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循环经济和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绿色食品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绿色食品在中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其年均总产量逐年上升,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产业优势等理论,选取供给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产业要素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并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中国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23-04
[作者简介]李一唯(1989-),女,辽宁开原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中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球绿色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在此趋势下中国绿色食品市场也在逐步发展壮大。据统计,2013年底,中国绿色食品总产量811503万吨,认证面积256427万亩。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及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提高,2013年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36252亿元,但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5%。此外,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为2603亿美元,仅占国际绿色市场份额的1%,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但是中国的绿色稻米、杂粮、蔬菜、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按照“引导、规范、培育、监督”的职责定位,依托自然禀赋,抢抓机遇,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大力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力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使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了保证指标评价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因素的选择主要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同时,考虑到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将供给要素、需求要素、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和相关支持产业要素构成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动态地分析评定各个指标的影响力度,并根据最终各指标的竞争力指数,找出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以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1定量指标的数据来源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依据被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集,运用各个因素的权重及其隶属度向量,计算得出模糊评判矩阵,最后把因素的权重向量与其相对应的模糊评判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1指标测评方法
3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通过C层各指标评价B层分类因素指标。对影响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逐个进行量化,通过单因素来确定被评对象的等级模糊子集隶属度,其中ri为单因素评价矩阵,是因素集和评价集之间的一种“合理关系”;rij(i=1,2,…m,j=1,2,…n) 表示某个被评价对象从因素角度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模糊向量ri(ri1,ri2,…,rim)刻画了一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个因素方面的表现,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i。设主准则层B=(B1,B2,B3,B4)对目标层A的权重集为B=(B1,B2,B3,B4)。分准则层C中各指标对其对应的主准则层B的权重集C1=(c11,c12,c13,c14),C2=(c21,c22,c23,c24),C3=(c31,c32,c33,c34),C4=(c41,c42,c43,c44)(见表2)。最终由Fi=Ci×Ri得到主准则层各指标的模糊综合评判集合Fi=(fi1,fi2,fi3)。
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首先根据各主准则层因素的权重集B={B1,B2…Bn},并满足∑Bi=1,合成得:=B×F=(α1,α2,α3),其中al=∨41i=1(Bi∧41i=1ail),最终归一化后,就能够确定对象的评判等级。
′=[0055 0928 0013]
根据所得出的模糊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趋于一般水平,被评价为“一般”的比率达到928%,并不属于“好”这一评价等级,说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从整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其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评价结果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为7808,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其国际竞争优势一般,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
(1)供给要素的权重较高(36%),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供给的总体评价分数达到7817,说明其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发挥起到了支撑作用。其中自然禀赋条件竞争力分值为90,具有较强竞争力。中国土地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元化,使不同的绿色食品分布在不同省份,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黑龙江、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2013年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达256427万亩,比上年增长了14%,但中国绿色蔬菜和水果种植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以绿色农户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济成本高,产量有限,不利于提高流通效率和形成支撑网络。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已超过19076个,绿色食品总产量为8115万吨,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需求要素的权重最高(36%),成为影响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外对中国绿色食品的需求不足以支撑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总体评价分数仅为7836。其中食品安全和认知程度的评价分数均为80,说明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绿色食品。目前,绿色蔬菜和水果的消费占总消费的4914%,绿色大米、绿色杂粮等占2069%,绿色茶叶和绿色零食的消费均占13%~15%。随着人们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愿意支付高出普通食品2~3倍甚至5~6倍的价格获取绿色食品,以便达到健康饮食和高品质生活的目的。虽然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总体需求不高,但其竞争力指数达2821,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市场需求的扩大将会有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绿色产品品牌形象继续大幅提升,进一步扩大了绿色产品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endprint
(3)企业运营与同业竞争要素的权重较低(14%),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3年已达到7696家,但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够真正形成行业的竞争优势,而要更加注重企业的发展规模。目前,绿色食品企业人才和资金短缺,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传播和推广困难,难以形成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等因素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国内多数绿色食品企业采取订单式出口销售,因此国内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占有率仅为5%,与国外水平差距很大。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仅占国际绿色市场份额的01%。
(4)相关支持产业要素的权重最低(10%),说明其对中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2013年绿色生产资料品种达224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数量达511个,发展规模较好。产业环境和流通效率的评价分值为80,发展程度一般,绿色食品上游企业一般仅能提供绿色肥料、绿色饲料、绿色农药、绿色包装材料和绿色食品添加剂等少数产品,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很多都只能自产自销。中国绿色深加工食品的产值几乎占世界总产值的001%,很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很难达到国外认证要求,出口较难。中国的绿色食品销售形式相对单一,多集中在厂家直设的专卖店和绿色食品零售商或在商业区的大型超市中实行少量配送,没有建立正常的营销关系,市场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政府对一个产业的政策安排往往能够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引导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重组、兼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集中度,将全国龙头企业的发展及绿色食品产业的整合纳入到全球绿色食品产业链中。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规范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严格制定认证程序,使企业能够顺利进军绿色食品行业;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从而降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污染治理及环境监测水平,保证绿色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生产;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科技研发,人员培训,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此外,政府还要鼓励媒体介入,大力宣传绿色食品,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和市场需求。
(二)企业层面
企业应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对分散的农户及耕地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农村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及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和劳动力等环节的成本。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聘请相关高校和农业研究部门的专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通过定期深入到生产基地考察,解决技术问题。企业应引进新生产技术、研发新设备、新品种,并推广到生产基地,加快投入产出效率。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资料供给、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品运输与仓储保鲜一体化的配套设施建设体系。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应依据自身特色打造个性化品牌,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竞争力,并采用验证条码技术,使消费者能够追踪生产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具体信息。此外,企业应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拓展消费群,增强广告效益,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绿色食品,2012(4):5-9
[2]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9-13
(责任编辑:梁宏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