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文本表征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2015-04-01 22:48张晔,沈宏,刘娈
关键词:影响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文本表征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张晔,沈宏,刘娈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是通过美国后现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得以实现的。这些作品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在寻求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同时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在弘扬生命意义的同时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文学作品中彰显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引起中国学者广泛的关注,并通过接受其文学特征的影响,展开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这对当代中国学界主流话语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 文本表征; 影响

收稿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1B045);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22094)

作者简介:张晔(1955-),女,教授。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E-mail:fanyizhuanyong2012@163.com

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5.01.010

Influence of Black Feminism Characterized by Literary Textual Features in ChinaZhang Ye,Shen Hong,Liu L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cross-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black feminism in China is realized by its influence of American postmodern black feminist literature that embodies the ideas of exposing discrimination on both racial and gender issues,that seeks for the heritage of black culture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us of black women,and that exposes the impact of compulsive white culture along with their aesthetic evaluation on the soul of black people.The Chinese scholars are extensively appealed to black feminism in literary works and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tyles and major topics in the literary works,which is cru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criticism about black feminism in China.

Keywords:black feminist; features of the text; influence

一、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纵观二百多年来的美国历史,我们感到黑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步履是如此沉重,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直是与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独立、自由平等的斗争紧密相连的。

黑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都能从屈辱的历史中找到源头。黑人是作为奴隶被白人殖民者从非洲贩卖到北美洲,与白人殖民统治者共同创造了“新大陆”。这片大陆创立了《人权法案》、《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体现了著名的人权思想,令来到这片“自由乐土”的白人殖民统治者享有了充分的自由和人格尊严,可是被贩卖到这里的黑人却成了低人一等的奴隶,沦为有史以来被第一次称为“黑鬼”的近代美国黑人。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南方蓄奴制被废除,黑人获得解放,但他们的生存境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种族压迫和歧视仍旧盛行。到了19世纪末,南方种族关系日趋恶化,促使大批黑人从南方种植园走出,向北方城市迁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南方的黑人纷纷迁居到种族歧视较轻的北方城市,纽约的哈莱姆区逐渐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黑人聚集地,美国黑人的“首都”。黑人的迁徙,伴随着外部生存环境的改变,使他们内心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种新的精神在黑人群众中觉醒,这就是黑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

大迁徙促成了黑人文化的传播,以哈莱姆为中心,黑人艺术家和文学家们展开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哈莱姆运动不仅大大地繁荣发展了美国黑人文学,而且造就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1901—1960)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她的长篇小说《她们的眼睛望着上帝》通过珍妮这个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女性形象,讴歌了黑人妇女对双重桎梏的不妥协的斗争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追求,成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以后迎来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文学的接力棒传到女作家手中。黑人公民权运动使平等的观念深人人心,妇女在对黑人地位、思想认同和对实际生活受压抑现状的体悟中,认识到妇女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现存的父权制文化产生不满和质疑,女权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马歇尔、邦巴拉、安吉罗、乔瓦尼、沃克、莫里森等女权运动积极分子与女作家和妇女团体一起带动、促进了妇女文学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进入70年代后,美国黑人女作家群体迅速崛起,在小说创作方面群星璀璨,佳作迭出,成绩斐然,在理论发展方面形成一股独立强大的学术力量。不论是美国东部的老牌高等学府如耶鲁、哈佛、普林斯顿,还是新兴的西海岸名校如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都涌现出一批当今顶尖级的黑人女学者,她们喷薄奔涌的创造力在美国文坛掀起第三次黑色浪潮,震撼着世界文学界。这次黑色文学浪潮的明显特征是由黑人女性作家领导潮流,爱丽斯·沃克、托妮·莫里森都是这次黑色浪潮中的弄潮儿。爱丽斯·沃克以她鲜明的妇女主义思想成为其中一位颇有影响、极为引人瞩目的新一代黑人女作家。1993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她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照耀着美国文坛。在当时,一些评论家还在为妇女文学是否存在而持怀疑态度时,一个新的文学种类——黑人妇女文学作为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碰撞下的产物诞生了。

这批黑人女作家依托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锐利的笔锋着重描写了黑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处境和她们的精神追求,反省黑人女性的特征与成长过程,探讨黑人女性与男性、儿女、社会和历史等等的关系,把黑人女性那些紧张、复杂、多样化的体验与经历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们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批黑人女作家凭借她们特有的文学感悟构筑起自己的文本语言应用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体系,拓宽了文本原有的阅读空间,挖掘了文本意义的深层内涵。

