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高兹的劳动观来源探微

2015-04-02 08:39王磊峰
关键词:存在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王磊峰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高兹是一位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一生对劳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写了大量关于劳动观的著作。在研究其文本与其他学者探讨高兹思想的前提下,笔者发现高兹劳动观的来源很多。

一、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思想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主要代表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他的著名格言是“存在先于本质”[1]14,意为绝对自由,绝对责任,个人在生存之中能创造出道德和灵魂。他曾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赞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人道主义”,支持1968年“五月风暴”中的学生运动。萨特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自由与主观经验。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元素,把马克思主义同存在主义的哲学立场相结合相融合,本质上同样是存在主义[2]256。高兹的劳动观继承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是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先决条件。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高兹的劳动观都关注个体的解放,但高兹侧重于实践性。如,1946年在瑞士洛桑的一个聚会上,高兹认识萨特并开始师从于他,在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追寻过程中,高兹提出劳动观的核心概念是“个体解放的问题”,并认识到“哲学是理解和发现自身的行动,掌控自己的本质,解放和创造自己的过程。”[3]274要详细地说明这一点必须从萨特与高兹的相关理论着手探讨,对此问题,主要可以从理论主题与具体的理论观点两个方面来解读。

从理论主题的方面来看,萨特认为“历史的整体在任何时刻都决定着我们的力量,它在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真实的未来领域规定了它们的界限”[4]80。并逐步认识到“我们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也就是在这样的构架中自我最终使自己呈现出来”[4]80,即萨特把个体的解放建立在一个社会历史的情形之中。可见,萨特通过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个体的解放指明了道路,而此时高兹劳动观关心的主题为个体的解放。两者关心的主题基本一致:从个体立场出发的人本主义。高兹还试图把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实际相结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解放寻找现实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一种以“应有”为指导,在“现有”中寻找“能有”的实践上的尝试[5]。如在《劳工战略》中,高兹分析了“需求的被控制”,在萨特的“匮乏”理论的基础上,他意识到绝对的匮乏是为了控制工人的需求,达到控制工人的目的,实质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匮乏;在《告别工人阶级》中,高兹借鉴萨特的“融合集团”观点,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状况,并提出了最佳的革命团体是无产者的团体,它是以自主性的个体的自由结合为组织形式的。

二、马克思的劳动思想

关于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主要分析马克思对劳动的一般分析、特殊分析与对未来社会劳动的预测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马克思对劳动的一般分析

一般分析主要讲异化劳动理论,这种理论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之中。在书中,马克思从异化的角度阐述了物质生产劳动这个主要核心范畴,理清了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指明人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指出了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与属人性,从而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时,马克思把作为劳动者的人和劳动的材料相区别,承认了人的劳动主体地位,并指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工人只有劳动没有资本,工资仅是劳动的报酬,还认识到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的扣除。可见,马克思通过分析劳动与资本等,认识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6]58,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过程、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6]59可见,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线索,不仅分析了劳动与劳动产品,劳动与劳动过程、劳动的本质等,还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劳动与地租之间的关系,这样,马克思就把对人的本质的概括转到更加现实的资本主义劳动关系。

2.马克思对劳动的特殊分析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它是《资本论》的初篇)、《资本论》全四卷与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其中分析了两种形态:一种是抽象的形态,另一种是具体的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研究了“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7]8。马克思还分析了与资本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如货币开始转化为资本,资本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总之,从1843年起,马克思一直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撰写了大量的文稿与笔记。比较著名的有:《伦敦笔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工资、价格和利润(1865)、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1865年5月底-6月27日)、资本论第一卷(1867),与后来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1885)、资本论第三卷(1894)一起完成了第二次伟大发现: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劳动的预测

在发现劳动价值理论之后,马克思并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继续把其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如1871年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上指导了巴黎公社起义,并指出:“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是同一个统治者——劳动。”[8]19此后,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文中详细分析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等,并指出劳动和劳动对象的统一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马克思还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劳动不再只作为谋生的手段,并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生产力也随之增长,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现后——在那个时候,社会将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9]15-16另外,马克思还指明劳动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基础,论证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探索了劳动的本质。总之,马克思预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劳动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造成劳动和资本相分离。同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达到一定的极限,就势必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灭亡。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中预测未来社会的劳动的。

此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和未来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经济特征;在《反杜林传》一文中,阐述了劳动过程中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关系,重述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了劳动创造美、人和社会,揭示了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指明劳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路径。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国家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奇、柯尔施、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如,1923年,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一个社会研究所。1930年霍克海默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开启了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法兰克福学派是一个以批判的社会理论为基点和宗旨的学术理论团体,其批判理论是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一种文化批判[2]121。

高兹劳动观中的批判理论深受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影响,这一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中尤其常见。

1.马尔库塞对高兹的影响

马尔库塞是新左派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同时也是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主要著作有《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与《论解放》,他被曼克莱伦誉为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学者。马尔库塞认为,工业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给工人的强制增多,使工人失去精神生活,生活在单向度的社会,从而成为没有创造性的单向度的人。也就是说,在以技术发展为背景的相对富裕的社会中,技术理性导致出现一种新的异化的生存方式,人成为失去超越维度与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2]167。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技术的理论,这种思维方式为后来的高兹所采纳。具体来说,伴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仅从事一些重复枯燥的工作,人成为固定在机器上的“齿轮”。劳动的异化程度加深了,使人没有了根基,迷失了存在的方向,导致自身创造世界的同时不能认识自己。当然,马尔库塞还认为科学技术能起到消除人类劳动的异化的作用,为人自身的解放创造条件。马尔库塞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也为高兹的劳动观所吸收。这恰如艾德里安·利特勒所认为的“高兹同时也倡导使用科学技术去解放人性”[10]67。

