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福丽
摘 要: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陷入了资源诅咒,产业结构存在着双重同质化、高碳化、低端化以及国企改革空心化的弊端。当中国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由“高增长”迈向“中低速增长”的经济换档期时,黑龙江省经济率先触礁。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当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出发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走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换档期;能源工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40-02
2014年上半年,黑龙江省以不到5%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全国GDP增速最慢的省份,这一消息使得沉寂了多年的黑龙江省重新回到全国公众视野的关注之下。10月下旬,黑龙江省遭遇了多年不遇的严重雾霾天气,空气污染指数连续多天爆表,再次引起人们对这个地区重化工业污染的反思。
一、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基本理论
产业结构一般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状态。产业结构理论一方面要动态地揭示起主导或支配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更替的规律,如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型、霍夫曼定理等;另一方面要静态地研究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技术经济数量关系,如卡尔多增长规律等。现有研究表明,一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性是由创新在某一产业内迅速、有效地集聚,并通过部门间的技术联系发生扩散效应来决定的。广义上,产业结构一般用三次产业在GDP中的产值比重和在就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狭义上产业结构也可以指第二产业内部不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相互联系。本文主要基于狭义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同质化
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双重的结构同质化问题,即一方面,从外部来看,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辽宁省、吉林省趋同;另一方面,从内部来看,黑龙江省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互趋同。
1.外部同质化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有着共同的发展背景,在能源、石化、冶金、机械制造以及农业上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工业结构都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结构上的趋同为三省带来了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但也致使三省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较差,而金融、物流等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则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阻碍了外部投资的意愿。
2.内部同质化
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是黑龙江省的四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大部分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依托于特定的资源型城市。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有7个是资源型城市。石化工业以油城大庆为代表,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都是典型的煤炭采掘型城市;大小兴安岭、伊春则是森林资源的聚集地。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单一化,造成区域内的行业恶性竞争加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下滑。2013年,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矿企业——龙煤集团整体亏损达23.4亿元;2014年,西林钢铁阿城分公司建好不到半年的高炉被迫因压缩产能,全面停产。
(二)高碳化
在过去的10年间,能源工业占到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一半以上。能源产业的发展过去曾为黑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伴随的是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碳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和持续的雾霾。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黑龙江省万元GDP 能耗为1.290吨标准煤/万元,排名全国第12位,与全国平均水平1.155吨标准煤相比,高出11.69%。2011年,黑龙江省万元GDP 能耗为1.042吨标准煤/万元,排名全国第11位,与全国平均水平0.793吨标准煤/万元相比,高出31.40%。
2012年,当中国由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迈进“中低速增长”的换档期,重化工业进入尾声,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时,黑龙江经济率先触礁。2014年第一季度,大庆工业增加值出现前所未有的负增长,石油产量从高峰时期的5 000万吨一路降到了4 000万吨,随着产量的下降,石油开采成本却在日益增加,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不可持续。
(三)低端化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工业生产都在低端产业链条上徘徊,工业产品主要以原油、原木、原煤为主,产品的加工深度不高,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特征显著。以原油为例,黑龙江省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0%,但加工量却只占全国3.6%。2013年,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效益显著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 418.7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利润1 150.2亿元,比上年下降5.0 %,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仅比上年增长0.1%。
(四)国企改革空心化
由于计划经济的残留影响,东北三省原有国有经济比重较大。2003年,伴随着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黑龙江省也全面推进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但黑龙江省的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显然走上了一条激进道路,到2011年末,全省98%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改革,涉及到国有企业的足有3 500多家。国有参股、混合所有经济成分全部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比重从原来的80%以上,迅速降低到30%左右。数量上的缩减并没有带来效率上的显著提高,加上资本、劳动等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区域资源流转不畅,经济缺乏活力,这些都形成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当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资源优势已经变成了资源诅咒时,黑龙江省必须寻找到新的出路。这既要依赖于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也要依赖于黑龙江省地方政府的运筹帷幄。总的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出发点,走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之路。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东北三省的产业布局
国家应从战略层面对东北三省进行总体规划与资源整合。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既要发展有关联性的支柱产业,形成省际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也要在产业结构上发展各自的特色,找准各自的定位,增强省际经济的互补性。例如,黑龙江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与俄罗斯一江之隔,两国有着4 400公里的共同边界,因此,发展对俄商品生产和对俄出口贸易,突出对俄特色,应该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点战略。但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出口企业规模较小且相对分散,对俄贸易主要以边境小额贸易和旅游贸易方式展开,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比例甚少。因此,黑龙江省应该加大对俄出口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完善对俄基地和口岸建设,力争对俄经贸合作实现战略升级。
(二)推动能源工业转型,改造高碳产业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迫切需要寻找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在接续产业方面,一个基本原则应是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相关资源的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产业关联程度高的加工行业,例如,油城大庆应发展石化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替代产业方面,则是以实现产业多元化为初衷,重点发展非资源依赖型产业,如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与此同时,对原有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应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改进生产效率、推动其低碳化发展,并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嵌入来带动传统产业的融合,力争构建一个以二次能源工业为主导、拉动其他产业集群化效应的产业网络系统,实现产业升级。
(三)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一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基本遵循“轻工业—重工业—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规律。我国重化工业已接近尾声,高加工工业则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体。应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实际,立足于精加工、深加工,一方面致力于推动石油、煤炭、森林资源的深加工,延伸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要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加工工业进行资源整合,例如,通过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合并低端产品开发企业等方式改变鸡西、鹤岗的石墨加工企业“小而散”、“多而乱”的现状,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的加工配套能力,提升加工产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弥补黑龙江省加工工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另一方面,在服务业发展上,要重点推进金融、保险、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用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去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市场需求,引导居民消费。
(四)将国企改革由数量控制向质量提升推进
国有资产应进行分类管理,这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一个前提。国有资产一方面应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另一方面也应在一些关键领域里提高控制力,如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当国有资产已经退无可退时,如何盘活现有国有资产的价值,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就是一个关键问题。其基本途径就是市场化、多元化,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公平竞争。例如,在铁路运输方面,将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铁路运输领域,则新进入的民营资本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此外,还需要配套以资本市场规则的改进和银行体系的市场化,以形成国企改革的外部压力,促进国企治理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金丽,等.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2] 李少林.资源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的变迁、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3] 唐文萍.低碳经济约束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4).
[4] 阎科文.东北三省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