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

2015-03-31 02:54:01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政策改革学校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116021)

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

吴恒山*

(大连教育学院离退休干部处,辽宁大连116021)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新的综合改革阶段,教育改革本质特征是追逐梦想、是最大政策、是深刻变革。广大校长和教师对此必须有新的认识,积极作为。

教育改革;本质;特征;校长

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在前进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有些人对改革理解不深,认识模糊;有些改革总是零打碎敲,缺少系统性,热衷搞花样,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广大校长和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育改革的本质及特征,把改革推向更高的水平。

一、教育改革,即追逐梦想

梦想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憧憬、对现实的超越、对未来的设计,它属于可以实现的理想目标范畴,而不是实现不了的乌托邦。当今时代,无论个人、民族还是国家,往往都怀有某种梦想。梦想对个人来说,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对国家来说,是治国理政的目标。教育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与梦想同在、追求与奋斗并进的漫长过程。教育发展需要以梦想指路,梦想则需要以改革推进。

教育改革,简单地说,其内涵就是革除积弊,开拓创新,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使教育现状得到完善和改变,从而更好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教育改革有国家、区域和学校等不同层次,教育改革的过程是“始于理念、成于实践、终于制度”的完整过程,是基于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国家改革政策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承载着重大使命,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和挑战,正因如此,政府和学校等改革主体,都竭尽全力倾注巨大热情和智慧参与。实行教育改革最要有梦想,明确目标,搞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发动,确定路线图。梦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主要是来自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即从群众最需要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改起。我国教育现实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章程和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办学活力不足,有碍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同质化教育突出,个性化教育不足,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校长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偏低,教育治理能力和执教能力不太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曾多次作出重要决策,把国家、民族的梦想和每个人的梦想融为一体,设计出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发展蓝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90年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教育要创新,要培养创新人才”;21世纪之初,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倡导“教育要科学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主张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领袖人物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集中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关于发展教育的梦想和追求,为我国教育发展制定五年和十年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指明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从而鼓舞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2]

二、教育改革,即最大政策

政策是政党和国家及其行政部门等较高决策层,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发展目标,依据程序制定的行动准则。通过决议、决定、纲要、规划等形式表达出来。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制定不同政策,如古代教育的“独尊儒术”政策、近代教育的“中体西用“政策、现代教育的“五育并举”政策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教育政策分为三类:一是教育总政策,如1978年国家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1995年《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1995年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等,这些总政策从宏观方面对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作出总的原则性规定;二是基本政策,如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政策、教育公平基本政策、素质教育基本政策、考试招生基本政策等,这类政策是对教育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制定的的政策,实行时间长,适用范围较广;三是具体政策,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绩效工资政策、教师培训政策、学生减负政策等,这些政策是针对教育某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所制定的专项政策,数量比较多,解决的问题集中,效力单一,操作性强。在各类教育政策中,教育改革政策是最大的政策,它涉及教育所有领域。

我国为什么要把教育改革作为最大的教育政策呢?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工作方针等,是指向明确、相对稳定、影响广泛的政策,是解决各级各类教育问题的根本之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教育不能缺失政策,若没有政策指引就会导致行动盲目,出现问题,以致失败。教育改革政策的重要性和价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功能。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就是要运用教育改革政策指引方向,统领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我国制定的教育改革政策,是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改革什么,怎样改革,达到什么目的而作出的政策性规定,涉及的领域既广,影响又大,意义深远。二是规范功能。教育改革政策,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作为处理教育问题的原则或标准,都有一定适用范围,都起一定激励作用或约束作用。三是协调功能。教育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时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排除干扰,促进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改革政策协调和平衡各种关系。例如,为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国家出台了“管办评”分离的政策,要求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用政策、规划、经费、督导等办法实行宏观管理;学校要扩大办学自主权、实行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社会组织和第三方专业组织可接受委托参与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共治的教育格局。〔2〕

