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 青曲社“大班”

2015-03-31 01:17董颖
中华儿女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剧场大班陕西

董颖

“骑着车子来到长安县,来上一个大碗的油泼面……”在2014青曲社封箱大演上,看着台下观众振臂挥舞的手机灯光,苗阜满心欣慰。这欣慰不仅源于观众对自己的喜爱,更因着终于把更多陕西元素带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古琴、陕西乱弹、陕西快书……这个走进全国观众视野仅一年余的青年人,将推广陕西文化视为己任——“未来我们要建西北的文化学校,文化传承,这是我真正的梦想。”作为从小剧场一步步走出来的青年艺术家,苗阜朝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魂牵氍毹

1万,5万,10万,30万……这是2014年初至2015年初苗阜微博粉丝的增长速度,一天几万的变化如今早已习以为常,却是当年创办“青曲社”之初想都不曾想过的。“当时就想有个能演出,能自己做主的地方。”台上活灵活现、下嘴唇都有戏份的苗阜私下却话不多,语速也不似台上那般快,边想,边说,再品上一口浓茶,依稀可见儿时那个不善言谈却又渴望舞台的腼腆孩童的身影。

母亲在铁路工作、父亲驻外,生于陕西铜川的苗阜从小跟着姥姥生活。老人的关爱更多体现在生活方面,即使家里不缺钱,也不会给孩子报文艺班,这让小苗阜非常羡慕有文艺特长的同学。“跳舞劈不开叉,唱歌嗓子又不行”,实在缺人表演的时候,爱看书的苗阜就上台讲个小故事,在电台里听过相声《反正话》后,还和同学模仿着演过几次相声,这就是最初的登台经历。打那时起,苗阜便对舞台心生向往。

青春期受《古惑仔》影响,苗阜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高中时妈妈建议他报考了包分配的铁路学校。封闭制管理的几年,身兼班长、学生会主席的苗阜常常组织文艺活动,还和几个同学搞了个电声乐队。2001年,同学们毕业一起到西安实习,正赶上心连心艺术团要到西安铁路局慰问,需要提前组织小分队开展互动,单位里工会主席对苗阜特别信任,直接把这项工作全权交给了他,还开出支票供其购置设备。以往西安铁路局的小品在全国职工文化系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又添加了一支电声乐队,单位非常重视,苗阜和乐队的同学们也很激动,感觉就跟要上春晚似的。却不料正式演出那天,由于线路太多,乐队的好多乐器不响,没能演成。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失落与沮丧至极,同学中有的甚至把乐器都砸了。而自小就被姥姥教育“小孩勤爱死人”的苗阜则跑到后台帮着搬道具、打下手。别看那时只是无心之举,后来的苗阜竟真的靠搬道具一步步靠近了自己心中的舞台。

就在那次演出结束后,苗阜很快迎来了正式分配,不懂走关系的他被分到了最偏僻的梅家坪供电车间。每天工作在大山中,连个人影都见不着,但一心向好的苗阜决心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自身的命运,心中的舞台梦也始终没有放弃。只要听说铁路局有文艺活动,他就请假打车去搬道具,干一些剧务杂活,且乐此不疲。正是在这种坚持下,苗阜觉得“那会儿学了大量的东西”。

“满身风沙,闯荡天涯,功成名就的神话,需要多少代价”——那期间的苗阜吃了很多苦:用微薄的工资买上好烟请老师们抽;晚上留下打扫排练室,为的是能在沙发上凑合着睡觉;晚上10点以后暖气停了,一冻就是一宿……“没有觉得难受,也不觉得苦,在这个氛围里就感到特别高兴。”回想起当年的一腔热情,苗阜的眼中仍闪烁着光芒。那会儿晚上没事儿干,苗阜看了大量的演出资料,一盘盘西安铁路局的小品录像带翻来覆去地播,甚至于登上中央电视台的56个小品亦全部烂熟于心。

去年,当苗阜终于站在西安铁路文化宫青曲社相声专场的舞台上时,他不禁感概万千:“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的节目是搬道具。”

