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沃勒斯坦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比较

2015-04-02 03:00张静李晖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熊彼特资本主义马克思

张静 李晖

摘 要:熊彼特、沃勒斯坦和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建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三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对熊彼特和沃勒斯坦的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在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未来走向上三者之间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具体方法论上各不相同。

关键词:熊彼特;沃勒斯坦;马克思;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05-02

在论述资本主义的诸多社会经济学家中,有两位特别值得注意,他们是约瑟夫·熊彼特和沃勒斯坦。熊彼特曾经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有过密切的联系,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较深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看做是熊彼特经济思想的一个来源。而沃勒斯坦在西方学术界被称为“新左派”学者或者“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他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他以世界整体的发展变化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结为一体,从整体发展过程的角度审视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提出了著名的世界体系论。本文就三者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未来走向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论述和比较。

一、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

熊比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是并且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资本主义进程的基本推动力是创新,创新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改造着现存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消费物品的供给,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创新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毁灭了资本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基础,促使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从熊比特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资本主义”只不过是生产力变革或技术变革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他所谓的创新,也只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在熊比特的分析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看不到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实质也就被掩盖了。

沃勒斯坦把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世界性经济体系”来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这3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3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3种不同的经济角色,缺少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下去。沃勒斯坦还认为,这个体系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无休止的变动之中,它的边界范围由小到大。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分布也发生变化,有上迁性变化,即某些边缘区可能上升为半边缘区,某些半边缘区可能上升为中心区;也有下降性变化,即某些经济角色的地位可能下降;中心区也会扩大或转移。沃勒斯坦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始终充满压迫、剥削和不平等。这个体系还总是经历着由扩张引起的供过于求的“过剩”危机,出现一次次的周期性震荡。虽然这个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使它能度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巩固和发展,然而却始终无法消除它本身固有的不平等和由此引起的各种紧张关系,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所取代。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认为资本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制度,它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特征。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三者认识资本主义的角度是不同的。熊比特完全抛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看待资本主义的本质。而沃勒斯坦则着眼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来定义资本主义,从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变动来研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直至走向灭亡的过程。马克思则着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运用自己创立的创新理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他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看做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基本动力源便是创新活动。他认为,所谓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它包括下述5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某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发掘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5)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建立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熊彼特认为,承担创新职能的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家,他们具有创新思想、冒险精神、先见之明,能把新发明引入经济活动,这样企业家就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沃勒斯坦认为,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行的动力。他认为,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阶级之间,也存在于地区之间。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这种不平等交换是指中心国家利用高工资(低强度)、高利润、高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交换边缘地区低工资(高强度)、低利润、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以此占有剩余。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结构和格局使商品和服务的不平等交换成为可能,以致榨取自边缘地区的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被转移到中心地区。

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是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熊彼特从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面去寻找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强调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重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作用。但所谓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仅是指资本主义具体制度的变革,并不是要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沃勒斯坦强调资本积累和不平等交换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比较接近,但他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却没有看到存在于资本积累和不平等交换之下的制度方面的因素。沃勒斯坦认为,劳动分工是不同国家在世界经济体重所承担经济角色的因素,至于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是由诸如历史、自然、文化等多种因素随机决定的。马克思则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他认为,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当然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由它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它自身的内部结构及其内外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

三、关于资本主义的前途

尽管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永恒不变的,必将走向灭亡,但对灭亡原因的解释却并不相同。熊彼特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诸方面来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强调资本主义是由于它的成绩而非失败而走向崩溃。在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诸因素中,熊彼特认为首要的因素是企业家职能的丧失。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但随着资本主义的成功,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技术专家们的例行公事,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由于资本主义的成功而丧失了。熊彼特同时强调,资本主义不会在一个短时期内崩溃,它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出现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三个基本矛盾,即积累的困境、政治合法性的困境和地缘文化论的困境,它们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前景。这些矛盾形成和推动了“反体系运动”。反体系运动的主体有两类,一类是边缘地区的民族运动,另一类是核心区的社会运动。在他看来,始于六七十年代直至今天的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运动、发达国家的学生运动、民权运动、黑人运动构成了此起彼伏的反体系浪潮。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其难以解决的矛盾,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资本主义就必然走向灭亡,被资本主义替代。

故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不是由于它的经济失败,而是由于它的巨大成就破坏了维护它的社会制度,同时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至于他所谓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那不过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沃勒斯坦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于其自身的内部矛盾导致了经济上的失败。

四、方法论的比较

熊彼特采用的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均衡代替另一种均衡。熊彼特注重根据经济的内部因素来说明经济动态观念,为此他提出了创新理论。同时,熊彼特特别强调把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的研究经济问题。

沃勒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年鉴学派倡导的总体史学方法,提出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他反对过细的学科划分和各学科分割式的研究方法,倡导采用“一体化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不是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简单拼凑,而是将其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才能对整个世界体系的历史轨迹、发展脉络以及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做出清晰而宏观的揭示。

马克思主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局部调整,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骥,齐长安.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

[5] 舒建中.沃勒斯坦“中心—边缘”论述评[J].学术论坛,2002,(6).

[责任编辑 安 琪]

猜你喜欢
熊彼特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