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并结合认知图分析的方法对昆明市的城市交通形象进行实地调研,调查结果反映出市民对目前昆明交通各个方面的感知、评价和印象,以及当前昆明交通形象中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昆明市交通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形象;城市形象;昆明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99-03
引言
在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道路与城市居民的联系最为密切、接触频次最高。几乎没有人能够在户外生活中离开道路与交通。城市交通形象——一个城市里公众对交通的整体感知与评价,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
作为云南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城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昆明也和国内其他众多城市一样,面临着交通拥堵、道路可识别性不强、交通设施缺乏艺术美和文化意义等问题,甚至有很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昆明市留下了“堵城”、“地道战”的不良印象。因此,立足于昆明市这样的典型案例,对城市交通形象进行调查评估,进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形象塑造的策略建议,有着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认知地图分析的方法,以发现昆明交通形象建设的优劣势和存在问题。问卷发放于2013年9月10日至19日,在昆明市人口集中的北、中、南三个代表性地段进行,分别是北市区的财富中心、市中心的南坪街和南市区的南亚风情第一城。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304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
问卷包括7块内容:受访者基本资料、交通工具与方式意象、街道意象、交通标识意象、交通行为意象、交通枢纽意象和交通总体印象。大部分题目均为需要受访者附带文字说明的开放性问题,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信息。
在问卷末尾,笔者还增设了两道绘图题,运用凯文林奇提倡的认知图法(让受访者根据记忆来描绘城市地图),分析城市道路在居民心中的可意象程度,以直观的绘画形式了解公众会被什么样的街道和街道元素所吸引[1]。
二、昆明市交通形象的调查与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资料
受访者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男性(60%)略多于女性(40%);95%的受访者均在18—40岁之间,其中26—40岁之间最多(59%);受教育程度较高者较多,受过大学以上文化教育的高达76%;88%的受访者在昆明市都有一段多于3年的生活经历,对于昆明市的交通状况有一定了解,其中不乏从小生长于此、见证城市近几十年变迁的“老昆明”(21%)。年龄与受教育程度两项参数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对问卷问题有足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居住时间这一参数表明,本调查的族群对于昆明市的交通现状有足够的观察期和发言权。
(二)交通工具与方式意象分析
考虑到市民日常采用的交通方式很有可能多于一种,本研究以多选题的方式征询昆明市民的常用交通工具并要求说明原因,所得结果如下:受访者出行最常采用的交通方式是公交车(58%)、步行(48%)、私家车(40%)和电单车(15%),最不常采用的交通方式是自行车(1%)、出租车(2%)和摩托车(2%)。这一结果反映了昆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现状:其一,昆明公交系统的稳定性和通达性较强,而自行车系统和轨道交通的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行车专用道缺失,地铁在建)。其二,道路拥堵、老城区街道较窄等因素使得部分受访者觉得步行比坐车快。其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平价汽车的出现以及出行观念的变化,拥有私家车对于很多昆明人来说已不是难事(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占到40%)。其四,出租车、摩托车等虽然方便快捷,但使用成本较高,再加上市区主干道禁摩,使得它们只能成为日常交通工具的一种重要补充。其五,电单车轻巧灵活、充电方便、性价比高、环保节约、高峰期速度优势明显,使得它拥有了为数不少的支持者。
受访者们心目中昆明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似乎与他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大相径庭。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是电单车(31%)和步行(28%),“高峰期拥有一张电单车”和“步行距离就到工作单位”是不少市民看来的美事一桩。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通勤、通学(高峰期的交通硬需求)方便,说明昆明市目前高峰期的道路交通状况成为困扰市民的一大问题。相对的,受访者们认为在昆明市最为不便的交通方式是私家车(68%)。因此,要改善昆明市交通形象,重中之重在于改善私家车拥堵现象。
