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ro
银行业中的“蓝血贵族”
美国大片《谍影重重》中,获救的失忆特工仅仅依靠着“瑞士银行密码”这唯一的线索,前往瑞士苏黎世某银行寻找密码箱。打开保险箱后,他取得一把手枪、多国钞票、六国护照和一个巴黎的住址,开始了冒险的旅途……
苏黎世储蓄银行巴黎分部,三角形的钥匙驱动了机器手臂,取出墙上的密码箱,圣杯的秘密终于揭开——这是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场景。
在电影《007》中,詹姆斯·邦德说:“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是瑞士银行家。”
在诸多美国大片的渲染下,以“为客户保密”为金字招牌的瑞士银行私人银行更平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早在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由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露这批新教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几个世纪逐渐完善的“绝对沉默之义务”,让偏于阿尔卑斯大山深处、面积仅4.1万平方千米、居民850万人的中欧农牧小国一跃成为银行和保险公司林立的“金融王国”,而且还避免了几次三番的战火摧残,保持了长期稳定与繁荣。
根据瑞士银行业协会(SBA)的一份报告,金融行业贡献了瑞士12%的GDP,其中银行业贡献6.7%,瑞士劳动人口中有6%从事金融行业。瑞士银行管理着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国际投资私人财富。其经营模式以全权委托型资产管理为主。有人形容瑞士的银行可以提供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金融服务,也有人把延绵了数百年的瑞士银行视作至今仍保留着古典私人银行高尚品质的“蓝血贵族”。
而在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仍以现金及存款为主,其次是投资性房地产和股票。随着现金及存款比重在负利率的市场环境下逐步降低,投资性房地产的风险日趋增大,股票市场持续起伏,很多中国高净值人群将目光转向了被称为“全球财富保险箱”的瑞士私人银行。
不过并非所有高净值人群都清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瑞士银行引以为傲的保密制度,实际早已开始发生改变了。
不再隐秘的“黑金帝国”
瑞士私人银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数次跨国金融骗局以及数不清的经济衰退与复苏,但始终保持着谨慎低调的作风和极其严格的保密制度。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的联邦银行法,其著名的47条明确规定:任何银行职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而且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于是在法律的保护下,当客户踏入瑞士某一家银行的那一刻起,客户与银行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秘密,哪怕客户最终没开户。如果客户取消了在这里的账户,客户的一切信息仍然是个谜。
由于银行保密得力,瑞士一度被视为全球“黑金天堂”。世界范围内如菲律宾的马科斯、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扎伊尔的蒙博托等独裁者的贪腐统治被推翻后,总能看到背后瑞士银行保管着他们掠夺来的巨额财产,这类消息激发许多国家的不满,或许这正是瑞银保密制度变革的导火索。在强大压力下,瑞士的银行自1987年以后就取消了匿名账户。即便客户再敏感,瑞士的银行都要了解客户身份,即便是某个国家的元首,名字也不能为空。但敏感客户的信息并不对所有员工公开,只有银行内极少人知道。
2001年“9·11”袭击事件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其追查恐怖分子之间的金钱往来。虽然瑞士同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视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为“眼中钉”,认为这项制度阻碍了其进一步调查的开展。之后瑞银前美国雇员布拉德利·比肯费尔德向美国当局检举,指出前雇主曾协助1.9万名美国公民逃税,涉案金额达200亿美元,从而引发了美国政府、瑞银与瑞士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三角官司。最后,瑞银不但交了7.8亿美元巨额罚金,还提供了250余名客户的名单。2010年,为了结美国政府与瑞银的官司,瑞士议会通过了向美国移交4450个银行账户信息的决议,再度掀起轩然大波。很多金融分析人士认为:“若不是‘9·11事件,瑞士银行的品牌依旧风光无限,有钱人的第一选择一定是瑞士。”
2014年的5月6日,瑞士与46个国家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虽然在实际执行层面,破解瑞士银行的保密传统还需瑞士国内及国际间诸多法律和制度的配合,但这已被看做瑞士银行保密制度走向终结最为显著的一个里程碑。
传奇不再,危机暗伏
瑞士,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离岸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的发源地,300年来极力捍卫的保密制度如今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渐渐失效。那么失去繁荣发展的护身符的瑞士银行又会怎么样呢?
据报告显示,过去5年在瑞士拥有银行账户的外国人正在持续减少,Vontobel银行首席执行官赫伯特·沙伊特曾坦言:“虽然瑞士银行的国际地位依然很高,但也已传奇不再。一方面客户投资观念发生转变;另一方面‘反洗钱法的颁布使瑞士丧失了原来作为不申报资金、甚至非法资金避风港的吸引力。”曾因为存款过多,储户非但无法获得银行利息,还得向瑞士银行缴纳管理费的反常现象早已成明日黄花。如今瑞士银行遵循的是最为严谨的“客户身份鉴别”规则(know-your-client rules), 银行必须确认每个账号的客户身份以及其资产来源的合法性,导致很多高端客户选择“逃离”瑞士银行。较为敏感的美国客户更成了瑞士银行眼中的“定时炸弹”,现在瑞士的银行在接受美国客户方面非常谨慎,仍为美国客户提供服务的瑞士银行屈指可数。
尽管瑞士银行作为离岸财富管理平台仍对很多客户有着不错的吸引力,但对富有群体的渗透率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新加坡、阿联酋的迪拜、巴拿马等新兴离岸金融中心,正在从瑞士银行手中抢夺客户资源。目前,新加坡财富和资产管理的规模已高达1万亿美元,几乎超越瑞士,其中70%以上的业务来自海外。
曾经将银行保密制度写入法律的国家只有瑞士,现在新加坡、卢森堡、黎巴嫩及很多其他离岸金融中心纷纷效仿,都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泄密处罚规定。至于瑞士银行最著名的非实名“数字账户”制度,也已经成为多数高端银行的标准配置。
时至今日,稳定的政治环境、透明的司法环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依然让瑞士能够继续管理来自全球的离岸资产。瑞士银行提供许多传统特色的服务比如24小时营业,只认钥匙不认人仍旧吸引着不少客户,但苏黎世车站大街两侧的花岗岩厚墙里再也没有往昔那些秘密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