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曄娟
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的經營方式,早在歐美、內地、台灣及香港地區廣泛流行及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在地經濟增長。在全球電商驚人增長的形勢下,本澳的電子商務卻並未形成氣候。今次,本刊記者邀請到了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的副會長顧梓楊、理事長湯家旭以及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的方正天教授,共同探討電子商務在本澳發展條件、制約因素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相關問題,冀能為本澳的電子商務發展建言納策。
三大條件成熟
移動商務成新趨勢
何為電子商務?它是一種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是傳統商業環境的電子化、網絡化趨勢。這種方式的出現,讓消費者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隨時隨地的網上交易,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商品的挑選與購買。至今澳門沒有一個成熟的網購平臺,但並不代表澳門人不進行網購,越來越多的澳門人從大陸網站購買商品,物美價廉、方便快捷。 那麼,現今的澳門是否有條件發展電子商務經濟呢?長期從事電子商務技術研究的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方正天教授在採訪伊始,為記者展示了一系列的數據,通過數據來分析澳門當下電子商務環境的三大特點。
方教授向記者分析:第一是居民購買能力強,統計局公佈的系列數據可以得知,在過去三年裡,澳門本地居民人均總收入近乎每年增長10%以上,居民收入的成倍增長證明澳門人擁有強力的購買能力;第二是居民消費需求多,近年本澳的銷售額成倍增長,雖並未排除旅客來澳的消費,但是理論上依舊可以推斷,本澳居民的消費水平同樣呈現增長的狀態,有更多的人願意去消費;第三則是澳門製造產品有市場,在2014年11月統計局公佈的對外商品貿易調查中,主要的出口貨物為機械設備與零件、鐘錶,有關數據就證明澳門製造和澳門的產品是有市場的。
方教授認為,消費能力、消費需求和產品,這三者構成了電子商務發展的必備條件,也為電子商務帶來廣闊的市場潛力。“澳門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可依靠中國龐大的市場,在過去幾年,大陸的電子商務經濟發展迅猛,澳門完全可以依靠現有的條件,發展具備澳門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
談到本澳日漸成熟的電子商務三大發展條件,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的顧梓楊副會長亦向記者分享,如今的市場,更需要以手機為載體的移動商務。他將五年前的環境與當下的市場做了比較。早前澳門地方小,走到街上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對於消費者而言,網購並不方便。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提升了電子商務的消費能力,這是整個大環境改變的誘因。“電子商務應該更確切的定義為移動電子商務。消費者會抓住零碎的時間用手機完成一個購物的流程,方便快捷。當下只要是針對生活化和服務性的電子商務平臺,在澳門都將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如是說。
政府資助企業網站 冀擴大範圍
正如方教授和顧會長所言,似乎澳門的電子商務市場前景無限,那為何如今並沒有形成良好的發展勢頭,制約本澳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不少人士斷言,市場狹小是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主因,澳門本地的市場容量小,而建立網上服務需要高額投資和龐大的客戶量為基礎,因此如果只著眼於以中小客戶為主的本地市場,則大大限制了電子商務的發展。方正天教授認為這是上一代的傳統想法。在他看來,現代的人生活理念發生了轉變,“澳門街如今到處都是遊客,交通也不方便,出去購物可能不是特別愜意。再加上年輕人大部分時間都在網絡,通過網絡集市購物,商品更多,效率更高。”
關於如何經營電子商務,營業者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呢?顧梓楊簡單地解釋分析到,在充足的發展空間和條件下,營業者才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主導者,例如對於電子商務產品的選擇把控,商品如何吸引消費者願意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等。
