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与中共农村根据地建设比较研究

2015-04-02 07:23苑书耸
关键词:邹平梁漱溟根据地

□苑书耸

一、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形势及不同势力在农村的实践

(一)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的形势

二十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形成了,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广大农村更处于破产的边缘。帝国主义的大规模入侵,使得广大农村成为外来产品的推销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在廉价的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强力竞争下,中国农民的农产品大量滞销,手工业也纷纷倒闭;而国内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则利用农民的困窘大肆侵吞农民的耕地,使得农村的土地集中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军阀混战,盗匪横行,这一切都使得广大的中国农村民不聊生,而灾荒的频繁发生又加重了农民的痛苦,仅1928年-1930年的灾荒,中国就饿死1000万人。[1]这一切,都标示着农村的日益崩溃。

(二)不同势力对农村问题的主张及实践

1.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改良派的主张与实践

许多有志之士认识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提出了诸多复兴农村的设想,并将设想付诸实践,力图从实际行动上开展农村建设运动,从而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其中如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黄炎培进行的徐公桥实验,卢作孚主导的重庆北碚乡村建设试验区等等。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及菏泽所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在这两个地区,特别是在邹平,从1931年到1937年,梁漱溟将自己乡村建设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梁漱溟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物。

2.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

与梁漱溟等人所从事的改良运动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广大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他们唤醒民众,组织民众推翻农村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尽管有许多失误,但总的来说,中共的主张和行为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从而也是改变农村面貌、拯救中国农民,复兴中国农村,进而复兴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与中共农村根据地建设的相似之处

(一)双方建设农村的出发点有类似之处

梁漱溟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文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感于中国社会面临着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梁漱溟决心以其智和力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而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社会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农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梁漱溟所说:“我们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住在乡村,过着乡村生活;中国就是由二三十万乡村构成的中国。中国一直到现在还是以乡村为本,以农业为主,国命所寄托,还是寄托在农业,寄托在乡村。”[2]所以,他下决心从农村开始,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以复兴农村,然后,再推动整个中国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从而挽救民族。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纲领当然要比梁漱溟他们要崇高得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拯救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全体人民,还要解放全人类。当然,在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力量在城市非常强大,而在广大的农村是相对薄弱的,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通过建立发展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来壮大革命力量,然后再夺取城市,取得全国胜利,从而完成挽救国家民族和解放广大人民的使命。

(二)双方采取了一些相似的措施

1.大力开办学校,推广教育

大力推广教育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其取得的成效也较为显著。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的第一年,邹平全县就设立“乡农学校”91 所,在校学生 3996 人。[3]到1937年底,各乡都设立了“乡学”,大部分村子也建立了“村学”。“乡学”、“村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项是学校教育,一项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即学龄儿童和少年到学校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社会教育即成年人和广大妇女在劳动之余接受的业余教育,其内容比较广泛,如,识字、唱歌、军事训练等。到1937年,邹平全县有各种学校共566所,共学处472所,共计27257人。[4]邹平当时全县有 16万人,就学人数占总人口的将近20%。

中共建立的农村根据地对于民众教育也非常重视。如,抗战期间,尽管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十分繁重,根据地的军民也没有安定的环境。但是,根据地政府对于发展民众教育仍然非常重视。首先,各根据地制定了发展教育的详尽计划和规章制度;其次,在财力上,在校舍建设方面予以保障;第三,对于适龄儿童,则采取强制措施以保证他们能入学学习,对于成年人和广大妇女,则更多地采用冬学的形式,即每年农闲的秋冬季节,组织广大成年农民和妇女采用补习班的形式学习。学习内容也和抗战紧密相关,主要是激发全体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对于成年人,还增加了生产知识和游击战的有关内容。根据地发展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在晋冀鲁豫边区,抗战前文盲约占总人口的95% -97%,经过几年的冬学运动,文盲人数逐年减少。山东根据地,到1941年7月,建立小学1万余所,在校生达40余万人。[5]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抗战意识的增强对于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2.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帮助农民组成合作社

农村合作事业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合作事业要因地制宜,要农业合作与农业科技、农业金融三位一体,通过知识分子的指导和政府的政策与社会运动共同协力来完成。梁漱溟从1931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开始,就大力倡导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如农副业生产合作、庄仓合作、信用合作、消费合作,涉及生产、流通、信用和消费等诸多领域。到1936年底,全县共有各种合作社307 所,社员达8828 人。[6]其中,最有名的是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1932年春,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农场等协作培育出良种美棉棉籽2000公斤,在邹平部分农村推广,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当年秋收,所种棉花收成喜人,在全国获得行评第一名的佳绩,一举打入全国纺织业重镇上海。美棉大面积试推成功后,研究院指导农民以村为单位,成立“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凡入社社员,一律种植美棉,棉种概由总社供给。种棉有困难的,合作社提供贷款或贷棉籽,收棉时还款。合作社的成立,减少了中间盘剥,增加了农民收入。

