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院校歧视存在的原因与危害

2015-04-02 08:39:56
关键词:名校毕业生院校

陈 军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院校歧视是在性别歧视、身高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年龄歧视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歧视,成为了当今普遍存在且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在院校歧视的阴影之下,千千万万大学学子们,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就被人为地打上了不同的“烙印”。这不仅严重背离了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对当今我国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在社会舆论的普遍苛责下,教育部在2013年《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做出了“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的专门规定①,院校歧视从法律规范层面予以严格禁止。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歧视仍然如影相随,难以杜绝。

一、院校歧视盛行的根源:“校历主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的时代。而社会民众对于大学生的看法早已从传统“好上学”的“天之骄子”,演变成为现如今“上好学”的“名校骄子”。同时,人们关注的“名校”,往往聚焦在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211”或“985”高校之上。在这种普遍理解之下,每一位高考学生择校目标,“211”或“985”高校成为首选;一些单位招聘,首先看应聘者是否来自“名校”;研究生招录,重点高校的学生更受青睐;就职单位认可提拔,一般高校毕业生则需更多表现来证明自己。一时间,“211”、“985”成为无往而不利的“金字招牌”,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纷杂不一的社会乱象,成为了院校歧视最为典型的表征。而这种院校歧视盛行的背后,正是日渐流行的“校历主义”在作祟。

以学校实力代替自身能力,且在招考、招聘和提拔过程中以学校出身为人才认定的首要要素,这种以学生毕业学校出身取代自身水平的思想即为“校历主义”。在“校历主义”的理念中,高校被人们划分为三六九等,学校的江湖地位成为社会认定人才的首要因素,“名校”毕业的学生自然是社会所急需、能力毋庸置疑的高水平人才,至于学生自身真实实力伴随学校实力水涨船高。在这种盲目迷信“校历”的影响下,院校歧视得以盛行。对诸多非“名校”毕业生而言,毕业院校出身成为自身无法承受的痛苦,在现实的求职、深造、提拔中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忍受更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而对于一些招聘招录单位,常常过分关注应聘人员的“校历”族谱,限制甚至无条件排斥第一学历非“211”、“985”的人员,然而最终却不能获得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

剖析作为院系歧视现象产生根源的“校历主义”本身,其盛行的原因主要有基于下列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社会等级化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等级化的思想一直存在。哪怕在当今社会,人们也是不自然地将不同背景的群体进行等级化分类,诸如“富二代”与“穷二代”、“海归”与“土鳖”,这种等级化的思想一方面满足了当下时髦的快节奏辨识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众对资源匮乏的浮躁与不满。而教育从古至今就是稀缺资源,即使在当今高升学率高教育率的现实面前,也存在优秀教育资源与人民大众普遍期望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等级化的影响之下,人们将高校教育以“211”、“985”、“省属重点”等为标准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这就成了院校歧视盛行的现实背景。

第二,招聘单位人才需求标准不明的影响。当前很多招聘单位对于需要录取的人才需求上有一种不合理倾向,即所需要人才的认定标准简单对应应聘者的学校出身或第一学历,进行“一刀切”式的招聘。这其实是因为部分招聘单位自身对于人力资源状况认知的不足,没有充分掌握自身人才资源的根本需要,以社会导向取代了市场需求,导致其人才需求标准没有精细化专业化,盲目追求“名校”学生,而阻碍排斥普通高校学子,进而助推了院校歧视的盛行。

第三,高校自身发展偏差的影响。高校应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观之当前高校自身发展,科研为主教学为副仍是常态。在高校中,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多地围绕着文章、项目、获奖等科学研究进行,而学校也对教师的科研进步进行大力支持和投入,高校教师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与职称、科研奖励挂钩,而职称评审中科研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在这种导向下,对学生的教学精力更多地被科研工作分散,上课成了高校教师的“良心活”,这使得很多高校甚至“名校”的教师对学生采取“牧羊式”教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学生在高校获得的知识能力锻炼自然大同小异。那么,衡量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就又回到高校出身这一尚且具体的标准上,这使得院校歧视盛行具备了现实土壤。

