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条件与路径①

2015-04-01 08:58:40刘应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关键词:培育民族精神

刘应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410004)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严峻,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凸显。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它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1]。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关系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大学生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实质,主动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带动和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奋斗,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同时,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能增强民族聚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108。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没有精神支柱的国家,就没有灵魂,也就没有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

1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活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成果。西方各种思潮变本加厉无孔不入的渗透,更加彰显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559党中央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其深刻寓意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青年自身成长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作用。

1.1 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由经济全球化主导的全球化浪潮正在不可逆转的席卷整个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客观上造成人员和信息的内源性流动。一方面,加速了各种民族地域性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促进了整个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发展中的国家与民族而言,日益面临着“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的压力,甚至有可能走向消亡的境地。在高校,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盲目追求感官享受,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习惯于从家庭、团队、社会与国家中攫取和获取,不考虑付出和换位思考,过分追求时尚、过多享受生活,勤俭节约对他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损,民族自强力下降,民族精神衰退,进而影响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构建起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

1.2 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3高校不但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而且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使命也决定了要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切实担负起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解决好部分高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和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双重偏差。高校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3 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旨归

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看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要为民族国家的行政和经济利益服务,而且要成为发展民族身份的重要方面;不仅要成为国家的一个工具,而且要成为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6]10可见,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青年学生只有将民族精神真正植入心中,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把自身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也只有用民族精神武装自己,青年学生才能养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坚韧品质,才能获取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2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社会条件

全球化虽然给民族精神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并没有摧毁其根基,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依然有着其发展的坚实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进步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创造了社会条件。

2.1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起反作用;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起反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的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无论是生产关系还是精神要素,都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主观构建生产关系和提出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失败[7]239。因此,提高先进生产力的水平,壮大经济实力,不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综合国力,为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夯实物质基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

2.2 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提供支撑

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浸润,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保障和支持民族精神的发展,为民族精神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为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性、开放性的文化支撑体系。

2.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搭建平台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全民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高等教育大众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8]。但无论高等教育朝着何种方向改革,其宗旨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青年学生而言,民族精神的培育可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主线,结合时代特征,发掘青年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和责任,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自觉自愿地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完成强国富国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9]。

3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过程。对于高校而言,应将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贯穿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

3.1 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健全教学体系,使民族精神培育能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并贯穿于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与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意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民族精神的培育还应渗透到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的其它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学习中。培育民族精神不单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事情,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民族精神的教化。各专业任课教师与各课程任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专业学习充分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元素,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德。

3.2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拓宽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覆盖面

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要覆盖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高校应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纳入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计划当中,首先,要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协同创新。其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即使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专业课对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其三,建立素质教育平台,坚持以文养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其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抢占网络制高点,开辟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渠道

互联网的问世,强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应认真研究和分析信息社会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的思维,开辟培育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创新、开拓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局面。首先,要以校园网为重点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着力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和模式进行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交互方式。其次,要依托校园网建立民族精神教育专题网站。最后,要重视加强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陈奎元.精神道德是稳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N].人民日报,2008-10-31(15).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 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6]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8]付宏渊.大众化高等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J].求索,2004(6):182-184.

[9]赵小群.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5-28.

猜你喜欢
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