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
——独立学院教师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2015-04-02 12:52李素芹
关键词:青年教师竞赛学院

李素芹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学科竞赛
——独立学院教师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李素芹

(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2)

以新机制举办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严峻问题。学科竞赛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近年来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在传统的教师能力提升途径不完全适用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可以借助学科竞赛这一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在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获得有效提升。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能力;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部高教司首次批准举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中。定期向社会公布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也需要统计各高校参与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成绩。可见,学科竞赛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学科竞赛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和能力提升也有特殊作用,但对此作用的认识还有待加强。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而言,教师能力的定义是不同的。大学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传承文化的能力和运用高深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1],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才能获得。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他们并没有为成为高校教师接受全面培训,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职前资格培训与考核也不尽完善,高校对入职后的教师也缺乏系统的能力提升训练。因此,虽然教师能力提升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高校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对如何系统提升教师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

一、独立学院教师特点

1.数量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举办之初主要依靠主办高校的富余师资,随着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自有教师(含返聘的退休教师)逐渐增加,但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教师工作量巨大,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无暇顾及能力提升。

2.结构极不合理

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教师从无到有、由弱渐强,但与教育发展、学院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相比,其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年龄结构存在断代。独立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呈“沙漏型”,两头畸大,中间极小,即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返聘的退休教师也有一定比例,但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极少甚至没有。青年教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他们精力充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学积极性高,与学生的融洽度高;但各种阅历有限,成长为一名高水平、全面发展的教师尚需时日。退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但大多数退休教师持兼职心态,自顾有余、帮扶不足,固守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年龄结构的师资队伍,缺少承上启下的中年教师群体,难以形成和谐的团队,难以展示并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

其次,职称结构存在断层。与年龄结构相关联,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职称以讲师和助教为主,退休教师的职称以教授为主,缺少副教授这一既长于教学又乐于研究、既有积淀又有激情、既能律己又愿助人、既安于教学岗位又不囿于传统、既能尊老又能带新的中间层次和中流砥柱,高低职称之间的跨度太大,不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再次,专业结构存在断点。由于我国专业发展的盲目性从本科层次递延到研究生层次,致使通用专业、文科类专业的教师供大于求,应用型专业、新兴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专业核心课、专业技术课教师极度缺乏。独立学院大多是应用型专业,对师资的需求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重叠,而独立学院的体制和薪酬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相关专业的退休教师也容易被企业以高薪聘走……有些专业由一个专业教师苦苦支撑,有些专业甚至完全没有自有教师。号称综合性或多科性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规模与学生的专业结构和规模不相吻合,既使学生的专业教育受制于人,又导致教师缺乏专业交流,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性别结构存在断裂。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教师是女性的最好职业选择之一,精细、耐心、合作等是女性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特质。但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角色期望等原因,女性教师的耐挫力、创新力、实践能力等不如男性教师,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3.角色认同有待加强

同样是高校教师,新机制下的独立学院教师与体制内的公办高校教师之间似乎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虽有高校教师的身份,但身份内涵却大不相同,少了很多身份附加值,如住房、医疗、子女入托入学、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学术培训等。这样的悬殊导致独立学院教师对自身的角色界定不清,究竟是朝不保夕的“打工者”,还是尊严体面的准学术人?如何在灵活的人事关系和令人艳羡的高校教师身份之间找到平衡?他们往往在自我定位、自我发展、未来期许等方面陷入迷茫,为师但不一定有范,教书但不一定育人,敬业但不一定爱岗。

4.个人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普遍缺乏。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进入本科阶段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生均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经历中缺少专业一线岗位的历练,无论对专业社会需求还是对专业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都缺乏了解。在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青年教师对专业软件运用不熟练、不会联系实习单位、不会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宏大空泛。

二是教学研究能力欠缺。由于对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多、教学积累偏少、教学压力巨大、教学研究训练缺乏,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反思教学的视角和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虽然都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前些年的持续扩招使研究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迅速扩大,不少硕士研究生缺乏系统的研究训练。入职到独立学院以后,由于没有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途径,获得横向科研项目的机会也非常有限,科研平台和科研实践训练严重不足。

二、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独立学院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依靠有能力的教师。独立学院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表现为:

第一,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能力是所有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学院,更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为,付出了比公办高校学生昂贵得多的学费且维权意识更强的独立学院学生,有权希望从课堂得到相应的回报收益。如果课堂上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在独立学院长期立足的。

第二,承担多种教学任务的“全职”能力。独立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例较大,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效果评价也较严格。独立学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返聘的退休教师因身体状况不适宜承担过多的实践教学任务,且大多缺少指导新型实践教学(如专业软件、学科竞赛等)的经验,因此,所有的青年教师必须既能讲授理论课程,又能承担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竞赛指导等实践教学任务,做到一人多责、一师多能。