梦想起航

如果你不曾去过青曲社,很难想见曾经一度低迷的相声能给现场观众带来这般快乐与满足。在陕西早已小有名气的青曲社,近两年已经走进全国越来越多粉丝的心里。因结缘“苗王”而重新认识一座城市,爱上一座城市,彷佛西安不再是那个只有兵马俑和华清池的古都,它还是心中一个柔软与情感的寄托,美食、文化与欢笑皆编制其中。

成立于2006年的“青曲社”目前拥有两家可容纳200位观众的小剧场,每周都有20多场演出,除了相声还演陕西评书,基本上都能满座。“青曲社”刚成立时只有六七个人,现有一百多号员工,还有学员班。

言之轻松百味其中,从创办青曲社到有了演出场地,从搭建自己的园子到有了铁杆观众,几年间,挫折不断、波折迭起——对于苗阜来说,灰心,有过;伤心,有过;按他自己的话说“死的心都有过”,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时间推回至2005年,道具工“小苗”终于迎来了绽放的机会。全国第四届职工小品大赛由西安铁路局承办。自我评价“身体协调性极差”的苗阜被一个舞蹈小品选中,这个小品不说话,完全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第一次试果然不行。好在小品大赛因故推迟了两个月,这期间不服输的苗阜下了真功,连平时走路都是小品中的舞步,当试排机会再一次来到面前时,他没有错过,并且“演出效果特别好”。

勤快惯了的苗阜忘了自己的主演身份,在安康压场时带着大伙挂大幕,抬头忙活的时候一脚踏空,栽到后灯池三合板槽子里,血瞬间将袜子渗透。“但当时忍着,不敢说,怕晚上不让上场。”苗阜让好友李俊悄悄背到医院缝了6针,由于晚上的节目全靠脚踝使劲,苗阜要求医生又给缝了一层,一共12针,再包扎严实打了封闭,就悄没声地回到了后台。

晚上的彩排,刚一动脚就开始钻心地疼,作为主角的苗阜生生咬牙坚持跳满了13分钟,黄颜色的舞台布满了他满场飞的血脚印。这样拼命保留下来的节目,终于没有白费心血,那年的正式汇报演出,23岁的苗阜获得了全国金奖。

那期间,苗阜还经常参加关工委的演讲比赛,拿过陕西省金奖银奖,再加上编剧奖等,2006年,工作主业还是爬电杆的电工苗阜竟然凭着实打实的获奖数目,被授予了“铁道部火车头艺术家”。

对舞台的痴、对舞台的迷,让苗阜整天有使不完的精力用不完的劲儿,可是苦恼也来于此,演出机会少却酷爱舞台,“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干”。苗阜拉着李俊和单位曲艺团的几个兄弟,筹划建一个曲艺社团。当年的“十一”前夕,陕西电视台推出国庆特别节目《捧逗先锋》,负责统筹的苗阜和单位的几个人一起上,临场还缺个人时,有人介绍了大学生曲艺团的王声和苗阜临时搭了一回,初次虽然有些生涩,但“搭得挺舒服”。直到最后一天的庆功宴上,俩人越聊越近乎,才发现他们竟是小学同班同学。有了这层关系更觉亲近,从此,还在山沟上班的苗阜得空就往西安跑,3小时的路程再连夜赶排节目,那时期两人近乎疯狂地创作了很多作品。

“咱们弄个社团吧!”当有一天苗阜终于下决心时,竟招致同仁们的一致反对——别人都做不起来,咱就能弄起来吗?至今,苗阜仍记得社团雏形诞生的情景,那是在915路车上,苗阜站着给王声打电话:“咱就叫陕西青年曲艺社吧!”2006年,几个爱好相声的年轻人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干什么——不知道,在哪演——不知道,租地方——租不起。

为了给大家信心,有过校园演出经验的苗阜决定进军校园,并很快联系好西安外语学院。2007年3月20日天降暴雨,但青曲社的演出不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还一炮打响,效果特别好。今年北京卫视春晚上,苗阜王声和说的相声就是由那次演出中《同学会》的段子改编而来。演出的效果一下传开,很快各个学校都来邀请。