(三)街道意象分析
1.最拥堵的车行道
受访者认为,最拥堵的市区主干道是青年路(26%)和北京路(24%),其次为金碧路(14%)、一环路(14%),而一二一大街、巡津街、二环路、东风路、人民路等干道的通行能力亦有待加强。其实青年路绿化较好,是商铺林立的购物金融商圈,但仅常年拥堵一项就能够抹杀它的其他优点,成为受访者最不愿意途经的地点。该路段路面较窄、红绿灯和掉头口频繁设置、高峰时段车流量过大,特别是北京路地铁施工以来,更多南北向通行的车辆涌入了青年路;缺乏替代性南北向干道分担车流,再加上其特殊的商业地理位置带来的交通刚性需求,让青年路成了“昆明第一堵”。当然,随着双向八车道的北京路竣工通车,青年路、龙泉路、白塔路等南北向干道的交通状况将得到一定的缓解。
2.最通畅的车行道
40%的受访者认为,昆明市几乎没有哪条道路是很通畅的;也有市民认为,二环路、彩云南路、北京路延长线、海源北路、西昌路等算是昆明交通状况比较好的一些道路,而它们大多数都属于城市外围道路,也反映了市中心区道路拥堵的普遍性。
3.最爱游逛的街道
文化巷以50%的压倒性优势成为受访者最爱游逛的街道。这里街道尺度精致,适宜步行闲逛,有酒吧、书店、小吃店、各国风味美食店、淘衣服的小店,是受民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其他频繁上榜的街道还有南坪街、正义路、钱王街、文林街和钱局街等,这些街道基本来自两个市民钟爱的、发展较成熟的休闲区——市中心购物区和翠湖周边,两者都既是购物休闲步行区又是历史文化核心区。
4.最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昆明老街
受访者认为,最能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街道是环翠湖路(19%)、正义路(16%)和钱王街(16%)。这些有历史韵味的老街是一代昆明人从小的生活记忆,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少数几处历史元素,成为了昆明市的形象窗口。比如紧挨正义路的钱王街,作为刚刚完成保护性开发的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特色示范街,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这条老街修旧如旧,保有老昆明最本土、最淳朴的街道和建筑形态,串连起“钱王票号—同庆丰”、“马家大院”、“小银柜巷8号”、“傅氏宅院”等著名老宅,并引入特色高端餐饮会所、咖啡吧、书吧、酒廊、手工类特色店、名人旧居观光旅游等业态,成为极具昆明历史文化特质的一条风情街[2]。当然,很多受访者常常提及“正义路旁边的一条小街”却不知其街名,这一方面说明了钱王街的文化吸引力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四)交通标识意象分析
仅少量(14%)的受访者认为昆明市的标识很清楚,更多的受访者(22%)认为部分路段标识不清,偶尔走冤枉路,也不乏受访者(10%)对昆明市大多数路段标识都持否定态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54%)的受访者不太关注交通标识,这反映了市民的交通素养以及平日对交通设施的关注程度。
昆明市各个立交桥周边是受访者感到最容易迷路的地方。作为多条道路汇集处的立交桥,特别是上下二环路的匝道口,很多市民往往因为缺乏交通标识的引导而走错道。受访者对于小西门龟背立交桥的诟病也比较多:下层出口过多,容易迷路,且完全被桥体覆盖,光线较暗,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甚至有很多流浪人员和流动摊贩占据,环境问题突出,存在安全隐患;而上层设置的红绿灯导致许多车辆熄火并重新上坡起步,容易发生追尾。
受访者也反映了城区其他路段的标识错漏:西华路口红绿灯反光、掉头标志不明显,五一路口人才市场红绿灯被树遮挡、停车线不清晰,官南大道和北市区道路系统混乱、容易迷路,世纪城和昆玉高速呈贡段不知从哪下,高海公路交通标识不直观不完善……这样的错漏需要交通管理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尽早修正,避免造成相关交通安全隐患和市民出行不便,避免对交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五)交通行为意象分析
1.交通管理人员
受访者对于交通管理人员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接近一半(48%)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协管员的尊敬,认为他们辛苦(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风吹日晒)、忙碌、敬业、乐于助人,特别是“给不熟悉路的市民指路”。当然,也有少部分受访者(12%)反映交通协管员存在文化素质不高、水平有限、形同虚设、乱指挥等问题。但对于交通执法的主体——交通管理者和交通警察,受访者们的怨言有点多,如“冷漠”(13%)、“粗暴”(8%)、“没有切实有效的治堵措施”(7%)、“处理交通事故不及时”(6%)、“乱罚款”(6%)等。
2.私家车主