記者也請三位受訪者對想要進入電子商務市場的中小企業給出建議。方正天教授提出三個注意點:一是市場調查,瞭解現下市場需求;二是擁有抗風險的能力,遇到市場重大變化,能及時調整;三是要有前瞻性,能預測風險、趨勢變化,最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創意去適應市場的變化。顧梓楊副會長和湯家旭理事長則一致告誡中小企業不要將電子商務想得過於複雜,其實以多種方式即可,畢竟,商務才是主要目的,電子資訊技術只是營商的手段而已。
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資訊科技的發展也成為地區發達水平的衡量因素之一。特區政府和商界人士已經意識到本澳推行電子商務的步伐較鄰埠地區緩慢。因此,2014年中,政府為加強澳門中小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推出了《中小企業網站資助計劃》,向中小企業提供資助,鼓勵構建、優化及維護用於其業務用途的企業網站。此計劃期望扶助中小企業以現代化及低成本的方式尋找各地客戶、開拓海內外市場,從而推動本澳電子商貿的發展。
“但是,該計劃僅局限於網站的資助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一個構想,連最熱門的移動程式(APP)都不支持,顯然是過於落後。如今早已不是門戶網站時代,有關部門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味地推行網站建設,這樣的資助只是浪費公帑。”湯家旭理事長如是說。在他看來,政府並沒有考慮到,中小企業構建網站之後會收穫何種成效?與其將資助的範疇局限於網站,倒不如定位成資助應用資訊科技,只有擴大資助範圍,才能鼓勵中小企業在電子商務的領域有多方式、多渠道的發展和創新。顧梓楊和湯家旭作為業界人士,其實一開始是很歡迎政府的這個計劃,畢竟是一個良好的動機去推動業界的發展。現今大家都轉向手機、社交平臺的商務應用,他們迫切地希望未來資助的範圍可以擴大,覆蓋到手機程式的應用上面。
開放電子支付 電商社區化有望
電子支付是實現電子商務交易的重要工具,電子商務迅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支付平臺。澳門當下的電子支付方式除了傳統的網上銀行、商家自己的會員卡和"澳門通"智能卡以外,再無其他的方式。
本澳電子支付系統的發展受限,這源於政府欠缺對網上交易管理的思維認知。顧梓楊向記者告知,澳門未開放電子支付的第三方金融牌照。國內早就開放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監管下,國內電子支付健康茁壯地發展。他頗為遺憾地說:“早些年電信局曾經發過互聯網牌照,其中有個環節就是電子支付系統,整個解釋是非常清晰的。但是金管局認為,涉及資金就需要金融牌照,歸金管局管理,無牌照就涉及違法。”他認為,正是由於電子支付定位模糊、權責不清,才導致如今進退兩難的現狀而被擱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沒有開放電子支付牌照的情況下,方正天教授很看好“澳門通”未來的發展。他建議成立一個部門來推動本澳大部分商家加入“澳門通”系統,那麼,一張卡走遍澳門的想法就可以實現。他說:“電子支付不僅僅是網絡交易,無現金支付也是其中的一個定義。希望政府可以把所有商家、支付方式整合在一起發展,以學術觀點來講,這就是關於電子商務市場的整合,非常有利於促進澳門電子商務經濟發展。”
在這一場電子商務市場的整合中,政府應該佔有主導地位。其實,特區政府早在很多年前曾經試圖推廣過企業黃頁項目,將所有商業資訊結合在一個網站上,該項目投資頗多卻未成功。方正天教授認為,當時企業黃頁失敗的原因就是缺乏推廣,沒人去接觸網頁,這也與當時電子商務環境不成熟有關,時機和市場都不適宜。而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成熟,政府可以再接再厲。
對於澳門未來電子商務生活的構想,顧梓楊和湯家旭提出社區化的電子商務模型的概念。澳門地方小、人群集中,更像一個小區,因此,未來的發展空間是智能化社區或者是智能化城市。
在社區化的電子商務模型裡,居住的人可以通過電子商務,輕鬆地處理日常生活,例如處理水、電、煤、預訂餐食、商品購買等,這就需要政府搭建一個較為集中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中,集合澳門的綜合資源,實現一個平臺通曉澳門大小事務。
顧梓楊還建議在這個平臺中設立“Made in Macua”板塊,將澳門原創的產品信息集合,這樣的話,無論境內外的顧客,都可以直接購買,方便、快捷。而方正天教授則提出,可以在平臺中搭建“旅遊一條龍”服務,遊客既可以在平臺中瞭解澳門所有的旅遊信息,又可以預訂商品、規劃路線,這樣當遊客來到澳門,直接前往指定取貨地點,就無需花很多時間購物,而且平臺中同時設立生活社區,支持本澳各種繳費系統,足不出戶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何方便生活才是今後社區化的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方向。
當下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電子社區的構想初現端倪,本澳的電子商務急需緊跟步伐。雖起步晚,卻可以在發展潮流中順勢而行,又可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減少發展過程中的彎路和阻礙,在摸索中不斷前進,讓電商社區化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