2.哈贝马斯对高兹的影响

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主要代表作包括:《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沟通行动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他认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沟通过程,在沟通行动中才有可能把人类解放出来,威尔称他为“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1981年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与个人三大部分组成。“把文化称为知识的储存;把社会称为合法的秩序;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11]189。高兹继承了哈贝马斯的这一概念,认为经济合理性就是工具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使整个社会的生活世界已经被殖民化。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是被经济理性所推动的,由金钱和政治权利所掌控的整个社会的异化[12]32-33。高兹同样继承了他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并说哈贝马斯曾用“认识-工具合理性”(cognitive-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来表示技术-科学的、经济的和管理方法的统一体。经济理性“使社会的完整性、教育和个人社会化赖以存在的关系结构‘殖民化’、破碎化。”[13]107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危害主要是造成了生活世界“殖民化”,其根源就在于思维的形式化。被编入技术程序的思维,不再有任何的反思,不再有活生生的体验。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主体不再进行独立的思考,使活生生的个人成了陌路人。威力无比的技术发明,使生活艺术衰落了,自发性萎缩了。

四、生态政治思想

西方绿党作为政党组织,以生态的系统网络思想为基础,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提倡绿色经济、“纯经济利益”的文化教育,主张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使妇女获得解放,实行非暴力原则和基层民主制原则。舒马赫是德籍英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西方绿党政治思潮的杰出代表。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非人性的科技扼杀人性,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破坏,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三大危机。1973年舒马赫在其很有影响的书《小的是美好的》中,对小规模技术的专门术语进行了界定,提出一种“适宜的技术”,即小规模、分散化的技术,并论证了最大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而小的才是美好的。舒马赫指出,人的生活目标绝非无止境地获得商品,而是获求与消费之间的协调性[14]500;“给技术发展规定一个新方向。这个新方向使技术发展回复到满足人的真正需要,追求巨大无异追求自我毁灭。那么,重新确定方向的代价如何呢?我们不妨提醒自己:计算生存的代价是荒谬的。”[15]108

舒马赫提出“小规模”、“中间技术”与“具有人性技术”等理论。受舒马赫的影响,与此相对应,高兹提出了“温和的技术”、“分散型的技术”与“后工业的技术”等思想,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便于被人们控制,不能被人们出卖,也不产生利润,这些技术的运用潜在地反对着资本主义的制度,并成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前提[16]50。

五、非物质劳动思想

20世纪90年代后,高兹劳动观也受到了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工作的终结》、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与他的学生迈克尔·哈特合著的作品《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的影响。关于“工作的终结”的内涵,高兹在著作《重申劳动》中指出里夫金所说的“工作的终结”就是人们口中习惯称之为“劳动的终结”。这里的劳动不是人类学或哲学范畴中的工作,不是指妇女分娩,不是指雕刻家或者诗人的创作,也不是指“改造事物的自主活动”,更不是个体通过生产留下他(或她)的印记的使自身客观化的“实践的感官活动”。毫无疑问地说,结束的“工作”就是指工业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按照资本主义的“工作”定义,妇女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哺育自己的孩子,称她们“没有工作”,而当她们花费一点儿时间照顾幼儿园或育儿室其他人的孩子时,则她们就是在工作[17]3,并指出:“新的高科技革命或许意味着需要更短的劳动时间……。但同样技术的力量也容易造成失业的增加与全球经济的萧条”[18]19。由此可知,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是缩短劳动时间,让工作在较多的人之间分配,增加自由时间,提倡与保障更多的人从事志愿部门的工作。高兹借鉴里夫金的思想,进一步指出要用多元活动代替工作。在著作《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中,涉及到了非物质性劳动(Immaterial labor),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生产过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出现了非物质性生产的霸权代替了工业生产的霸权。这里的‘非物质性的劳动’指的是通过知识、信息、人际关系或情感反应等创造非物质性产品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支配性的国家中这样的劳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里所谓的霸权地位指的是质的霸权,并影响到了其他的劳动方式和社会本身发展的趋势。”[19]77-78在非物质劳动中,“合作完全内含于劳动本身,涉及到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当今的劳动需要信息化,需要拥有智能,要善于沟通与富有感情”[20]279。高兹受奈格里与哈特的思想影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劳动就是精神劳动,包括智力、交往、交流与合作等。

可见,高兹的劳动观的理论来源相当广泛,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影响,继承了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思想,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思想影响,借鉴了舒马赫的“温和的技术”、“分散型的技术”和“后工业的技术”思想等生态政治思想的影响,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高兹劳动观也运用了杰里米·里夫金、哈特与奈格里等非物质劳动思想。

[1]王小影.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1.

[2]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Andre Gorz.The traitor[M].Verso,London and New York,1989.

[4]Sartre,J.P.The Communists and the Peace[M].New York,1968.

[5]汤建龙.高兹早期哲学思想的显性理论支源和思想渊源[J].江海学刊,2009(6):6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Adrian Little: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Andre Gorz[M],Routledge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1996.

[1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 卷[M].洪佩郁,蔺 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2]Andre Gorz.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Verso,London and New York,1994.

[13]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M].Verso,London and New York,1989.

[14]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 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5]E F 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朱 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1.

[17]Andre Gorz.The immaterial knowledge,value and capital[M].London New York Calcutta,2010.

[18]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M].王寅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9]彭利平,颜海平.“帝国时代”——哈特与奈格里对《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后续阐释[J].国际观察,2004(4).

[20]哈 特,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婷,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