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文化】
我国女性称谓中所体现出的男尊女卑
闫 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19)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蕴含和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在中国,旧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极低,男女不平等在女性的称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汉语称谓中男尊女卑的现象,有助于全面了解此方面的中国文化,从而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女性称谓;男尊女卑;中国文化;不平等;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根基,它就像一面反光镜,实时地反映社会与文化。中国社会男性对女性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常见但未引起重视的典型社会问题。男尊女卑思想十分严重,社会各个层面均有体现。本文拟就对女性称谓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读。
在日常称谓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父系名称划分细致、明确,而母系名称划分就显得粗略、模糊。
1、 社会视父系亲属为自己人,母系亲属为外人。譬如:爷爷、奶奶、儿子、女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等等为父系亲属;而母系亲属则为: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外孙、外孙女等。于皇室则称为外戚。一个“外”字,一下就显得内外有别,地位不等。
2、 一般称呼父系亲属会加一个“堂”字,称呼母系亲属则会加一个“表”字。譬如:前者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后者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说文解字》对“堂”的解释是:“堂”,殿也,从土尚声,后来泛指房屋的正厅。堂系称呼代表着正统的、尊贵的血脉因袭关系;而“表”的意思与“里”相对,本意是外衣,仅仅是附着之意。古代女子出嫁后独立于父母家族之外,要在父姓之前冠以夫姓,譬如“孙李氏”,即为夫姓孙,父姓李。这种双重身份的作用在于区别夫家(婆家)与本家(娘家)。
曾经有人笑谈旧中国的女人一生是可以不需要自己名字的,因为结婚前后的称谓是附着在自己丈夫或孩子姓名后边的。
1、 女子出嫁前的称谓:即在娘家成长时的称谓。是“某某家闺女”、“某某家女子”。或者按照在娘家的排行称为“大女儿”,“二丫头”,“三闺女”。
2、 女子出嫁后的称谓:即在夫家生活时的称谓。是“某某家媳妇”、“某某的女人”;有了小孩后是“某某的娘”;给儿子娶了媳妇后是“某某的婆婆”;有了孙子后是“某某的奶奶”。或者在自己姓前面冠以夫姓,如“张王氏”、“赵李氏”等。即使在现今社会,女子的从夫从子称呼的现象也是实实在在普遍存在的,如现代口语中的“小姑子”、“小姨子”、“小舅子”等都是从夫从子称呼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女子姓名意识真的很淡薄,甚至中国封建时代有些皇后皇妃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
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面称”是指夫妻双方当面称呼对方,“背称”就是指夫妻双方背后称呼对方的和向第三方介绍夫或妻的。纵观夫妻之间的互相称呼,男尊女卑现象一目了然。
1、妻称夫:古代的女子是不可以直接称呼其丈夫姓名的,其丈夫多有尊贵和高贵的称呼。譬如面称中有:(1)“良人”。古诗有云:“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即认为他是好人,表达了对丈夫的一种良好愿望。(2)“郎君”。郎是古代一种官职,主要是指在朝廷里的官职,“郎君”即是对丈夫尊敬的、高贵的称呼,暗含企盼丈夫建功立业、博得一官半职的美好祝愿。李白有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的“郎”是指男孩、小伙、男子、男子汉。(3)“官人”。到了宋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官”即国家的、公家的,“官人”即是指在国家有职位的人,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后来,在平民百姓中,有的女子开始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4)“相公”。这个称谓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宰相”了。妻称夫的面称还有“先生”以及背称中的“夫君”等等,这些称谓文雅又带有仰慕之情,由此可见对男性是非常尊重的。
2、夫称妻:古代男子在面称自己的妻子时多用“娘子”、“老婆“、“妻”等。背称常用“贱内”、“糟糠”、“荆人”、“荆妇”、“执帚”等词。“荆”是一种落叶灌木,多表贫寒之意,对妻子称呼使用“荆”字,一方面表示谦恭,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古代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实在不高,在加上一个“贱”字,更是突显了古代女性这种奴役化的命运特点。在如今的社会中,妻子在外提及自己的丈夫时,仍然会用“当家的”、“掌柜的”“拿事的”之类的昵称,丈夫称呼自己的妻子也仍存在着“娃他妈”、“烧锅的”、“堂客”、“暖脚的”等昵称,这说明在当今时代,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种男尊女卑现象仍然存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人们在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一些称谓叫法也体现着一定程度的男尊女卑。
1.称谓男性。一般在男性角色前面都会加一个“大”或是“太”字,后面还有“爷”或者“公”字。譬如“大小子”、“大男人”、“大老爷”、“太老爷”,“李公”、“张公”、“王公”等。
