者由不同护士进行穿刺,必要时请静疗小组会诊。②宣教:对每位患者或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如首次使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来立信、可乐必妥)等特殊药物的患者发放“特殊药物输注健康宣教单”,嘱患者配合输液工作,做到不随意更换座位、不自行调节补液滴速。③标识:对于渗出后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甘露醇、碳酸氢钠等药物,在其瓶身贴上黄色高危药物标识,告知患者输液部位出现疼痛时,立即通知护士,提高防范意识。对需限制输液滴速、年老、有心脏疾患及肾功能不全者,在注射证明单上做好“慢”字记号,以便控制补液速度。
3.2 输液中的风险控制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给药途径之一,护士经常会因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而出现打错针、输错液体的现象[5],因此,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是防止门急诊输液错误的关键。我科启用无线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后,通过PDA扫描,实现了护士随时随地准确确认患者身份,一旦出现信息不符,会出现“信息不匹配”提示语,只有信息正确方可进入下一程序,如患者各组液体均需输完,才可进入拔针程序。此外,输液时,护士应及时、有效巡视区域内的输液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耐心听取主诉,对特殊患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填写静脉输液工作日报表,内容包括日输液人次、袋次、输液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每班做好交接工作。在班次安排上,高低年资护士搭配,保证每个时间段至少有2~3名护士,每日安排1名经验丰富、护师职称以上的护士对输液区域统筹负责,以解决穿刺技术不过硬、宣教不到位等引发的意外情况。
3.3 输液后的风险控制 输液后的高危风险环节是拔针,具体指标是按压时间、按压位置和按压用物。拔针前,认真核对治疗单,确认补液全部结束后,询问患者病情有无缓解,如低钾血症患者应了解肢体乏力及血钾检验结果是否改善等。根据曹金珠[6]的研究,拔针时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垫高输液侧上肢,拔针后应按压穿刺部位上方0.5 cm处,时间3~5 min为宜。对输液未完需滞留过夜的患者,让患者在“输液室滞留病员告知书”上签字确认,在各风险环节上增加防范措施,确保患者输液各环节的安全。
3.4 进行质量控制 由护士长和输液室质控员组成的质控小组,每周2次不定期全程检查输液室患者的输液情况,及时向当班护士指出,并对静脉输液工作日报表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广泛征询护士意见,鼓励护士参与对各环节的流程再造,激发护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护士的学习和思考,提高静脉输液护士的综合能力,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
采用护理部统一的“门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满意度状况,由患者综合评价门急诊护士健康宣教、护患沟通、护理服务等方面后,做出“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并通过开放式题目了解患者的意见和建议。2013年6—11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调查门诊输液患者1-146例,满意度为90.22%;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于2013年12月—2014年5月调查门诊输液患者1-270例,满意度提升至97.63%。由质控小组检查发现的科内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护理缺陷例数由实施前的21例下降为实施后的4例。
5.1 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隐患 在患者经历了挂号、就诊、检查、诊断等各个求医环节后,输液室通常是其最后一站,此时患者身心已比较疲惫,心理情绪也比较复杂,患者及家属通常会把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在输液室护士身上,加上门急诊输液室患者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患者病情复杂多变[7],护士在繁忙的护理中,既要对药品严格把关,又要防止患者出现意外,如处理不当,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护患矛盾突出。若输液管理不善,在忙乱中,极易出现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护理缺陷,因此,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5.2 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中的实施,可使护士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更认真、更精细、更到位,大大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8]。尤其是低年资护士,通过培训与考核,在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安全意识方面都会有所提升[9]。输液前、中、后全程的风险控制有利于输液患者得到全面的评估和连续的护理;同时,加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从理论到实践,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士的应变能力,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护理缺陷也得到了早期识别和干预,避免了多余的医疗开支,拉近了护患关系。改善就医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护理风险管理在实施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输液室收药护士的年资和资历不同,对输液患者的评估和判断存在差异;极少部分输液患者遵医行为差,不配合输液护理的要求,随意调节滴速的情况时有发生,护士除口头讲述外,还需采用图片、文字卡片及多媒体影像资料宣传,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结合卫生部2011年提出的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要求[10],尝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把输液患者的简单病情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在护士工作站电脑界面上。针对护士培训需求不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需求分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定期培训,逐步建立制度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规范化培训体系。
[1]杨晓容.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56-58.
[2]苗阳.颜色标识在门急诊输液室目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3,21(4):343-344.
[3]岳亚琴.门诊输液室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138-139.
[4]贾丽苹,赵爱平,袁晓玲,等.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确立[J].上海护理,2012,12(1):5-8.
[5]邓红艳.两种查对方法在门诊输液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2008.
[6]曹金珠.不同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92-93.
[7]吴茜,曾莉,朱晓萍,等.门急诊输液室护理服务现状及护士对标准化护理服务态度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8A):2731-2733,2734.
[8]靳立巾,张玲,马丽红,等.班班交接质量互评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2):32-33.
[9]倪惠琴.门急诊输液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91-9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1-10-24].http://www.moh.gov.cn/mohyzs/s3586/201111/53274.shtml
R47
B
1009 8399(2015)05 0087 03
2014 06 03
俞 瑛(1966 ),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
李玉梅(1970 ),女,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