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淼+刘佳+王凌霄+路歌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当今社会,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很模糊,真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早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传统之上的智力精神成果,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经历一段曲折漫长的历史,汲取以及借鉴了姊妹艺术营养,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经验精神,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是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
2 大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符合当代高校培养优质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大学校园人力资源丰富,涉及学科多种多样为社会贡献了许多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正值青春对生活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设想,具备为高尚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学生没有工作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是大学生对濒危遗产进行传承的必经之路,可以在不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对其增加新的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形成创新式积累。
3 大学生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一般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搜集工作。还可以结成实践分队,对个别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考察。还可以本着就近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向附近民众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这样方便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减少研究过程中的经费开支。只有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才能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生命力。
3.1 创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大学社团是学生融入某种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利用社团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鼓励各个高校成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团,可以对当地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和保护。
3.2 在校园内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甚了解,个别同学甚至没有听过这一概念,更提不上保护了。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西方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西方的节日、歌曲、电影等。想要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就要加强在校园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的力度,通过在校园报刊上刊登文章、制作海报、网络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这样的活动对学生们提升文化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3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便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调查。大学生可以组建专门的社会实践分队,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从而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保护遗产的目的。同时学生所撰写的社会实践论文,也是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料。
3.4 建立学生论坛,互相交流研究调查结果 全国各高校都应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民族文化整合,与当地文化保护部门连接起交流的桥梁。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组织,定期举办高校内学生论坛及研讨会,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交流,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及时探讨。高校间也可以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劳作,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效率。这种方式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标志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大学教育整合的真正起步。
3.5 增强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保护组织的联系 组织一些学生长期定期到遗产所在地进行跟踪调查,时刻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发展现状,与遗产继承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身体情况,保持与当地保护组织的沟通,协助其完成国家的遗产保护政策。
3.6 设立专门学科进行研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同时,学术研究方面也必须迎头而上,以实地调查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形式,调集各院系专业的相关人才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多学科参与,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题小组,让一部分硕士甚至博士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
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大学生更应积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校传承的实践探索——以苏扇为例[J].科技视界,2015(02).
[2]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3]高月娟,李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利用研究[J].河北企业,2014(12).
基金项目:
此文系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