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四结合原则论析

2015-03-31 09:35郭华李雨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智慧教育

郭华,李雨燕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四结合原则论析

郭华,李雨燕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 要: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转识成智的重要方法,也是由外而内鉴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构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双主体教学与智慧教育、课堂讲授与技术教育、知识传导与魅力教育等四结合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实践教育;智慧教育;技术教育;魅力教育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构成了认识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具有同等重要性。它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促进学生转识成智的重要方法,也是由外而内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经济学木桶理论中有个短板效应,根据我国大学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组织管理、经费各方面的因素,实践教学环节恰恰就构成了“原理”课教学的短板。因此,加强“原理”课教学必须补充“原理”课实践教学,构建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不知从何时起,“原理”课慢慢成为了“老大难”课程,老师的讲授变成了唐僧念经,学生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而且直言“原理”课是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最主要的应该还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严重脱节。很长时间以来,“原理”课教学都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把理论讲透彻、讲清楚,强调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传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学术性,忽视了理论的基础实践,也忘却了理论的终极目的是实践。最终,“原理”课变成了空洞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说教,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反而某种程度上将大学生推向了对立面。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集中体现。表现在“原理”课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投入精力较多,实践教学关注较少,而教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且是为了指导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联系多方面的社会实际。首先,要注意时间性,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期,经济政治体制正在逐步突破原来的框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大环境中信仰的多元化以及道德的滑坡等要求“原理”课必须对当代的新现状做出自己的针对性解答;其

次,要注意需求性,联系当代学生现实。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学教师更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原理”课教学的许多内容在中学课本中就已经出现过,大学讲授这些内容,不一定比中学教师讲得更好,何况是第二次提及,因而理论教学必须重新考量大学生需求的现状。最后,要注意方法性,联系当代教学现实。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大班教学以及一些其他的主客观原因,高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多还是“一言堂灌输式”,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听课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而“原理”课教学必须注重讲授方法的多样性以提高教学实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讲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也要联系社会现实的时间性、学生现实的需求性以及教学现实的方法性等。

2 坚持双主体教学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长期以来,这种“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也渗透到了“原理”课的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上完课走人,学生没有兴趣,也不关心。在这方面,美国方式可以给我们借鉴。美国人很少听到“思想政治”四个字,但是他们有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通过这些课程得以完成,而且渗透效果明显。美国人更多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场景体验,自主选择获得信仰,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习,旁听审判大会,建设政治人物纪念馆等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德育观。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思政教育更多采取的是教师学生双主体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多扮演的是探索者角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激发,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端,知识教育变成了智慧教育,实现自主学习转识成智的目标。

坚持双主体教学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特别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此种转换必须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明确设计者和组织者角色。毋庸置疑,“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怎样,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育者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能否实现,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因此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明确执行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说教师是导演,那么学生就是演员。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动理念。最后,发挥中介桥梁作用,明确反馈者和调节者角色。“原理”课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只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需要一些中间介质。媒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是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平台设施等;软件是指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课件制作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策略等等。这些介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 坚持课堂讲授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教育多指网络多媒体教育。网络多媒体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如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幕布、音响系统、中控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等媒介,配合制作相关教学软件,采取插入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辅助教学;另一类是网络教学平台。顾名思义,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起来的辅助教学软件系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封闭式教学实现了开放式教学的转向,同时也让教师告别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间教室”等“五个一”的尴尬。“网上课程就可以视为某种教科书。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来设计。欧洲人正在开发他们自己的MOOC平台,而大型的美国MOOC提供商也在与外国大学签约,为他们开发用其他语言讲授的课程。”[2]利用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将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转化活泼、生动、形象化的视听画等多方位结合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一个自觉的学习者。

实现课堂讲授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和精力经费投入。首先,提供网络资源物质基础支持,做好网络数据统计。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求以昂贵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和网络系统以及大量的电子软件资源作为其技术支持基础。一般高校计算机机房和考试软件的配备还是较为

完备的,但是多媒体制作软件和素材资源平台相对匮乏,而这恰恰是网络技术教育的核心技术,应该增加投入。此外,网络数据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学习做好网络数据统计工作,不仅可以肯定师生的成绩,同时可以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增加教师网络教育时间投入,出台相关激励机制。无论是电子课件还是MOOC的制作或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都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习相关的教学软件,掌握雄厚的专业知识,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方能成为学生喜爱的作品。这背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想见的,出台相关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投入技术教育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管理,完善电子考评系统。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希望所有学生完全靠自觉靠兴趣去学习一门专业知识,无疑是天方夜谭。90后大学生优点缺点明显,情商普遍偏高而自我控制力普遍偏低。加强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的管理,可以督促学生增加网络学习时间投入。完善电子考评系统,能够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效率。

4 坚持知识传导与魅力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个性鲜明、学生喜爱的魅力教师,秘诀在于用心。正如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冯海荣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对教育教学带来革命性影响,但归根结底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教育是一门需要用心的职业……相信无论任何专业,学生面对教师时接收到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信息,更有教师个人魅力修养对学生做人做事的示范。”[3]魅力教育至少应该包含三重意义。其一,师德高尚,以情感人,铸人格之魅。高尚师德是教师的育人之魂,人师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师的道德人品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二,知识渊博,以理服人,构学养之魅。如果说“德为师之魂”,则“学为师之骨”,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需经得起学生的广泛深入阅读。其三,形式多样,以变留人,展技巧之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使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高速增长期,高校多元文化涌入,多价值取向并存。在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今天,坚持知识传导与魅力教育相结合,创建“原理”课的魅力课堂,展示教师的人格之魅、学养之魅和技巧之魅是极具挑战性的。首先,坚定自身道德信仰,净化学生嘈杂心灵,倾注全部师爱于学生,铸就师德人格之魂。教师除了以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识修养、个性情趣等方面感染学生外,更应以无限师爱开启学生心灵。正如高尔基所言:“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其次,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广泛涉猎相关学科,丰富学科文化底蕴,构建课堂学养之基。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师德必须以其学科文化底蕴为支撑,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学问渊博,不仅精通讲授课程内容,而且熟知相关专业内容,了解时政热点的教师能够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提炼活泼幽默语言,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创新传统教学手段,展示教学技巧之力。教学技巧就像一位武林高手的武器,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巧妙配合,不断修正调节教学语言、声音、姿势、表情等仪态,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跃。

“原理”课实践教学是观念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是为稳定国家核心价值形态服务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实践原则和要求。当前,我国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然形成,政治经济全球化正在加深,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新技术迅猛发展,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愈加激烈,敌对势力对我西化瓦解的方式日趋多样。面对这种局面,“原理”课实践教学坚持四结合的原则可以更好地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适应变化的社会新形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杰弗里·巴托莱特.MOOC的希望与困境[N].郭凯声,译.光明日报,2013-08-31(5).

[3]本刊编辑部.MOOC、网上大学等会使大学消亡吗[J].北京教育(高教),2013(6):6.

(责任校对 朱正余)

作者简介:郭华(1975-),女,湖南汉寿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项目(14JDSZK090);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XJK012CGD046);2014长沙理工大学教学研究改革项目(JG1435)

收稿日期:20150515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11.0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11-0053-03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智慧教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