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思路

2015-03-31 12:32陈永青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市场经济教育

摘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意识淡薄等现象,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建立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培养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生态科研和教育辐射网格必将开拓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市场经济 生态文明 教育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文明的严重失衡。虽然世界各国通过行使一系列的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采取了诸多的保护措施,然而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仍然时常发生,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究其原因,这并不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最本质的根源是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观的缺失。中共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自觉的文明理念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培养新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和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以来,人们逐渐以生态学的价值观来探索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而开始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指经济方面,包括:森林保护、土地使用、农耕改进、能源和资源利用、物种和大气的保护以及人口控制。广义的生态文明除了包含狭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全方位的和谐,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民族和睦、社会福利和正确的文明理念引导以及全民的素质教育。近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首先,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事实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与经济文明建设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建设不力,即使物质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再好,也如同空中楼阁。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商品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商品就是通过自然资源的转化得来的。这样矛盾就出现了,经济利益要追求最大化,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二者均衡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人们树立新的生态理念,正确处理“利益最大”和“资源有限”的矛盾,自觉维护生态平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态文明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利益的驱使和片面追求GDP指标,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中国在200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首位。2010年达到306亿吨,是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目前我国燃煤量约1.5亿吨/年,大约有2/3的工厂能源还是主要依靠燃煤。现代都市中的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夹带大量化学物质,在阳光作用下,形成一种刺激性的烟雾,雾霾越来越严重。

近20多年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在能源、资源方面造成了严重浪费,有些资源已趋近枯竭状态。煤矿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和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由于开采技术有限,造成大量煤矿开采的浪费。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种类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

多年来,我国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据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的水源、水质达不到标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在逐年增加。

总之,虽然我国人均GDP逐年增长,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要想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走西方先浪费再节约,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思路

生态文明教育是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全民教育。对全民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更主要的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使生态文明意识真正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

(一)从孩子抓起,建立起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建立从幼儿、中学到大学的生态教育体系。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的主人,体现环保的言行习惯首先应从娃娃抓起。萌发幼儿环保意识,喜爱优美的环境和动植物,厌恶破坏环境的行为。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对自身、家庭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环保意识在中小学中仍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小学生每星期应该有一堂生动有趣的环保课,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垃圾分类,观看垃圾回收工厂电视,领略垃圾变废为宝的神奇。中学更要注重感受和参与,如在花园制作农肥,培育植物,到农村体验,通过课程教育和亲身体验使环保真正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扩展至全社会。借助各种媒介、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形成普及生态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意识和氛围,建构起社会全覆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二)培养全社会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的欲求、意志和计划之上的,自诞生之日起,就走入了对增长无限制追求的困境,市场经济一方面在推动文明的进程,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虽然找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难以化解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文化层面和人格层面培养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如营造社会氛围、完善相关的生态法律、倡导生态消费和低碳生活等。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从全面和协调发展角度去考察发展的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

(三)以大学为中心形成生态科研、教育辐射网格

现代的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是知识传授,还是科研和社会文明传承的中心,其外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大学已经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首先大学应该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知识信息传播面广,可以迅速传播生态文明的知识观念并将其渗透到全社会,使人们普遍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其次,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具有最前沿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发挥科研的优势,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企业和社会解决生态环保的问题和难题。如研究大气污染、污水处理、风沙防治、水土流失等。最后,大学里拥有具备社会生态文明思想的先锋群体,他们对人类和社会的关注是最前卫的,富有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会用敏感的眼光去发现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应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去参与和解决环保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大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能使人们在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文明的协调发展,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但从本质上分析,只有生态文明达到了较高水平,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才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何颖.生态伦理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4):1—4

[2]祁琳琳等.社会转型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4(8):27—31

(陈永青,1963年生,辽宁大连人,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市场经济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