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
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带着课本走向教师,并千方百计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考。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诱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这一切,又必须引导学生从“质疑”开始。好奇、遇事刨根问底是中学生的共性,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好学深思、不懂就问、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成目标。
一、引导学生“生疑”,铺垫教学目标
许多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开小差,学习只会死记硬背,却不去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法脱离了学生的学法,教师周密的教学设计、备课笔记并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一个教师只有在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并通过各种形式向老师提出预习中的疑问,然后才能根据学生的提问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宽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勤于动脑、大胆发言,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并及时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调控教学目标,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做准备。应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体现,也是实现学生由感知到内化进而走向创造的心理基础。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生疑”、课内“质疑”,并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敢于把问题提出来,以便确立与学生实际要求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为达到对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动态监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待学生“疑问”,确立教学目标
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问,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搞形式主义。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修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语言不规范或不完整,要及时引导学生加以纠正,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修正,也可以让别的同学去补充。②筛选。由于学生受到认知差异的影响,每个人发现问题的深度、广度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学生在提问前,对于那些如果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要让他们提出来,一些学生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可以例外;对于“跑课”的问题,可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尽管如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仍然多而杂。为此,教师要在坚持维护学生积极性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筛选,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目的是使问题变得少而精,并有针对性地调控学生质疑的方向。③定标。在上述筛选疑问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且这些目标的达成还要与那些筛选出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的疑问的解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由于生生相互碰撞激起的思想火花,或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产生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并引导学生解决,必要时补充调整既定的教学目标,哪怕是局部的也好。
例如,笔者在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开始准备照搬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后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立即对教学目标做了调整。在上课中讨论曹操性格特征时,又感觉到许多同学对曹操这个人认识不清,偏见太大,为了让学生对曹操这个人有更多的了解,我及时补充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介绍了历史上有关曹操的一些情况,还向学生背诵了他的一首诗《龟虽寿》,并讲了他在用人方面“惟才是举”的做法,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的水平,从而达到了更高的教学目标,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学生“答疑”,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下来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对待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答“记者”问。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相信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探讨研究,最终能解决这些疑问。作为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好学生提问的多向传递,加强学生疑问的多元化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①利用小黑板、幻灯片等呈现教学目标,展示整理过的学生疑问,再请学生精读课文,自行解决一些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②没有解决的疑问,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疑问,可以请已掌握的学生来解决,或者请前后座的四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解决,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中组织讨论,加以解决。对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拨。点,就是指点,即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示或使答案初显端倪,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深藏的内容,还得靠学生自身去挖掘;拨,就是富于启发的诱导,在学生迷惑不解时,拨开云雾,让他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个同学对课文内容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在鲁迅笔下,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别有一番情趣。教师:方正、质朴、渊博,严而不厉,怒而可亲;学习环境:典雅,幽静;课余生活:还可以到后面的园子去抓蝉蜕,真可谓有张有弛。因此,如果说作者对三味书屋有什么不满的话,可能就是对教师陈旧的教学内容感到厌恶。你能说这位同学分析没有几分道理吗?
总之,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质疑,这是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当然,这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机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愿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质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