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魏 玮 张世昌 王启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首次被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而且首次被作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主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七项法治中国的基本布局,可以说这是法治中国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其多次强调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实现任务。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单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阐述,首先在公民层面,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是现代公民对法律本身的一种敬畏、一种尊重、一种遵守、一种信仰。其次在社会层面,法治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整个社会对法的价值、法律制度的构建、司法体系的运行等的一种预期、一种评价。然后在国家层面,法治意识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方式,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是现代民主国家追求自由、公正、民主、法治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作为社会公民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群体的一种代表,其整体法治意识的高低将会对未来法治中国的进程起到重大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至少应该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要培育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她从根本上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基本设置等最根本的问题。居于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地位,是其他实体法、程序法的基础和依据。而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宪法法律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实现了依法治国战略中有完善法律可依的目标。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在心中树立起宪法法律的信仰,转变权本位思想,树立起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高于权力的信仰,用宪法法律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二是要树立权利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是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规定了公民与国家、公民与社会、公民与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国家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法治意识。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利义务意识,在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三是培育良好的守法、用法意识。法治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全民的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必须确保经过大学教育进入社会后, 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知识储备是法治意识养成的基础,但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途径单一, 主要就是课程学习。目前大部分非法学专业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还都仅仅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因此,培养体系的单一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普遍储备不足。
权利义务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权利义务意识对指导大学生的平时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大学的管理是依法依规的管理。但当前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与现代大学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仍旧淡薄,依旧把自己作为高校的被管理者角色来对待,这样的角色定位对学生维护自身权利不利,与现代型高校的发展理念也不服。因此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在内的权利意识至关重要。有权利必有义务,作为高校大学生,其身上的义务也非常明确。《高等教育法》明确地规定了当代大学生的应当遵守的义务,但在当前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广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淡薄,义务观念也不强。校园内打架斗殴、盗窃财务、赌博涉黄的事情时有发生,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归其原因,就是广大学生的义务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大学生包括遵纪守法在内的多项义务意识也不可或缺。
由于受到封建历史及当前法治现实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目前法律还只是国家统治的工具,不是维护其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认为法治不是解决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最好选择。个别学生仍旧认为权大于法,单纯地认为权力是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的最好方法。这就造成了当前社会还存在的一种现象,遇到问题就找熟人、关系,熟人关系解决不了,那就默默地忍受、忍让,或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予以报复,没有在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代大学生也是一样,在自身权益可能受到社会、学校或其他个人的侵害时,大部分选择默默忍让,个别甚至选择极端的报复。这也是造成当前高校很多学生利益受到侵害时却不能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最终的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心中没能树立起法治的意识,没能在心中建立起对法治的信心。
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一种表现。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在三观没有正式形成之前,很多学生认为挑战规则是释放个性、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他们无视规则,挑战规则,叛逆的想法使他们忘记了对法律规则的敬畏,表现出来就是守法意识淡薄,无视法律的权威,这也是造成当前高校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中国有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自古以来法律就是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工具,古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也是人治思想的生动体现。这与现代法治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理念完全相悖。因此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深受传统法律文化观的影响,曲解了现代法治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但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目前的法治状况并不理想。第一表现在立法方面,立法体系并不完整,单项法律法规过多,且存在相互矛盾的问题。第二表现在执法方面,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能力普遍不高,乱执法、不执法问题比较严重。第三表现在司法方面,司法不独立、司法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法治信仰的追求,对建立法治国家的信心。
由于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广大青年一代从小就唯分数第一,整个教育体系很少涉及普法的教育。到了大学后,也仅有一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涉及到最基础的法律知识。且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主题多是围绕校风、班风、学风宣传,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专门宣传活动。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定是专业知识扎实的秀才,却不是法治意识强,综合素质完善的国家人才,因此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推行包括法治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将会彻底改变大学生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当前高校法治培养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且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大部分还只是强调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了解,且在课程教师的选择上,多数倾向于思政,少有倾向于法律。因此,高校法治培养模式必须变革,未来的培养模式必须结合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把教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等法治意识上来。比如在宪法、行政法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宪政意识、法治政府意识,树立起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在民法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培养大学生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在刑法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强调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功能,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
其次,高校应当构建多渠道的法治教育途径。当前很多院校已经开设了法律专业的第二辅修专业、法学专业的第二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培养法治意识的机会。其次,很多院校已经形成机制,每学期定期组织司法部门的公务人员进高校,为广大师生做报告,以报告的形式宣传法治、倡导法治。另外,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通过利用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法治。定期将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共享到平台,使广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的法治进程。
当前高校不能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上传授,还应该围绕“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时代要求开展课下、课外的法律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应重点围绕“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内容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会,组织学生到法院等司法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法律志愿者依法进社区,组织广大学生利用模拟法庭开展司法活动等法治活动,用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活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办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意义重大。高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必须深化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改变权力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构建以法治为基准的现代高校管理模式。必须逐步扩大学生参与学校相关民主管理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
了解中国法治史,我们就知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其精华所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宽严相济”、“法德兼治”、“民为贵、官为轻”等诸多优秀法治思想被广大青年人所广泛认同, 如果我们能将中国法律文化中优秀的内容与现代法治观念融合起来, 使法治具有本土化的因素, 将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吸收和接纳, 也更有利于其法治意识的形成。
如今,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也不应该是依旧深锁于象牙塔中封闭的人。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开始接触社会,未来终将也会步入社会。因此,如果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培养,没有社会法治环境的支持,结果也将会使高校的培养前功尽弃。因此要巩固他们在校园内精心培养的法治意识,就必须在社会法治环境的构建上下功夫,使他们毕业后感受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充满对法治的信心。因此,正如“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是否能以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真正落实了民主、实现了法治,对学生切实接受民主法治观念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但是学校能否实现依法治校,又取决于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一样,我们国家必须推进依法治国在社会层面的实行,深化立法、司法、行政体制改革,改善社会法治环境,维护高校法治意识培养的成果。
[1]王 娣,孔新男,徐胜君.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体系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
[2]徐志红.试析中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
[3]朱好杰,张海艳.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法学新探,2008
[4]戴春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对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