一半的受访者(50%)对于昆明市私家车主的印象一般,另外一半的受访者抱怨的(39%)远多于赞美的(11%)。负面意象主要为:(1)随意变更车道,抢道、插队现象突出。这可能与管理部门的监控力度和监控重心有关(交通监控多重视超速和逆行)。(2)缺乏文明礼让意识。车辆右转弯、接近斑马线和行人时,少有主动减速或停车让行的;驾驶时,速度过快、开霸王车的甚多;遇交通事故时,心平气和的较少,争吵讹钱的较多。(3)交通陋习多。比如行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闯黄灯不减速、会车时开远光灯、经常鸣笛、夜间鸣笛等等。
3.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车主
84%的受访者对于昆明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车主的印象都是负面的。两者的共性问题为:(1)车速过快。一方面,对于非机动车限速、酒驾等重要方面的规定不清、执法不严,造成监管缺位;另一方面,电动车无须培训或考试就可上路,低门槛导致了驾驶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很多车主不愿意遵守甚至不懂交通规则,没有限速概念,不戴头盔,对其他车辆和行人不礼让,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摩托车,因主城区禁摩,摩托车车主往往昼伏夜出,在深夜、凌晨等时段飙车,产生很大的噪声污染和安全隐患。(2)不按规定线路行驶。部分胆大的车主还将非机动车逆行或驶入机动车道、人行道,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甚至有电动车车主“载着人上了二环快速路”。(3)违法载人。很多城市包括昆明都出台了电动车不能载人的规定,但实际生活中载人现象却是屡禁不止。这首先是出于每个家庭出行的客观需要,其次也是由于高峰期很多电动车成了拉客的黑车。这些黑车在高峰期虽然解决了一部分无车族打不到车、挤不上公交的窘境,但是出于经济效率考量的电动车车主总是速度飞快、横冲直撞,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车主和乘客的人身安全将得不到保障。
4.公交车司机和乘客
从统计数据上看,受访者对于公交乘客的印象总体而言是偏负面的(印象较好的占20%,印象一般的占50%,印象较差的占30%),尤其表现在对于候车不排队、推挤、占座、不让座等不文明行为的不满上。而对于公交车司机,39%的受访者用辛苦劳累、不容易、拾金不昧、乐于助人来形容这个群体,而6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冷漠、蛮横、素质差、开车过快过猛。
(六)交通枢纽意象分析
1.机场
对于投入使用不到两年的昆明新机场——长水国际机场,90%的受访者认为其硬件设施在水准之上,也有少数受访者提出了洗手间布局不合理(个别女洗手间常排长队)、飞机闸口到行李提取处距离过长、电梯时常关闭、接驳轨道交通建设滞后等问题。而在软件方面,高达98%的受访者认为机场的管理与服务在水准以下。绝大部分受访者将长水机场与其前身的巫家坝机场相比,认为新机场“选址存在问题”,相比原机场离城更远、海拔更高、更易起雾,常因大雾天气造成航班延误,甚至在2013年暴发了好几次滞留旅客与机场服务人员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些事件在国内尚属少见,被各大媒体转载、报道,长水机场也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使昆明市的对外交通形象大打折扣,有受访者甚至用“一个大雾就混乱的机场不是好机场”来否定机场的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汽车站和火车站
令人惊讶的是,受访者在描述昆明的火车站和汽车站时几乎没有出现正面词汇,仅2%的受访者提到站内秩序已有改善,并肯定了网络订票、电话订票和实名制的实施对于缩减排队买票时间的作用。这两个交通枢纽具有突出且相似的负面意象,比如地远绕路、环境脏乱、周边人多车多相互拥挤、社会治安差、小偷和黄牛党聚集、黑车非法载客现象突出等等。如何优化站内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扭转让公众一提到就摇头的脏乱差形象,是全国多数火车站、汽车站在新时期应面对的关键问题。
3.地铁
近年来,昆明市的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对于一种新的交通方式,市民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而受访者对这一轨道交通方式运营以后的预期也呈两极分化:37%的受访者持很高和较高的期望值,18%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分别有39%和6%的受访者表示期望较低和很低。期望值较低的受访者主要存在以下3点质疑:(1)安全性。2013年1月昆明地铁一号线试运行第一天就发生了一死一伤事件,引起了极大关注,部分民众也因此产生安全顾虑。(2)通达性。有路网完整的公交体系在前,一些受访者担心地铁不一定具备这样的通达性,产生中转的麻烦。(3)票价合理性。昆明市主城区规模不算太大,市民乘坐公交往往只需花1元钱,坐3—4个站就到达目的地。地铁虽尚未定价,但参照其他城市的地铁票价,部分民众坚持认为其性价比不如公交车。
4.公交车站
