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2015-04-02 03:04王翔君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分层

王翔君

摘 要:社会分层主要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不等。基于当今学者们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对社会分层的理论渊源和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从而对农民阶层的良性分化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分层;农村社会;农民阶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13-02

一、社会分层的理论渊源

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在于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变迁视为一种总体性的结构变迁过程,而这一变迁过程表现出的是社会的不同层化,被称之为分层。分层最初是个地质学的概念,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们借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差别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差别的存在,才意味着有高低和层次之分,因此只要有社会差别就会有社会分层。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马克思韦伯。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才是将人们分为不同层级的标准。首先,财富是经济标准。他认为,依据财产的差别就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其次,威望是社会标准。他认为,个人在所处环境中得到的声誉差别,可以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身份群体,从而来划分阶层。最后,权力是政治标准,权力地位取决于人们强行实行自己权力的可能性和程度,权力最关键的来源是科层制。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对社会学界影响很大,也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出现,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与马克思一元阶级分层理论相对应的多元分层理论。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认为,应该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进行分层。从西方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中抽取职业标准来研究我国农民的阶层分化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一种主流倾向。20 世纪90 年代初,农村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在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中国的农民实际上已经分化成若干利益不同、愿望不同的阶层,而且正在进一步分化之中,而划分这些阶层的标准应该是农民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由此,农村被划分为10个阶层,即农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智力型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农业劳动者、雇工、外聘工人、无职业者。

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状况概述

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不等。

当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主要是倾向于按照多元社会分层理论来架构其分层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在不断深入,而这种分化主要是以职业为基础。由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社会地位、权力大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以职业分层为标准的依据主要是来源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社会上由富至贫的分层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规定。

(一)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大规模职业分化的阶段,它是伴随着地域的迁移和身份的变更开始起步的,因而以职业划分作为农村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更为妥当。对于农村阶层来说,职业的差别也同样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差别,职业也成为维系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性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高速度的社会阶层的分化,农村社会的同质性逐渐减弱,异质性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主要有:(1)收入的分化。尽管农村的大多数居民收入在最近几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并不一样。收入的分化是导致农村出现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基础。(2)职业结构的分化。改革后农民的职业结构出现了多元化倾向。(3)权力结构的分化。农村经济改革导致了农村权力大一统结构的分割。以上分化,使传统的土地依附为特点的农民在新制度的利益空间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了群体的社会分层。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和发展。家庭经营体制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使农民家庭由原来的生产消费单位变为具有积累与再生产功能的经济实体,劳动组织方式也由集中变为分散,众多的劳动者成为相对自由的、可以离开土地的农业剩余劳动者。

第二,非农产业与城镇、市场的发展。它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职业载体与生存空间。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业使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奔波于城镇丛林地带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第三,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中国农民的分化提供了契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为农民进城提供了机遇;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也为民工潮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从现状上看,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主要形成了农民工人、农民个体工商者、农民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农民企业家、农村管理者等不同地位的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只占有70%左右。改革开放后,农民从原来静态的、固定的传统身份向流动的、多元的现代身份转化。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农民的内部分层和结构重组是农民向现代性过渡的最主要特征。

(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分层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民各阶层分化不够充分,一部分农民仍然没有真正脱离农村。许多农民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是他们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国家或企业的各种劳动待遇和社会保障。近两年来,进城务工经商人数逐渐增大,但是大城市对于外来人口限制颇多,广大“城市农民工”仍未真正融入城市,本质上仍是农村人。城市人对于外来民工也抱有偏见,未从心底里接纳承认他们是城市的市民。农民工对城市极度缺乏归宿感,相反,对养育他们的农村深有感情。

第二,农民各阶层分化的界线不够明确。农民社会流动性很大,不仅有地区之间的水平流动,也有职业上的垂直流动。农民的阶层身份时常出现多重性,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农民对于自己暂时所处的阶层没有太多的认同感,阶层意识也比较淡漠,这削弱了各阶层的凝聚力和社会团结。

第三,农民各阶层分化呈现不平衡性。农业劳动者阶层人数过多,知识型职业者阶层人数过少,管理层和私营企业主等阶层也人数不多,行业分化也是很不平衡的。农民分层多集中在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个体工商业等劳动密集型阶层,而企业家阶层、科技文化阶层、管理层等技术密集型阶层的比例偏低。这种分层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结构的功能需要,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第四,农民各阶层分化呈现两极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的收入差距过大,乡村企业管理者阶层和乡村社会管理者阶层总的来说在经济收入、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方面都过高,而农民劳动者阶层和农民工阶层则地位过低。这会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减弱,导致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和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使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受到影响,使基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农村的贫困人口,容易激化农村的社会矛盾。

(四)调整农村的社会分层,为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做贡献

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对下层农民的经济政策倾斜。只有下层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才能使有文化、高素质的农民人才向基础农业流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需要提升下层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提高广大基础农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再次,需要对农村教育给予政策倾斜,尽快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要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尽快改造,使农村分层合理化。

当前农民的社会流动一般呈三大基本流向: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落后与贫困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和富裕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不能真正实现转变,农民并不能真正融入社会上层,对社会的整合有一定阻碍;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也不敢向农村流动,因为一旦他们流入农村,就意味着他们被固定在农村,成为下层农民。

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切实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制度上讲,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制约,户籍身份制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尽管政府已经出台政策,取消户籍制,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农民工的城市化道路还是十分艰巨。只有解决二元壁垒,才能开阔农民的视野,有利于城乡经济的互动和交流,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结构调整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婷.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1,(9).

[2] 秦琴.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大学学报,2005,(7).

[3] 毛丹,任强.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3,(5).

[4]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5] 王甫勤.西方社会流动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8).

[责任编辑 李 可]

猜你喜欢
社会分层
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一个框架性理论重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大学生国耻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