第三,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能力。独立学院学生以直接就业为主,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在校期间必须受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因此,专业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并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将专业核心技能全面、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第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学生是高中教育的“失败者”,甚至少部分是厌学者,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差强人意,但情商高、荣誉感强、自尊心强。进入大学后,多元的教育氛围、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人生成长的醒悟、即将走向社会的压力等,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但要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不盲从书本,排斥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照本宣科。针对这些特点,独立学院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通过自己的再加工把教材知识凝炼升华,用广博精深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热爱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五,基本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作为高校核心力量的教师也有责任为高校实现三项职能贡献力量。虽然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在发展初期不太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科学研究和教学是“源”与“流”的关系,教师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源头活水”;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也必须畅通与社会的联系与交流,通过人才回馈、技术攻关、政策研究等途径服务社会。否则,只能空泛地照本宣科的教师,最后必然源枯流尽;独立学院也只能被社会抛弃,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三、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也不同于实验、实习,与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倒有相通关联之处。学科竞赛不仅需要构思,还需要设计、实施和运行,是将创新构思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活动[2]。正如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屈波所说,学科竞赛是一个育人平台[3]。对于年轻的独立学院而言,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培育学生,也能培育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多方面能力。

高校教师能力提升有各种不同的途径,如集中培训、进入教学或科研团队、助教制度、脱产学习、访学等。但这些途径大多不太适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而受到各层次高校普遍重视的学科竞赛,采用的大多是“做中学”的方式,倒是可以成为独立学院教师能力提升的新途径。因为指导教师是学科竞赛的引导者,是学科竞赛的核心智慧平台,从选手培训到赛前指导,从丰富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指导教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4]。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

第一,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学科竞赛方兴未艾,但初涉学科竞赛的高校,竞赛与课堂教学相脱节。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竞赛指导教师有必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形成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既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竞赛把课讲“活”,又在竞赛中运用、补充课堂知识并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学科竞赛需要把专业知识加以综合理解与运用,指导学科竞赛的经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理解和对自己所授课程的准确把握,把所授课程放在专业知识体系中讲授,引导学生注意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在“体”中看“面”,在“面”中求“线”,在“线”中找“点”。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合适的形式加以传输才能入脑、入心。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强烈,但长期的灌输教学压抑了这种宝贵的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所欠缺的独立学院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必须改进单纯的灌输教学法,更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科竞赛采用的问题教学、协作学习、调查研究、头脑风暴、边做边学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学科竞赛方法迁移到课堂教学之中,激发更多学生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可行的,也是值得青年教师尝试的。

第三,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全面发展教学能力。高等教育的教学一开始就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越来越大,形式也有所增加。因此,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可能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指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现在,学科竞赛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新内容。指导学科竞赛,使教师能够较全面地分析专业中的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实中的某些专业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

第四,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育科研创新能力。钱伟长院士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离“好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指导大型学科竞赛,与学生一起完成具有现实意义或前瞻意义的赛题,为教师提供了了解本学科发展需求和趋势的另一视角[5],对培育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另一方面,学科竞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6]和创新能力,教师只有首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五,反思已有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研究和改革能力。通过竞赛指导,教师会对已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这是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同时,指导学科竞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把学科竞赛以教研项目的形式加以立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设计出新的学科竞赛项目,将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科竞赛进行一体化管理[7];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也设计出一系列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创新实验项目,把实验项目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8]。

第六,放眼校外社会需求,锻炼社会服务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正由知识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独立学院更应如此。但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是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与社会需求缺乏天然的联系。事实上,独立学院从招生到就业、从专业申报到专业发展、从学校生存和教师生存,都离不开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满足。如果独立学院的教师不知道如何了解和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会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就业、无法生存。学科竞赛,尤其是校企合作开展的学科竞赛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自选题竞赛,指导教师必须主动联系企业、行业,关注企业和行业的现实需求;如果竞赛获得奖励,将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教师了解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的信心和能力。

第七,深化角色岗位认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学科竞赛能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强化指导教师“为人师”的角色岗位意识,获奖给指导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独立学院教师会逐渐走出过去角色岗位的迷茫,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总之,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能力有待提升,除了集中培训、脱产学习等传统途径之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学科竞赛无疑是一条值得关注和尝试的新途径。

[1]李志峰,韩雅楠.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5):121-124.

[2]周志平,等.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12-14.

[3]唐景莉,袁芳.北交大三个平台冒出“科研苗子”[N].中国教育报,2010-01-28(03).

[4]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5]夏百战,吕燚.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67-169.

[6]陈强,徐盛林.独立学院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2012(6).

[7]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8]关伟,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99-100.

[责任编辑:杨勇]

G 642

:A

:1672-6219(2015)01-0113-04

2014-12-12

三峡大学2011年度科学基金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发展问题研究”(KJ2011B022);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301JY)。

李素芹,女,土家族,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竞赛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