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学院 孙淑梅
贵州师范大学 王威力
贵州省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但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更要进一步引领内涵建设与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有60年商科发展经历的贵州商学院,正在积极筹备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发展的第三亚类。目前的专科层次阶段,属于第三种课程体系特征,即“必修+选修+实践课程”的技能型模式。2009年,刘道玉在《高教探索》一书中发表的“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提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环节。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课程研究逐步得到重视并逐渐趋于专业化,在践行中得到提升和凝炼。作为高校基础教育,正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改进的步伐较慢、思路保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改革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或称之为高教改革盲区。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桥梁,课改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对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最低要求,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则决定了受教育者对目标具体呈现的水平,并对其能否实现教育理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以改革人才方案为突破,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予以实施,配合全省有关教育改革,结合高校实际,完成职教课程体系改革工作。
通过分析目前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职业技能院校与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存在共同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轻理论、重经验。课程理论对高校体系的建构中指导明显不足,各高校主要沿袭以往的培养,略作修改,而在理念上缺乏清晰、具体的课程理论支撑。二是轻培养、重专业。受苏式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影响较深,片面强调专业、精英教育,重逻辑结构,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全面性,以“专与深”为目标,导致课程体系“全而无用”。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忽略了素质培养以及学科间的交叉与正向渗透。三是轻出口、重入口。纵观目前各层次的高校中课程体系的调整或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社会用人需求。“入口”的招生计划,针对的是当时的热门专业或紧缺专业,由于申报新专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大量的人力、精力,学校在专业调整及课程改革方面并不积极,课任教师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导致培养的“出口”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也有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当今发展需要、建构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改革或重构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在调整中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将会影响到贵州乃至整个社会高等教育内涵的全面发展。
作为新建本科学校,如何建构或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贵州师范大学联合贵州商学院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重点在电子商务专业方面改革并试行。
贵州商学院目前有46个专业,其中的4个专业作为该校首批升本专业已纳入学校计划。在对此专业的总体设计中,针对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即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及内容、组织管理及实施、资源配置及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尝试,并专门针对其专业论证报告、专业建设与发展5年规划,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基本情况、专任教师配备情况、师资发展规划学历结构,承担教研及科研课题、出版教材及专著、撰写相关论文,相关教学设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5年招生就业情况等做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打破年度界限,学年采用2~8年制,学习生活两不误。打破专业界限,方向在大专业内可选,实现针对工作选专业的目标。打破教室界限,学生自主选课,按照兴趣引导专业方向。打破选修程序界限,先结业再选课,达到“用户满意再付款”。打破毕业条件界限,先就业再毕业,实现就业带动毕业。打破一证制界限,可以多个毕业证任选,以核心课程决定毕业证方向。建设“超市”学校,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充分利用实时录像课的跨时空授课资源。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目标要求调整为“培养具有扎实的技术及管理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对课程的要求放宽了专业面。学分方面打破原有方案中只有学习所涉及的课程才能得学分,必须修满所有课程才能毕业的框框。在方案中,每门课程归类后均对应20~100门相关或相近课程供选,学生只要修满各大类的学分后,即可按本人需求及所得核心课程颁发相关专业毕业证,可以多修多得,鼓励多修,学科颁发相应合格证或毕业证,达到条件的学生根据需求颁发管理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在整个体系设计中,进行学分制改革,设计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每个环节设置多门课程,只要是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均可以选修并获得相应学分,达到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人才方案中的固有课程体系,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从而重视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不再区别本、专科,统一按本科要求教学、结业。保证专科生在修完所有规定课程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取得相应本科毕业证资格。另外,所有已修课程应有合格证,作为上岗的技能证书或任职资格。跨专业辅修的学生达到相关专业毕业条件的经本人申请,学校就考虑颁发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从而打破入口定方向的固有模式。
自2013年起,在广泛的调研中,贵州商学院已经启动201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并于2014年4月通过“2015本科专业人才方案”,现已进入具体的操作层面工作。本课题正是立足于学校自身工作需要,并延伸到服务贵州高等教育开展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整个研究的进程,奠基在贵州师范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上。
关于体系中涉及课程的更新,重点考虑社会需求及订单企业的个性需求,在不影响总体方案及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及时调整,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修改发展及正向引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并定制单体培养目标和计划。在试行课程的安排上特别注意及时调整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以核心课程决定专业方向,以学分总数决定毕业条件。常规教学采用大课堂开放式,学生上课就像进超市,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自行确定是否购买学分,从而打破传统定点、定员、定学时的小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取得学分后再付费,也充分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学生考勤采取门禁刷卡系统,上课达到一定课时数后允许考试,为防止作弊,在考生档案中建立诚信系统,采取一票否决制,除本科成绩作废外,作为重点对象监控,并记入诚信档案。在体系上,文理交叉、自由选择,只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内容的增减,不再涉及方案的调整,减少了后期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以学生“出口”为指导,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充分做到“出口”选专业,所学专业不再是入学的时令专业,而是毕业时的热门专业,从而达到市场无缝对接需求。
课程体系的改革及重构是一种探索,也是挑战。目前,我国研究高校理论体系的非常少,通过阅读检索工具查到的仅有一部,体系所涉的理论基点、动力、要素、实施、特征等方面现代化的研究,而目前没有对办学层次、类别的学校课程体系的理念构念、课程结构、组织评价等涉及。
[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
[2]汪 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美)雷诺兹,(美)韦伯.张文军译.课程理论新突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