昆明市的公交车和车站站台,受访者对其设施便利度的评价一般(3%非常满意,20%满意,46%一般,31%不满意),对其形象优美度的评价较差(18%满意,16%一般,49%不满意,17%非常不满意)。虽然双层巴士、无人售票、IC卡乘车换乘免付、公交电视、自动语音报站等服务和设施受到肯定,但是市民也对昆明市公交颇有微词:(1)设施不够人性化。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缺乏智能化电子站牌、缺乏对于残疾人和小孩的考量、椅子过硬、拉环高度单一、公交电视声音过大、个别站台过长、到站停车位置不统一等等。(2)候车时间过长。有受访者反映等车的遭遇:“等几十分钟不来,一来就来了几辆。”这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发车时间,另一方面也需要解决交通拥堵,让前后两班车不至于因为路况相差太大而造成“组团到站”。(3)大多数车体和站台缺乏形象设计。滇池路沿线开辟了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并与国外接轨(中英文标识)的特色公交站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受访者也认为,公交车和公交站台应改变呆板的形式,把滇池路公交站台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打造让乘客“愿意等一辈子车”的美丽站台。
(七)交通总体印象调查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只有14%的受访者认为昆明市的交通相对好一些。虽然交通拥堵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32%认为昆明市交通状况与其他城市差不多),但在受访者心目中似乎昆明市的交通状况要更糟糕一些(54%)。
总的看来,受访者对昆明市交通的评价并不高,整体印象较差(0%印象非常好,2%印象较好,30%印象一般,32%印象较差,36%印象非常差),城市交通形象有待改善和提高。
(八)交通绘图意向分析
受访者绘制的道路,有些是上下班必经之路,有些是业余休闲之处,有些则是童年时就深深印在脑海的(下转117页)(上接101页)巷弄。总之,对于道路的熟悉程度和印象深度是受访者绘制认知图的基础[1]。
由“快速描绘城市主要道路的草图”一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就出现频次而言,二环路(36%)、北京路(32%)、一环路(28%)和人民路(26%)在受访者印象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受访者在描绘道路意象草图时,都以南北向的北京路为纵向坐标,以人民路为横坐标,以两条环路围绕。四条路方向与结构清晰,说明简单的正交关系和环绕关系更易于感知、联系和记忆。(2)就街道类别而言,四条道路均为车行主干道,这也反映了昆明是一个汽车型城市。应加强服务性社区街道、商业步行街、旅游观光休闲街等其他类型街道的交通可意象性,使得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街道间得以形成体系。(3)就印象深度而言,受访者对于昆明道路的整体把握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很少有受访者能够画出4条以上的城市道路。这也说明了昆明市交通形象建设和道路文化塑造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了解市民印象最好的街道及其特质,特设第二题绘图题——“假设您正在向一个从没来过昆明市的游客,描绘这个城市最好的一条街道。我们希望您能画出它最吸引人的特征,达到吸引这名游客前往参观的目的。”受访者描绘的印象最好的道路,要么是行人为道路主体、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商业发达的步行街(南屏街24%,文化巷12%,正义路8%),要么是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较为通畅的景观大道(滇池路14%,环翠湖路14%,环湖东路9%)。在受访者的手绘中,也可分析得出一条受欢迎的街道应该具备的元素,按照绘画中出现的频率依次为自然景观(植被、水体等)、街道的坡度与弯度、街道设施(街灯、街边座椅等)、街道小品(雕塑、雕刻的地砖等)、商店(小店铺、百货大楼等)、历史文化建筑等。
三、结论
由调查结果可知,适宜步行的街道设计、繁华精致的商业氛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街道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昆明市应学习南屏街引入步行循环,学习文化巷保持精致尺度、引入特色商业,学习滇池路引入优美的绿化景观,学习环翠湖路利用好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是昆明市未来交通形象建设和道路改造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昆明市应听取民意,避免或及时修正标识瑕疵,持续更新和优化交通工具及其设施,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地铁和相应站点的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打造城市名片。从长远来看,昆明市还需大力治理拥堵,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环节来保障市民交通素养的提高,发展“人本关怀”的交通模式,树立昆明城安全、舒适、环保、高效、畅通的城市交通形象。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张宏川.天上掉下个钱王街[DB/OL].http://news.km.soufun.com/2010-09-15/3794773_2.html,2010,(9).
[责任编辑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