不仅如此,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还在动物品种改良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研究院在邹平提倡植树造林,推广新式凿井技术,还成功举办过三届农产品博览会。

从2014年以来,我国部分重要项目的招标代理许可证相继下放,招标代理行业的门槛相对降低,市场化加深。2016年1月,《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被废除,发布了《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这意味着招标代理的服务费由原本的政府指导价变为市场竞争价格,这更利于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此外,招标市场更加开放,招标行业从业人员不再硬性要求拥有招标师职业资格,为招标市场增添活力。

中共农村根据地建设中,对于互助合作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为例,边区政府于1939年4月发布了《晋察冀边区奖励合作社暂行条例》,规定对于各村庄中最先成立合作社者,对于经营有突出成绩者进行奖励。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包工、拔工和劳动互助社三种方式,使得广大农民能互相调剂畜力和人力,从而加快劳动进度,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了许多人的收入。1944年,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共有38500多个互助小组,人数达23万人。除了生产,根据地还组织了许多的消费、信用和流通合作社,如,在冀中的定南县,1939年群众普遍缺少粮食,但家里的棉花却无法卖出。于是,政府组织了合作社,一面收购群众的存棉,一面从外地运来粮食,群众不但解决了困难,而且获利 3 万多元。[7]

3.发展金融,对农民进行资金扶持

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经济凋敝,资本短缺,农村高利贷活动十分猖獗。据统计,中国22个省871县中,负债农家借钱者占56%,借粮者占48%。农民借款的利率,月息在3分以上者超过50%。[8]邹平县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院于1933年8月成立了邹平农村金融流通处,贷款给信用社或农户,用于发展生产,如凿井,购买耕牛牲畜,购买肥料种子。农村金融流通处的成立对于减轻高利贷活动、支持农村合作事业,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除了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盘剥,发展生产等任务,还要与日寇开展金融斗争。1938年9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指出:“要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未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允许被隔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货币。”在胶东,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于1938年秋创立了北海银行,发行根据地自己的货币——北票。后来,北票逐渐排挤了法币,日寇发行的伪币也无立足之处。为帮助农民生产,1940年,胶东北海区发放无息贷款18万元。1941-1943年,胶东地区加大了农贷比例,农贷占全部贷款的 70%。[9]1944年和1945年春耕,北海银行又向胶东群众贷款3500万元以发展农业生产。[10]

4.发展卫生事业,增进民众身体健康

乡村卫生是研究院要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当时,邹平同当时全国大多数县一样,没有一家医院,只有旧式的中医郎中。在此情况下,梁漱溟经多方奔走,终于在1934年成立了邹平历史上第一所医院邹平卫生院。为方便农民看病,还在六个乡设立了卫生所,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乡卫生院训练班。医院总的原则是既重治疗,也重防疫。由于卫生院重视防疫工作,重视宣传公共卫生常识,1934年以后,邹平没有发生过瘟疫流行。从1934年秋到1935年6月,卫生院诊治病人7635人,医治病例8592起。[11]卫生院还建立了一个妇幼保健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一年之内,邹平婴儿死亡率降低了80%。

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对于救治人民疾病、维护民众健康也异常重视。如,晋察冀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并尽可能的搜罗各种医药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防止疾疫的蔓延。边区政府还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群众的医疗卫生事业,仅1944年用于边区的药品价值就达300万元。当流行病疫发生时,就组织医疗队下乡,公家医生免费看病给药,并协助私人药铺,介绍偏方,研究草药,制作新药。

平时积极开展卫生运动,贯彻防、治、养三结合的教育,是边区保障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阜平高街村提出了四净的口号:“屋院净,手脸衣服净,锅头桌碗净,粪坑要常垫,街道净”。[12]村里还与妇女工作结合规定卫生突击旬,选出卫生模范户让大家学习,等等。