二、院校歧视对社会平等正义的显性破坏

罗尔斯的社会正义学说有两项基本原则,即“每个人都享有和其他所有的人同样自由相容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将以下列各项原则安排:(1)它们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2)它们与职位相连,而职位对所有人都开放。”②院校歧视的盛行明显地破坏了现代文明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具体体现为对被歧视对象就业、求学和提拔不公平不正义对待上。

首先,院校歧视危害的是被歧视对象的平等就业权。客观地讲,“211”等重点高校的师资、场地、图书馆、就业渠道等资源要远远优于非“211”高校,这为就读“211”的大学生们提供了高人一筹的外部环境。但这种优良的外部因素,并不能作为评价“211”学子们能力的标准。而招聘单位以“校历”评价“能力”,或者审视第一学历毕业院校的高校地位,这是对非“211”毕业生平等就业权极大的损害,严重违反我国法律规定。

其次,院校歧视破坏了我国教育体系一直倡导的高等教育公平。对于广大的非“211”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们,成为“211”高校的研究生既可以说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更加优秀高等教育资源的有力途径,也可以说弥补了当年高考的丝许遗憾。然而,院校歧视的盛行,讲毕业院校出身讲毕业院校血统,这就严重打击了广大高校学生的求学热情,更加危害了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公平公正。

最后,院校歧视也会危及人才提拔的正常通道。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人才的评价与提拔必须“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③作为院校歧视盛行根本原因的“校历主义”本身就是“唯学历论”的极端表现,而院校歧视盛行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阻碍了人才正确评价和提拔的正常通道,从当前来讲会造成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和巨大浪费,从长远来看更会危及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

三、院校歧视对教育发展进步的隐性风险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院校歧视给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性风险,其具体体现为阻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道路和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重新偏重这两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是推动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动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主体性质、管理机制、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多样化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院校歧视造成的就业不平等问题,使得众多非“211”高校培养的多样化人才无法进入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而迫使不少普通高校改变其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放弃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转向学习“211”高校精英型、研究性人才培养形式,办学理念、方法、手段、格调千篇一律,进而致使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动力的丧失,最终阻碍高校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造成社会急需人才大量缺乏的局面。

第二,院校歧视导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观念继续蔓延,应试教育的副作用不断扩大。招聘单位重“校历”、研究生录取重出身、人才提拔重血统,成为了广大非“211”学生头上新的“三座大山”。这种不正常的院校重视,消除了不同高校之间学生素质上比较的可能,学生之间比拼的只能是之前的高校选择,高考成绩取代了水平能力。而这种乱象亦催发了人们对于“211”重点高校的盲目追捧,使得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分数至上的理念,直接的恶果是非北大清华等“211”名校不上,间接的恶果导致我国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重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并使得现如今颇微火爆的基础教育择校热继续升温。这种院校歧视引发的连锁反应,正隐形地危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成果,严重打击了诸多希望通过后天努力取得成功的学生们的积极性,违背正确的人才培养规律。

四、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要达到这一目标,实现平等就业、教育公平、合理人才提拔,消灭院校歧视是根本。

注 释:

①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2013-4-1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304/150998.htm。

② J.Rawls:A.Theory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xess,1971年版第60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6-6)。http://news.163.com/10/0606/21/68HCARRM000146BD.html。

[1] 程斯辉,李中伟.校历主义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2] 吴松强.基于法学视角的歧视与就业歧视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 林 嘉,杨 飞.论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J].政治与法律,2013(4).

[4] 朱 健.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基于“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就业差异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1).

[5] 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名校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相约名校
中学生报(2022年6期)2022-04-29 00:44:03
名校介绍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名校简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赶集挑名校
留学(2014年5期)2014-05-02 05:47:46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