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刚
摘 要:以恒工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产过程及物流状况进行研究,应用物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分析了车间的生产物流现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系统设施规划布置方法(SLP),综合影响该车间设施布局的各种因素,对车间的设施布局进行了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布置方案,降低了公司成本。
关键词:生产物流;设施规划;工厂布局
中图分类号:F273;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57-02
一、恒工企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恒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一家中小型企业,主要生产产品为汽车底盘悬架部件。企业虽然不大,但因为专注生产一个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所以与多家大型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目前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间浪费大;物流混乱;空间浪费大;重复搬运多。
二、原始资料的准备
本文主要对该公司设施布置的不合理问题进行改善研究,不对各车间面积进行规划。企业每天产品产量大约为7 000个,使用的运输工具是电瓶叉车。在总结出公司生产工艺路线的基础上,绘制生产工艺过程图。
三、物流分析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物流分析是对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必要的工序之间物流移动的最佳顺序及其移动的强度和数量进行分析。根据每天对经过工厂每个工段部门的物流量的统计,绘制出物流量从至表,进行设施规划衡量搬运的难易程度时,搬运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根据公司资料和实地测量出的各工段之间的距离汇成从至表。各路线上的物料移动量来反映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物料移动量既包括物流量,也要用作业单位距离来衡量。用两者乘积表示物流强度,并得出物流强度表。
系统设施规划布置方法(SLP)将物流强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用字母A、E、I、O、U表示,分别表示超高物流强度、特高物流强度、较大物流强度、一般物流强度和可忽略搬运。经计算,企业工厂车间每日产品的物流强度为:∑C=2 000+300+550+
1 000+2 400+2 700+2 000+1 200+1 400+4 000=17 550(辆*米)
对于布置设计,非常有必要进行作业单位间非物流关系分析,因为不同的企业物流分析并不是惟一的依据,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相互位置设置也是不一样的。SLP方法中,缪瑟建议每个项目中重点考虑的外界影响因素最好不超过8—10个。在确定了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影响因素后,就可以给出各作业单位对数。SLP中用A、E、I、O、U、X来表示作业单位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等级,由于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应既有物流关系又有非物流关系,因此,要将物流和非物流相互关系图进行合并。
首先确定权重,分析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一般情况下,物流与非物流相比的重要性的比值不能超出1:3—3:1之间。对于A企业来说,物流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不相上下,因此取m:n=1。其次计算量化的综合相互关系。量化物流相关图和非物流相关图,取A=4,E=3,I=2,O=1,U=0,X=-1。最后确定量化的综合相互关系图。综合关系等级划分为A、E、I、O、U、X,各级量化后的综合关系值逐级递减,且各关系等级对应的单位对数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综合关系划分并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图1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
四、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在设施布局设计中,工厂总平面布置是从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度出发的,工厂作业单位之间关系密级程度越高,作业单位之间距离越近,这个作业单位的位置也就越处于中央位置;关系密级程度越低的作业单位之间距离也就越远,由此形成一个工作位置图,也就是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的制作建立在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的基础上,此表由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分析计算得来。根据作业单位i和j的综合相互关系,并且Yi是作业单位i的综合接近程度 综合接近程度数值越高,该作业单位位置越靠近布置的中心;相反的数值越低则该作业单位位置越靠近布置图的边缘。靠近布置图中心的作业单位要优先考虑布置。由此,综合接近程度数值高低排列顺序。以该顺序为基础来设计各作业单位之间的距离,首先,位置相关图的中心是综合接近程度最高即排列顺序为第一的作业单位;其次,综合相互关系等级高的作业对之间应近距离布置,综合相互关系等级低的作业对之间应远距离布置。用线条的种类和数量表示作业单位之间的接近程度,最终得出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如图2所示。
图2 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五、新方案设计
由于工厂车间仓库1和机加工区及酸洗区一些设备和工具已经固定,所以无法移动更改位置,因此我们只对焊接区、钢板加工区、仓库2及下料区进行优化设计。要得到满足要求的布局设计,可以依照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来进行作业单位之间的位置变换,本文根据对焊接区、钢板加工区、仓库2及下料区优化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新的布局图。
为了解决钢板待料区到下料区的倾斜路线,把下料区和将仓库2对换,同样建立一条通道,把休息区和工装区对换,这样设计就避免了物料的迂回运输。可以明显看出次方案穿过通道的运输只有2次,而且没有倾斜路线,运输距离可以说是最短的,其改善效果立竿见影。另外,将仓库1的大门由原来向办公楼的方向改为向机加工区的方向,这样既缩短了物料从仓库1到机加工区的距离,又使得大门朝向主通道,进出物料货物更方便。此方案改动过程很方便,而且改动的地方也不是很多。优化方案的物流强度从至表如表1所示,优化后的新方案物流总强度为12 425(辆*米)。
新方案将物流强度降低了30%,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企业车间的布局。通过对设施的重新布置和改善,新的设施布置方案与旧的相比,大大缩短了搬运距离,减少了搬运次数,使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更加顺畅,物料搬运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作业单位的布置也符合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物流成本。通过物料搬运规划,重新设置了物料的搬运方案,与旧的方案相比,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 齐二石,方庆.物流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方庆,王转.现代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康强.生产物流分析与工艺布局改善方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4] 王兴.生产设备布局及生产物流系统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