在梁漱溟的支持下,邹平还成立了一些道德协会。这些组织成立的目的在于清除那些还颇为盛行的落后习俗,如,缠足,吸鸦片,打架斗殴等。这其中,对于鸦片的戒除尤为重视,各乡学、村学校长亲自检查,除了劝诫,对屡教不改者则予以惩罚。有些村庄的道德协会还把道德劝诫编成歌谣,如,许家道口的《早起歌》,就这样唱道:“黑夜过去天破晓,朝日上升人起早,勤俭孝友,慈幼敬老,乡村风俗自好,力田而食,布衣而尊,天下太平了。”[13]由于宣传得力,措施得当,邹平的贩毒、吸毒、赌博、缠足现象大为减少,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府花费了大量精力来清除鸦片的危害。如,在晋察冀根据地,政府一方面颁布了严厉的禁烟法令,一方面设立了禁烟督察处或类似的禁烟禁毒专门机关。通过教育和严厉打击相结合,晋察冀根据地初创时期的毒祸泛滥得到了有效遏制。不但基本杜绝了罂粟的种植和贩卖,而且大批吸食者通过改造获得了新生。另外,在政府的耐心教育和感召下,根据地内赌博的恶习已大大减少。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也几近绝迹。对于妇女的解放,对于生产力的发展都起了良好作用。

6.开展乡村自卫,安定社会秩序

近代以来,山东匪患一直很严重,邹平的情况也不例外。研究院成立后,改组了现有的警察和自卫武装,举办自卫训练,寓军事训练于社会教育之中,以全民皆兵的方式组建地方自卫体系。邹平的“民兵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改革方案。到了1935年,邹平就不再有雇佣警察和省里派驻的军队,全部治安工作由2500名训练比较好的人员组成的民兵负担”。[14]邹平乡村自卫方面的建设使得邹平这一时期成为20世纪以来治安最好的时期。

中共建立的农村根据地其环境要比乡村建设时期的邹平恶劣得多。不仅是盗匪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共相对于国民党来说是革命党,在内战期间要推翻国民党,在抗战时期要抗击日军收复失地等。所以,无论是内战时期的国民党,还是抗战时期的日军,都对中共的农村根据地怀有刻骨的仇恨从而进行残酷的武力消灭。因此,共产党发展武装保卫根据地也是极端重要的了。除了正规军,共产党在根据地还发展了游击队和数量众多的民兵自卫队。民兵自卫队除了生产、配合正规力量作战,还担负着维持社会秩序、进行宣传等任务。

(三)双方秉持的一些理念也相似

推行乡村建设秉持着什么样的理念呢?梁漱溟概括为:团体组织、科学技术。[15]420“团体组织”即把分散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组织合作社;“科学技术”即改良农业品种、提倡植树造林等。梁漱溟在邹平提出“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的口号,就是“团体组织、科学技术”这八个字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家齐心向上”是提倡团体精神,其中“向上”指道德礼俗,“求进步”指追求生产技术和良好风尚。梁漱溟主张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也确实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共产党建立的农村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也大力发动和组织群众,使群众发挥整体的力量,为此,毛泽东就曾经做过《组织起来》的报告,要求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广泛组织集体互助的生产、消费、信用、运输及手工业合作社。[16]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根据地同样注重科学技术的作用,即大力发展教育,尽可能利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建立工厂,发展医疗事业,改革社会陋习,等等。

三、双方的不同之处

(一)采取农村政策所依据的理论根据不同

梁漱溟认为,中国没有不同的阶级,只有不同的职业和阶层。用梁漱溟的话说就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17]在中国广大农村,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土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因此,农村只存在建设的对象,不存在革命的对象。只要把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相助相恤和西方的团体意识及科学方法相结合,就能改变农村的面貌。而中共认为,中国的没落是由于封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在农村,地主阶级不但掌握了大量土地,在经济上压榨农民,而且掌握着各级政权,尽最大限度地剥削人民。因此,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在农村动员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只要真正发动起农民,“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多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18]

(二)采取的根本措施不同

由于否认农村土地的分配不均,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虽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是,却根本做不到。而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中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佃农。尽管在抗战时期中共在农村根据地改变了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但是仍然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反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不但没有改变土地的占有状况,连减租减息这种措施都没有提及和实行。

(三)双方依靠的力量和施行的基础不同

梁漱溟推行乡村建设依靠的是国民党的合法政权,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基层是依靠农村中的开明地主、乡村精英和农民中的中上层。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这项运动,以便为自己、也为农村社会的进步提供一些贡献和动力。但是,这些人在农村中毕竟处于少数,而且,他们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出发点主要还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因此没有绝大多数人支持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基础是薄弱的。

而中共建设农村根据地的依靠力量主要是占农村人数绝大多数的贫雇农。这些人既有革命的要求,又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因此,中共依靠的基础是非常雄厚的。当然,除去中共历史上左倾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一些时期,中共对于中农的利益也予以相当照顾,甚至富农和地主,在某些时期也是中共团结的对象。这样,中共就团结和争取了最大多数的人,从而为根据地的建设营造了坚实的基础。

