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文学院 陈忠红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普及性教育,大学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加之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下,拜金主义盛行,“读书无用论”“寒门难出贵子”等思潮甚嚣尘上,大学生曾有的光环逐渐褪去,逐渐边缘化。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缺失、学习动力不足,都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在大众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使绝大多数的青年学子有机会进入高校,这极大地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然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学子进入高校,在大众化教育的趋势下,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出来,如就业问题愈加严重、高校教学质量的滑坡、大学生优越感的逐渐消失、心理问题的凸显。当代大学所处的尴尬境地是高校不能掩盖和回避的现实问题,高校教师不能一味地教学生埋头读书,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处的环境,做好心理准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详细分析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时代在进步,大学生不再是独特的群体,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出台了各种帮扶大学生的政策,如奖助学金、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的成才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这个时代,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拥有梦想,而助推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手段、资源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化,大学生可以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必须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不能因为暂时的不利条件而对时代、对自己缺乏信心。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实现梦想的自信心,督促、引导大学生刻苦练习基本功,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就业、择业中游刃有余。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似乎大学教育培养是大众化的,社会成员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精英意识逐渐丧失,高校培养精英人才的功能也逐渐淡化。大学生更多地满足于不挂科、修够学分、顺利毕业这样的低级要求,而缺乏对所学专业的深度学习、研究,“60分万岁”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最响亮的口号。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大一、大二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大三感觉到毕业将至,才开始着手考研、就业的准备,这也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高校也应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有效性地开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便捷之道。当下教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这样的模式。培养模式多样化也促成了大学生成才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规划,要求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兴趣,进行人生发展定位,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任凭统一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个性化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时,更应该以学生的性格、禀赋为主要关注点,指导大学生进行倾向性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制定成长方案。同样,高校也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让大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拥有自己的优势、专长,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情况。
高校扩招,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以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让高校学子迷茫、找不到出路,甚至看不到希望,这导致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凸显。另外,高校录取规模的扩大,也给更多的农村学子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他们比别人更渴望成功,他们更渴望赢得所期待的认可、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反差,让他们的期望值降到谷底,致使他们陷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同样,面对当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千人一方,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梳理,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症结、找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干预、治疗。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切实解决他们成长中的苦恼,通过细致的观察、周到的服务,弥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落差。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变化以及成长中的困境,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如何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迫切解决的课题。因材施教,早已不是新的教育理念,但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重提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才能解决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