二、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文本特征

以爱丽斯·沃克和托妮·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颠覆了传统的创作形式。在艺术形式上她们运用多维度的叙事视角,民间传说及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以象征主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手法形成独特的文体形式和书写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她们以锐利的笔锋着重描写黑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抨击种族歧视,揭露性别歧视;以对黑人文化及黑人女性传统的不懈追求,寻找黑人女性的身份和地位,塑造完整的黑人女性自我;以对生命意义的弘扬,批判白人强势文化及审美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撞击和浸染。这些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特有的文本特征形成并彰显了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体系。

(一) 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

由于黑人女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黑人女作家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文学评论家对黑人作品的研究只限于黑人文学范围内,忽略了其中的性别政治因素,于是黑人女作家向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所包含的局限性提出了挑战。爱丽斯·沃克打出妇女主义的旗帜,将性别政治同种族斗争及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表明了一个异于白人女权主义者的黑人女权主义立场。

就小说创作而言,当代黑人女性作家与传统男性作家不同,她们不单纯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而是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写女性经验,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凸现了性、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对黑人妇女生活的深刻影响,精炼地把白人种族歧视和黑人性别歧视联系起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黑人妇女所遭受的身为有色人种和女性两重桎梏的压力,理解与支持黑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抗争。

黑人妇女受男性压迫,同时作为黑人她们还同她们的种族一起受着白人的压迫。黑人妇女既是白人的奴隶,又是男人的奴隶,这种双重压迫使她们沦为奴隶的奴隶。这样一个事实,就成为女作家们创作的一个鲜明主题。男性黑人文学理论家斯蒂芬·汉德森说:“当黑人妇女发现了涉及种族和性别两个方面的政治的内容后,美国黑人的历史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转折点。黑人文学在走向成熟和公正方面才有了一个显著的跨越。”[1]

(二) 对黑人文化及女性传统的寻求

寻找女性文化传统是女权主义者用来抗击文化上的性别歧视的重要出发点,以沃克为代表的黑人女作家认为寻找黑人妇女的文化传统首先应从寻找黑人的文化传统开始。

黑人妇女文化从大的方面讲应属于黑人文化,但作为妇女她们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沃克在《紫色》中提到黑人妇女的三种有特色的活动——缝被子、做衬裤和唱歌。缝被子是美国黑人妇女一个鲜明突出的民间风俗,拼凑和缝纫被子这一系列化零为整的创作过程暗示:黑人妇女总能在她们被打乱的不和谐的生活中创造出和谐与美,使黑人妇女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尽情的发挥。在这样的创造活动中,黑人妇女能够团结一致和认识自我。

唱歌也是黑人妇女的文化传统,如唱布鲁斯歌曲,这是一种源自非洲,由美国南方黑奴发展起来的民间歌曲,深受黑人喜爱。通过唱歌,历尽苦难的黑奴们抒发心中的苦闷,表达她们对生活的感受。

做衬裤是黑人妇女的又一民间传统,它不单单是一种劳动,更是黑人妇女的创造活动,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黑人文化中,男人和女人不可以穿同样的衣服,裤子是男人穿的,只有男人才有穿裤子的特权,妇女只能穿裙子。在沃克的小说《紫色》中,女主人公开办了做裤子的服装加工厂,并声称她所做裤子的最大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穿”。《紫色》中妇女穿裤子是男女平等的一种表现,而女主人公做裤子实际上是在为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而工作。做裤子也是一种体现完美的艺术活动,通过这种创造达到与别人的沟通,得到他人的承认,赢得他人的尊敬。厄丽恩·斯台特森编选的诗集《黑人姊妹:美国黑人妇女写的诗,1746—1980》以大量的资料证明存在一种美国黑人妇女文学传统。斯台特森指出,美国黑人妇女诗歌有一种连续的传统,它们在题材、风格、意象和结构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里面有反复出现的形象,如花、面具和房子。有传统的题材,房子就有一种传统的意义,她说:“在黑人妇女的诗里,‘房子’代表黑人妇女对自己的家的历史性渴求——不是奴隶之家,不是普通的束缚她们的房子,也不是男权制的房子,这房子体现妇女对地位和归属的追求,对完整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它也代表极难得到的历史上的房子。”[2]