(四)最后的成效大不相同

中共农村根据地在抗战时期得到了迅速壮大,抗战胜利后,中共又以农村根据地为基础,短短四年内击败了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由于1937年的日军大举侵华而被迫中断。尽管其本身没有最后证明该运动是否能复兴农村,但与其理论和根本做法相反的中共农村政策取得了成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不能挽救中国农村的。而梁漱溟本人也曾慨叹“现在是我们动,他们(农民)不动;他们不推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他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15]404也看出其成效与目标是有相当差距的。

(五)其他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另外,双方进行农村建设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梁漱溟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是从1931年开始,到1937年底被迫中断。中共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从1927年毛泽东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至于所涉及的范围,梁漱溟乡村建设一开始主要是在山东的邹平,后来扩展到菏泽和济宁的一些县区,但总的来说其范围是有限的;而中共领导的农村根据地则如星火燎原,一开始由很小的几块地区逐渐扩大,到抗战结束时已经遍及华北、华中及华南,到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的农村根据地已经在长江以北占据绝对优势。另外,双方进行农村建设的外部的环境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总体而言是在和平和安宁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和平环境一旦被打破,则其建设进程就难以为继;而中共农村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的,中共在创建根据地的同时,不得不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或日军的残酷扫荡。在组织实施方面,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采用“政(权)教(育)上合一”的研究院、乡农学校来领导,而中共农村根据地则有严密的党政体系来施行,其组织精密及效率高效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组织实施所望尘莫及的。

四、双方农村建设的优缺点及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一)双方农村建设的优缺点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活动,其优点在于能取得政府的支持,能以和平方式比较平稳的进行,在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乡村面貌得到一定改观的同时,保持了农村秩序的相对平稳,没有产生大的震荡。但是,梁漱溟一贯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文化失调和社会无秩序,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只不过是中国社会无秩序的表现和产物,所以应该经过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这样就能自然而然的消除军阀混战和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梁漱溟的思想实际上混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梁漱溟还认为,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这样,实际上抹杀了农村中现实存在的阶级对立,认识不到中国社会的本质,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所采取的改良主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相比而言,中共对于农村阶级的分析和以此为基础的土地革命(抗战时期为减租减息)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本质和发展方向,代表了农村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渴求。因此,赢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成为中共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政策的核心。这项旨在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土地政策使得中共农村根据地的建设获得了惊人的成效,由此,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中国从此走上复兴之路。当然,中共农村根据地的建设并非完美无瑕,其中屡次产生的左倾路线,大大扩大了打击面,对于农村的秩序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

(二)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当时中共领导的农村根据地建设是代表绝大多数民意的,相比而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从最基础性的方面入手,因此,其改良方式的乡村建设成效就打了许多折扣。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共农村根据地的政策十全十美,也不代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主张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农村建设,应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前挽救农村的主要方式是革命,而建国后,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建设。这时,中共再在农村进行新的革命,就有碍农村的发展进步了,建国后中国农村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徘徊不前,原因就在于此。而这种情况下,梁漱溟的许多主张就显现出了真知灼见,如扩大农民收入,“从农业引发工业,农业工业为适当的结合,以乡村为本而繁荣都市,乡村都市为自然均匀的发展”[19];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反哺农业等。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从许多方面验证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正确性。时至今日,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建设新农村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88.

[2]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M].邹平:邹平乡村书店,1936:12.

[3]吴敬仰,樊兴富.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J].山东档案,2012(3):68.

[4]郑大华.梁漱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2.

[5]大众日报社.一年来的山东新教育运动[N].大众日报,1944-07-01(3).

[6]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实验县二十五年度各种合作社概况报告[J].乡村建设,1936(17-18):51.

[7]程子华.关于冀中区合作事业[J].边政导报,1942(13):87.

[8]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全国农民借贷情形[J].乡村建设,1933(1):25.

[9]山东省财科所,山东省档案馆.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一辑[M].济南:山东省财科所发行,1985:350.

[10]朱玉湘.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20.

[11]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实验区概况[M].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6:133.

[12]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战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945.

[13]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74.

[14]【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文化的两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70.

[15]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2.

[17]漱梁溟.梁漱溟全集(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74.

[1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1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579.

猜你喜欢
邹平梁漱溟根据地
《基本不等式》专题训练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在童话中游历
——阅读《能跑会跳的房子》
不一样的童话
——阅读《好天气和坏天气》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探析
尴尬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