2.称谓女性。称谓女性前一般都会有个“小”字,或是与其意思相近的“碎”字,譬如“小女子”、“碎女子”、“小丫头片子”、“碎丫头片子”等等。还有现今流行的称呼语“先生”、“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很大的不对等性。“先生”历来都是尊称,而“小姐”就不一定了。在古代,一般家境比较好的女儿,人们称之为小姐。到了新社会初期,小姐被认为是养尊处优的女性。改革开放初期,“小姐”这个称呼一下子遍及大街小巷,变成对任何女性都适用的称谓,无论是商场里的售货员,宾馆的女服务员,公关礼仪乃至理发馆等第三产业的青年女性我们都称之为“小姐”。这里的小姐,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是中性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三陪小姐等,此时“小姐”这个称谓已经变得非常敏感,很讲究语境。所以,不分场合使用“小姐”这个词语是要受到责骂的,因为这里的“小姐”已经等同于妓女。
封建社会早已成为历史,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封建意识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根本上的消除。只要我们稍加注意,生活中“隐形称谓”的例子随处可见:
1.男性隐形称谓。譬如我们常接触到的一些职位头衔,如“校长”、“经理”、“市长”、“主席”等,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性别,但是人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男性。如果是女性,前面肯定会冠以“女”字予以强调,譬如“女王”、“女总统”、“女首相”、“女部长”、“女市长”、“女经理”、“女主席”等等。因为这类地位高,荣誉好,很体面的职业从古至今多为男性,一般都是由男性掌控,因此人们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2.女性隐形称谓。一些社会地位低下,不是很体面的工作常常是由女性角色担当。譬如“保姆”、“服务员”、“护士”、“育幼员”等,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女性。如果是男性,前面肯定会冠以“男”字,譬如“男保姆”、“男护士”、“男育幼员”等等。
尊重男性的称呼语汇数量明显多于女性,而不尊重女性的称呼语汇却大于男性。
1. 男性不受尊重的称谓。从古至今,我国男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很高,敬称很多,骂语很少。譬如只有“臭男人”、“混蛋”、“二杆子”等几种。
2.女性不受尊重的称谓。相对于男性,针对女性的骂语就很多了,譬如“破鞋”、“臭婆娘”、“狐狸精”、“骚货”、“婊子”等等,不一而足,及其不对等。时至今日,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不对等的、具有明显不尊重的称谓语已经愈来愈少,这是一个进步,但并不代表这种现象完全消失,一些比较“含蓄”的称谓多多少少也还体现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等。譬如,即使现在到了网络时代,也经常能看见“三八”、“恐龙”、“太平公主”、“飞机场”等侮辱女性的词语,可见,国人头脑中男尊女卑意识之顽劣。这里的“恐龙”当然不是指6000多万年前,已经灭绝的笨拙的中生代爬行动物,而是指那些长得不漂亮,不可爱,没有气质的女孩子,如果说某个女孩子是个“恐龙”,那么意思就是说她长得很狰狞。还有,在网络用语中,常用“太平公主”、“飞机场”等说法来形容胸部不够丰满的女性,使这类女性产生自卑感。像这样的词语本身不健康且带有对女性的侮辱,需要我们坚决抵制。
综上所述,无论是旧词语还是新词语,他们的出现及所体现出的男尊女卑现象并不是偶然,这里面既有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有广泛的现实社会基础,同时也和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彻底消除这一不够文明的社会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首先要从经济收入的增强、传统角色的转变,社会地位的提高等方面促使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要从个人自信、家庭和谐、社会平等、政府保障妇女权益等方面入手,全面营造真真切切的男女平等社会环境,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马林芳.谈谈称呼语的不相称性[J].语文月刊,2000,(1).
[2]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运用,1995,(3).
[3]剑艺.陌生人交际的礼貌称谓[J]..语文建设,1996,(6).
[4]吉常红.正确使用称谓语[A].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 张君宽]
Analysis of Thinking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in Chinese Female Appellation
Yan Juan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Xi'an 710119)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a slow process,and it contains and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ancient soueties, women's social status is very low in china, The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vividly reflectied in the women's appellation. Analysis of phenomenon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contribute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so as to which helps to achieve real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female appellation; China Cultural Inequality; think that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equality;
2015-06-29 退改:2015-10-08
闫娟(1983— ),女,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
D669.68
A
1008-4649(2015)04-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