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广斌 杨现昌
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年年会综述
□沈广斌1杨现昌2
2015年10月17日,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潍坊科技学院召开,山东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邢善萍,山东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山东农业历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董树亭,山东省农业厅巡视员、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刘芳原,中国农业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曹幸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樊志民,寿光市委副书记邱旺,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潍坊科技学院院长李昌武等出席会议。
邢善萍向大会作2015年学会工作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一是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二是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三是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四是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与服务;五是不断完善学会内部工作机制。工作报告对下年度学会工作提出意见,突出强调推进农史学科建设,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农史研究工作,形成我省农史研究的新高地。
会议开幕式由刘芳原同志主持,邱旺致辞,李昌武致欢迎词。邢善萍作学会工作报告。会议特邀专家曹幸穗教授、樊志民教授作大会主题报告。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潍坊科技学院、泰山学院、德州学院、山东泰山花样年华等单位会员代表作专题报告。专家学者和贾思勰农学院师生近400人与会。
根据会议交流和收到论文的情况,本次会议的研讨大体可以分为农业文化研究、农业科技史研究、农村社会史研究、农家农书研究、现代农业产业研究五个方面。
中国农业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曹幸穗研究员作了题为《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兴盛枯荣》的主题报告,探讨了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规律。报告指出,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绵绵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精耕细作、富国足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农耕文明的兴衰演替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协调关系、平衡利益、发展经济。协调关系即协调人与自然、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中央与边疆、华夏与夷狄五大关系;平衡利益即平衡土地占有、赋税贡纳、国营民营、官吏俸禄;发展经济主要是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鼓励垦荒、蠲赈制度。当前面临第五次科技革命,正是中华民族迎头赶上重新复兴的机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樊志民作了题为《特色与传统农业:中华民族值得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主题报告,对我国传统农业的优良传统、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报告指出,中华文明的持续有赖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沿河流走向依纬度形成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类型区,三大农业类型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先哲们对农业问题的关注、重视或强调,使得我们的农业有了
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这些指导思想与理论原则历久弥新;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功利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学体系和开放互利的交流系统;继承优良传统、发挥现代优势,这或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向。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预习任务的发布,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进行接收,完成课前任务,可以在论坛上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课中,课程所需信息化资源如课件、视频等都可以在网站上获得,教师发布任务,通过学生对各个环节的掌握情况决定课程进度,还可以对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课后,教师发布任务,学生从网站提交作业,完成相关测试,在论坛展开讨论,从老师、同学处获得帮助。
山东农业大学陈西平《桃文化与山东桃民俗》一文从桃子、桃木、桃花三方面梳理了桃文化和桃民俗,认为通过探讨桃文化和桃民俗,可以了解民族植物崇拜的渊源与历史、相关民间俗信的产生与演变,洞悉民族的内在文化心理,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山东农业大学张理峰《论孔孟的“重农”和“轻农”思想——兼论儒学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关系》一文认为,孔孟儒学诞生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之中,深受传统农业文明的影响,“重农”成为他们思想的显著特征。孔孟思想中也有一些“轻农”的言论,而这恰恰体现了儒学对传统农业文明的超越。这种超越性反过来塑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独特风貌。
潍坊科技学院李兴军《农圣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考略――基于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一文认为,以《齐民要术》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贾思勰思想精神文化、农业科技文化、民俗文化构成了“农圣文化”三大要素,精神文化的研究是新时期“农圣文化”的重要方向,对传承创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吴澎《一日三餐中的筷子文化》一文认为,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用餐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家庭教养、文化修养和礼仪素质。筷子是中餐中最重要的进餐用具,一双筷子蕴含深厚文化。中国人的筷子文化包含祈颂和禁忌两部分。