(三) 对黑人女性身份的确定和对自我的寻求

黑人女性文学作品探索了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与压制中所遭受的人格的践踏、心灵的戕害,从而造成黑人的传统价值观念的解体,黑人自身价值的失落。因为“丧失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是黑人女性成长与发展的心理轨迹,所以也就成为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爱丽斯·沃克在她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Dee这样一个浅肤色的黑人女性,她视自身的浅肤色和效仿白人的文化价值观为通向种族平等的基本手段,着力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举止言谈,极力摈弃自己的黑人特性。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塑造了一个受白人文化浸染的黑人小姑娘Pecola。她接受白人文化意识,要用白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白人强势文化表现出来的种族主义色彩,扭曲了Pecola幼小纯真的心灵,导致她产生出一种对自己的鄙视和厌恶。

现代思想家法农在他的重要著作《黑皮肤,白面具》中指出:殖民主义无疑助长了种族歧视,“使黑人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自卑情结和劣等民族的痛苦,从而使得被扭曲的黑人心灵再叠加上更大的灾难。在这种殖民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侵略的方式下,黑人无疑变成了劣等民族,变成了自我羞辱和灵魂痛苦挣扎的一群,他们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在无意中对自己的肤色面貌产生憎恨,从而在灵与肉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可悲处境”[3]。

黑色浪潮中的女作家们独具慧眼,发现和再现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浸染的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让读者聆听到黑人女性发出的幽幽而率真的原始心声。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的外向性冲击力体现在让读者深刻理解和领悟了黑人女性内向性的心理积淀的宣泄,这使她们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人,也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

三、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

20世纪70年代后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以独立的姿态开始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中崛起,80年代涌现了大批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和作家,对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带动了国内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

中国学界对黑人女性主义的接受和研究是通过对黑人女性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来的。爱丽斯·沃克、托妮·莫里森、玛亚·安琪萝的部分代表性著作在国内相继被翻译出版,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完整女性自我的塑造、对黑人女性传统的追寻、对白人审美价值的解构、对黑人传统文化信仰的发掘,一个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带动了国内学界对整个黑人女性创作群体及其创作思想的关注。王守仁、吴新云合著了《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4]。书中将芭芭拉·史密斯1977发表《迈向黑人女性主义的批评》一文中所突出强调的黑人女性经验,种族概念结合黑人女性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阐述,同时论述了作为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基础的性别、种族、文化之间的连锁关系。书中不仅使中国读者了解了黑人女性被主流话语、白人女性话语、黑人男性话语排斥在外的边缘状况,也还了解了种族、性别、阶级这一女性主义批评概念。翁德修和都岚岚的《美国黑人妇女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在针对20世纪有骄人业绩的黑人女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与研究中,阐述了黑人女性主义思想[5]。程锡麟的《赫斯顿研究》虽是一本有关赫斯顿的中文传记研究,在介绍作品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位黑人女作家的黑人女性主义创作思想[6]。

中国学界还接受和研究以黑人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鲍晓兰主编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7],李银河所著的《女性权力的崛起》[8]都在书中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进行了概述,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黑人女性思想的定义、核心议题及认识论。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9]一书中有关“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场域”一章,详细介绍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时将20世纪80年代以后涌现的大批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和作家的思想引入书中。内容涵盖了巴巴拉·克里斯蒂娃、贝尔·胡克斯等有关黑人女性写作的特点,黑人女性文学的主题风格、文化渊源及小说艺术等各个方面。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10]在对黑人女权主义文论进行主题研究中,将爱丽斯·沃克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妇女主义”这一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展开评述,研究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论,明确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基础植根于黑人文学与黑人文化,成为全面阐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思想的著作。

总而言之,中国学界对黑人女性主义研究注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黑人问题研究中加入了性属的成分: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加人了种族成分;在主流学术话语中,则是以种族、阶级、性属的多重话语改变了既有的学术话语。中国学界对黑人女性主义研究著作所呈现的研究范式是以黑人女性主义的研究为出发点,辅之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采用影响研究、接受研究、跨文化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黑人女性主义在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进而使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声音得以彰显。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学界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推动、延展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和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将会使对边缘地带的黑人女性问题的关注与关怀通过跨文化的研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扩展。

参考文献:

[1]约霍尔.女性主义[M].纽约:拉杰斯大学出版社,1991.

[2]斯台特森.黑人姊妹:美国黑人妇女写的诗,1749—1980[M].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1.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6.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翁德修,都岚岚.美国黑人妇女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6]程锡麟.赫斯顿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8]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9]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 朱渭波)

猜你喜欢
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影响大师
I Have the Right to Be a Child
Say 'No'Because It's Your Life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