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春
摘要:本文阐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分析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特有的休闲性特点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关键词:成都平原 农耕文化 现代农业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的农业文明更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泱泱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亦即是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较多,成都平原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亦有其悠久的历史及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1]。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将新农耕文化概括为“应时、取
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即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这也是目前大家所普遍认可的新农耕文化的内涵。张从军在《新农耕文化浅议》中提到“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2]。
2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自然、历史社会条件
成都平原,又称川西平原、盆西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3]。成都市因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冬季多雾,空气湿度较大。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时古蜀时期,后来秦并巴蜀后,在古蜀国治水基础上修建都江堰,才使成都平原成为不忧水旱的“天府之国”。这些自然条件和历史社会条件奠定了今天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基础。
3 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休闲性特点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除具有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4],产业多样性等特点外,还拥有其特有的休闲性特点——主体及农产业休闲性。它的主体休闲性是由它的历史社会原因所决定的。成都平原农耕初期,土肥地厚,物广人稀,阳光水分充足,人们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就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加之四川盆地周围环山很难与外界沟通的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儒家文化及中庸思想的影响,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导致成都平原的居民拥有一种物资上“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让成都平原的居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亦正是今日成都休闲之都产生的根本原因。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农产业休闲性决定了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休闲性特点对现在农业具有巨大的影响,二者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农家园林型农家乐。以成都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温江县万春镇等西部川西坝子农家乐旅游最具代表性。温江更是被誉为国际田园城市,观光农业发端于此。
3.2 以农家花果观赏为主的休闲农产业模式。以龙泉驿的书房村、工农村、桃花沟、苹果村等东郊浅丘的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主要有龙泉的“桃花节”,新津的“梨花节”、“河鲜”美食节等。近年来兴起的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休闲观光旅游,使其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
3.3 以花园客栈及景区旅舍为主的休闲观光产业模式。景区旅社的休闲观光产业模式以邛崃市前进农场改建的东岳渔庄、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花园客栈的休闲观光产业模式以彭州市的银厂沟、都江堰的青城后山、大邑县的西岭雪山、蒲江县朝阳湖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
3.4 以休闲娱乐为主体的各式茶楼产业模式。来到成都平原的人,若没进过茶楼,那几乎可以说是没来过。大街小巷,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的茶楼,从2元到几百元上千元不等的一杯茶,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气晴好的日子,随处可见一杯清茶即可消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成都平原人,或聊天,或围成一桌打麻将、棋牌……
3.5 以休闲体验式娱乐为主的农产品创新模式——“开心农场”。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偷菜”游戏的盛行,使人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2010年3月28日,成都温江首个现实版“开心农场”富农蔬菜合作社正式运营推出[5]。
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休闲性特点无一不在影响着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亦充分体现了农耕文化休闲性的特点。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研究农耕文化的特点对现代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农耕文化特点,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690117.htm[OL].百度百科,2013
年10月.
[2]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A].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C].甘肃:甘肃省农牧厅,2009年.
[3]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97.htm[OL].百度百科,2013
年10月.
[4]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
[5]http://cjb.newssc.org/html/2010-04/13/content_898209.htm
[OL].经理日报,2013年10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