三、教育改革,即深刻变革

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两次重大社会革命,第一次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国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过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一次革命,属于制度选择,是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用枪杆子解决问题的;后一次革命,属于政策选择,是在和平环境下,通过转变方针、政策、路线、思想而进行的。这第二次革命虽然没有像第一次革命那样的刀光剑影、炮火硝烟,但也绝不是一帆风顺没有风险的,从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看,同样经历了力挽狂澜的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和挑战;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方面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智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既是社会的,也是教育的,都不是全然自发产生和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由改革主体审时度势、研究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明确目标、选择策略与设计方案,再逐步推进的过程;是需要策划的、人为的十分复杂的和动态变化的社会实践过程。”教育改革作为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1985—1998年),以1985年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重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第二阶段改革(1999—2009年),以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阶段改革(2010年至今),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改革的目标高远,主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改革的性质明确,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制度,不是要否定和颠覆现有的一切,不是追风,也不是瞎折腾,而是对现有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三是改革的主体多元化,坚持政府主导,由最高决策层进行顶层设计统领全国教育改革;坚持专家引领,由教育专家提供教育理论参与指导教育改革;坚持校本实践,由基层学校校长和教师通过具体实践推进教育改革。四是改革的内容深刻,通过鉴别和选择,由当初的简单改革进入到深层次改革,包括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思想理念、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等。五是改革的方式灵活,强调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要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促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教育发展不公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入学机会和资源配置的不公平。解决的根本办法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实行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主要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划片就近入学,解决择校问题;实行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以及支助农村教师政策,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助力度,鼓励优质学校支持薄弱学校。二是抓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提高质量,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观片面,重知识轻能力,同质化发展缺少个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行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是转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首先,要推进标准化、法治化和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按标准建设校舍、设备、图书馆、操场、食堂等,校长和教师要按专业标准发展。法治化建设,要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体系,校长要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学习。要用政策法规统领学校工作,坚持依法用权、依法管人、依法办事。信息化建设,要加快信息技术建设,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步发展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其次,要深化课改,研究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必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建设核心品格,具有良好的爱国、处事、修养等方面的品质;建设核心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核心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和概念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努力把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基本要求,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最后,要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和规章制度,实行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运用先进的战略管理方式、民主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方式等,取代以控制为主的行政化倾向管理方式。[3]

四、教育改革,即校长使命

在新的综合改革阶段,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的领导者,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坚持超前思维,在克服阻力中全力以赴,在批判现实弊端中把握创造空间,积极带领师生实施各项改革任务,努力把改革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要抓好综合改革的策划。综合改革必须大胆策划,小心求证,从实际出发,准确判断形势,弄清优势和存在问题,既要突出改革的深刻性,着重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突出改革的综合性,注重点面结合,努力扩大改革的范围和覆盖面,整体把握学校改革的走向和选好切入点。例如,有的学校以实施国家提出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为主,有的学校以推进综合改革为主,有的学校以选择单项的教法或学法改革为主,等等。总之,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追求搞装潢门面的“形象工程”。近年,学校改革大致有三种动态:一是自觉主动的,二是基于上级要求而动的,三是求稳怕乱没有行动的。校长作为改革的领路人和设计师,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认清改革发展大势,紧跟“国家思维”,既不要做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也不要做轻举妄动的激进派,而应成为务实稳健的促进派。校长要坚定信心,不辱使命,毫不动摇地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把改革做大、做强。

二要抓好综合改革的组织。教育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是不可或缺的管理行为。校长作为改革的组织者,需要自始至终抓好组织领导工作。改革起始阶段,一方面要抓好宣传教育,通过不同形式宣传教育,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另一方面要抓好计划制定,要发动师生,上下结合,制定改革方案,提出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要有组织,不能盲目,不能随意。改革按内容分为不同层次,包括校级项目、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等。各类改革方案,要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落实责任,保证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改革践行阶段,要抓好改革指导。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一要加强思想指导,努力树立科学的改革观,及时纠正错误认识,不断鼓舞士气,让每一个人为改革尽展才华。二要加强方法指导,不同改革项目往往需要不同的方法,鼓励百花齐放。改革终结阶段,要做好全面总结,对好的经验成果,及时进行推广。

三要抓好综合改革的实验。校长抓教育改革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改革做法,即制定了改革方案之后立即采取实行;另一种是通过实验先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通常是针对难度较大的项目。后者改革要分阶段,重点突破,严格按程序进行。第一步,选择课题要有价值,可从教育实践中选题,也可小题大做,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改革实验项目;第二步,申报立项,经过科研部门审批,方可开题实验;第三步,制定实验方案,要求明确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对象和做法;第四步,加强管理,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规则,按程序进行操作;第五步,课题结题和成果推广。近年来,有不少校长亲自抓改革实验项目,如北京十一学校实行的“建设新学校综合改革实验”很有特色,江苏洋思中学创建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影响很大。实行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既需要先进典型引路,同时也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管办评关系,校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改革,做到认识上更加深刻,措施上更加具体,保障上更加有力,效果上更加明显。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3.

[2]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管理文件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责任编辑:惠人]

Educational Reform Can Never Stop

WU Heng-shan
(Retirement Department,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At present,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pursuit of the dream,the biggest policy,and is a profound reform. The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must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act positively.

education reform;nature;characteristics;principal

G40-058

A

1008-388X(2015)03-0018-04

2015-07-08

吴恒山(1938-),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政策改革学校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改革创新(二)
奇妙学校
瞧,那些改革推手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