泰山学院张鹏《麦子与玉米:以文学视角观照粮食》一文认为,麦子和玉米是山东省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文学作品中的粮食形象富有大地伦理意蕴和审美价值。梳理文学家笔下的粮食书写,可以获得心灵关照和审美享受,加深对植物的哲学理解。
潍坊科技学院杨现昌《从出土文献看我国古代制盐的起源》一文依据古文字资料及海盐考古上的成果探索了我国古代制盐的起源。文章从古文字学、出土文献入手,以古文字资料与海盐考古新成果互参,可谓是对“二重证据法”的践行;对甲骨文、玺印、简牍文字的援引翔实可靠,颇见功底,为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济宁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昕《山东汉画像石中的农具研究》一文对山东各地现已发现的农具画像石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认为:在山东地区己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竟然保存了如此丰富的汉代传统农耕文化的信息,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正是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和农具水平,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及文学艺术水平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中有许多反映传统农具及其耕作的场面,为我们研究传统农具提供了大量的可贵资料。
青岛大学王宝卿、孙宁波、罗宫《<齐民要术>中的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概况》一文全面总结了《齐民要术》中蔬菜和果树栽培生产的技术、以及遗传育种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认为《齐民要术》中传统农业科技的精华能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裨益,其在解决蔬菜和果树土壤的可持续使用、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方面为后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寿光市林业局信善林《<齐民要术>中的枣树栽培技术》一文从种类、分布、栽培、存贮与加工等方面全面探讨了枣树的种类和栽培技术,认为枣树栽培管理技术对传统枣树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对现代枣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所启示。
潍坊科技学院李培之、郎德山、肖万里《浅析<齐民要术>中山东地区园艺生产技术状况》一文介绍了《齐民要术》中反映的山东地区园艺生产技术状况。
山东农业大学沈广斌《中国古代苹果的加工利用》一文探讨了我国古代在苹果加工利用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认为在长期的栽培历史进程中,广大果农创造出了干制、作脯、作麨、作油、作酱、蜜饯等加工工艺,苹果在饮食、医疗、工艺、赏赐祭祀观赏等方面获得广泛利用,这些工艺对现代果品的加工仍有启示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高国金《晚清蚕桑局的兴衰与变迁》一文梳理了晚清各地相继创设七十多所蚕桑局的兴衰变迁,阐释了传统劝课蚕桑形式向近代技术推广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认为晚清蚕桑局的兴衰变迁与技术的近代转型密切联系。但以晚清蚕桑局为代表的各类蚕桑机构,并未完成近代蚕桑技术改良与新式蚕桑体系建立的历史任务。
德州学院张立胜《近代国人关于土地产权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指出,近代国人对于土地产权曾做出过不同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吸收以往的历史经验,结合当时的国情,通过多次实践与现实考量,最终把“耕者有其田”落到了实处。在1840-1949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土地产权仍然以传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并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惯例,其表现形式也因此不同。
山东农业大学罗亚海《公民财产权视角下民国土地改革成败论及其当代启示》一文认为,民国时期的土地改革,由于政治、经济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没有体现出作为财产权的土地所应有的规律,必然导致作为财产权的土地所蕴含的经济和政治价值没有得到立法的认可和构建,更不可能体现出土地改革应有的发展方向,这也注定民国的土地改革是失败的,因此给中国现代土地问题改革提供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山东农业大学刘铭《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一文从乡村经济建设、乡村政权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三方面梳理了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实践,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农村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近代中国农村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山东农业大学崔玉敏《论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造与建设——以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解放区为例》一文认为,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农村基层政权,并且对其进行了相当成功地改造与建设,真正渗透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实事求是,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村级政权改造与建设的成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日伪,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基础。
青岛农业大学党晓虹《论明清海洋民间组织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因素》一文认为,明清时期,在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加剧、海洋群体壮大、东方海洋贸易网络形成等历史背景之下,渔团、渔帮、渔民公所等海洋民间组织逐渐发育,并成为海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产业的发展状况、国家海洋政策的变迁以及海洋民间组织成员的观念与素质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这一时期海洋民间组织的发展。
山东农业大学王婵《民国时期的华侨对侨乡的巨大贡献》一文认为,海外华侨对侨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从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等方面,分析了沿海侨乡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列举了华侨对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所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山东农业大学孙金荣教授《<齐民要术>校勘存疑辨析(四则)》一文取“有”、“无”,“桂阳太守、桂阳县令”,“银、钱、根”,“蚄”字衍缺四则存疑问题加以辨析,探究《齐民要术》校勘研究的难题。文章认为“苟有羽毛”较“苟无羽毛”更合符合逻辑;茨充做的是“桂阳太守”,而非“桂阳令”;就金银在北魏的货币功能和使用情况看,一万钱的交易规模,也值得用银结算了,故用卖“银”不用卖“钱”是可以理解的;从版本源流,字体字形及偏旁异同,交易时令看,“银”字应该是原著中本字,而非“钱”、“根”之误。“虸”、“蚄”、“虸蚄”称指的是同一种虫子,而非并列多种虫子,第一个“虸”后补“蚄”字就没有必要,即便“虸蚄”并提了,也不宜加“等”字。故从明抄作“无虸厌虸蚄虫也”是合乎事理和语法的。
寿光文化研究院赵守祥《重文兴教、名令王椿——清乾隆寿光县令王椿佳德懿行撷拾》一文详尽梳理了清乾隆寿光县令王椿的生平事迹、佳德懿行,指出其曾为寿邑百姓绘成《授时图》,并著《授时图论》,搜辑重要农业技术文献,亲自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撰成《树桑要言》、《树桑书钞》、《耕田节录》等农业生产技术书籍,传授给邑内农民群众;并改革征粮办法,行《顺庄法》;与时任潍县县令郑板桥围绕历史上遗存下来的边界地权争讼,“亲履勘察,各立界碑”,成功解决了边界之争。填补了寿光农家研究的一大空白。
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刘效武《加强“会院”合作,助推“贾学”探研——来自农圣贾思勰故里之<齐民要术>研究近期情况的报告》一文回顾了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密切与潍坊科技学院协作,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而且促进了学会的自身发展,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人员基本适应了大农业农林牧副的各个领域,而且建立了科研试验基地,与当地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开辟了新路子。
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国乃全《贾思勰里籍在寿光》一文通过史籍和学者的论述、《齐民要术》内容语言的分析、贾思伯夫妇墓志铭的出土三方面的论证得出关于贾思勰生平及里籍结论:贾思勰为北魏青州齐郡钓台里(即今寿光)人。
潍坊科技学院刘金同、王双同《试论《<齐民要术>》中的勤俭节约思想》一文在介绍《齐民要术》勤俭节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做到勤俭节约,以期更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潍坊科技学院王双同、刘金同《浅谈<齐民要术>中农业生产的和谐思想》一文重点探讨了《齐民要术》中农业生产的和谐思想,并对其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其和谐思想包括遵循动植物的生长天性、符合自然气候条件、把握土地特性、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泰山学院周郢《元代农学家王祯生平新证——新发现的<王氏葬茔之铭>考述》一文指出,新发现的元《王氏葬茔之铭》碑拓,碑额题写者“泰安学正王伯善”。并考证其人即《农书》作者王祯,其人为泰安州人,并曾出任泰安学正。王祯早期事迹据此得以明晰。
山东农业大学丁建川《读<王祯农书>札记六则》一文通过对“金城土酥净如练;举贷出息;采之不勤;夺;袪;跂足”六则词句的考订,揭示出前人在《王祯农书》的校注、译注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用词失当,校本、译本失校,字词释义忽略语音因素等诸多问题,对于古农书的整理、研究很有启示意义。
曲阜师范大学于春英《山东省绿茶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路径分析》一文在分析绿茶文化产业开发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开发的总体目标、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思路与构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突出绿茶文化特色;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潍坊科技学院郎德山、肖万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认为生态农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有积极作用及意义,生态农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齐民要术》书中强调农业生产中要善于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发展。
潍坊科技学院郭龙文、解延年《弘<齐民要术>之魂,加快推进寿光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一文简要介绍了寿光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概况,提出了加快推进寿光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实施路径及加快推进寿光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潍坊科技学院王洋《基于县域发展的乡村旅游思考——以寿光市为例》一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城郊)地区良好的原真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现代休闲活动,其开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民生和社会意义。并以寿光市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开展存在规模散乱、产品低端、服务环境不良等问题,提出应统一规划、开发中远程市场、创建品牌产品、提升可进入性等对策。
泰山花样年华景区吕良《泰山花样年华景区——2015山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交流材料》一文介绍了泰安花样年华景区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旅游产业、农业产业的结合概况,提出了花样年华景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
2015-10-08
山东农业大学2013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苏轼农事诗与农业思想研究”(编号:23862)。
1.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262700
沈广斌(1978- ),男,山东泰安人,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杨现昌(1968- ),男,山东沂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农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