之后的一段时间,苗阜和伙伴们先后进驻过珍友社、晋翠轩茶楼,因为人员或位置原因都不甚理想。寄人篱下的日子,梦想终究难以实现。

2008年,汶川地震后,青年曲艺社的演员们在钟鼓楼广场的舞台义演募捐,3天时间,这群尽心尽力的演员被福宝阁茶楼的经理看入眼里,邀请大家6月底到位于黄金地段的茶楼试演。结果就有了从每周演一场到每周演两场;从顾客喝茶台上展演到有了最低消费,到开始卖门票;从半池子观众到场场爆满,后来的人宁愿打站票。那是苗阜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候,能尽情演出,能和观众互动“嗨”起来。与此同时,随着后来演到每周四场,大家的收入也逐渐递增,一个月十几万,陕西青年曲艺社顺利成为西安的第一大社团。

2010年,福宝阁原董事长去世,女儿接手后,对“青曲社—福宝阁相声大会”的名字提出异议,要去掉青曲社几个字。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让苗阜深深知道必须要有自己的地方了。

现在,让广大青曲社粉丝们魂牵梦绕的小园子就是在那种境况下绝地而生。碑林区柏树林,过去跟说相声完全不搭界,周围全是卖花圈的,“但是便宜”,30块钱一平米,400平米一个月的租金才1.2万元。在起步阶段,剧场的电路自己改,地毯自己裁,舞台自己搭……又将意为青云直上、曲故情长的“青曲社”小匾挂上,青曲社小剧场就正式重打鼓另开张了。

用“一仗打回解放前”这个词来形容青曲社小剧场开始时的艰难,再恰当不过。以前每月十几万的收入没了不说,除了租金,还要预先支付1.5万元的违约金。舞台又要靠观众口口相传重新聚拢人气。提起这些曾经的困难和转折,苗阜非常感谢身边不离不弃的两位师傅和青曲社的弟兄们。如果当初大家都只考虑个人的生计问题而决定退出,或许广大观众现在就见不到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喵汪组合”,就见不到青曲社的今天。

现在,随着青曲社在西安名声鹊起,小剧场里不仅天天宾朋满坐,演员们还有了海量粉丝,3米宽6米高的“青曲社”超大牌匾也换下了之前的小匾。小剧场成了!但这只是个开始,更广阔的舞台正向青曲社敞开……

不忘初心

从2012年开始,有着小剧场扎实演出经验和观众群的青曲社,逐渐将演出触角向大剧场延伸,其“大剧场常规化”的设想与规划让很多曾经视其为草台班子的“ 业内人士”都望尘莫及。

2013年9月13日晚,苗阜演出完,在剧场后台身体突发状况,血压降到30/60,“衬衫瞬间湿透”,忙着交代后事的苗阜以为自己完了。然而在命运之神的眷顾下,苗阜大难不死,接下来一系列转折亦使苗阜王声这对“80后”组合如搭载火箭般极速前进。

第二天适值纪念张玉堂演出,刚刚抢救了一宿的苗阜状态不好,整个人还没有恢复,但是第一段相声必须把场子拱热,候场的苗阜跟王声临时决定,把平时用的垫话,“我们叫射门集锦”,凑起来拼个节目,临时想了个《歪批山海经》的名字,报幕上场。那天苗阜忘词忘得厉害,要背枉凝眉时一句也想不起来了,临时应变的“那啥那啥那啥啥”腾地炸响了,接下来包袱一个接一个地响,效果出奇的好。这段节目的视频在网上转播率很高,恰好被北京市曲协主席李金斗收入视野。

爱才如命的李金斗遂让秘书长邀苗阜王声来参加北京相声节,俩人搭档一亮相,又被北京电视台发现,邀请他们来参加相声大赛。那年,嘻哈包袱铺的节目特别精彩,观众投票得到了空前的高分,接近600分的满分。抽签在最后出场的苗阜和王声心想,“全当来玩吧”。上场后俩人撒开了玩,直说到痛快为止,哪知现场观众的反应异常热烈,这对西北来的黑马选手竟然一举夺冠,以595分的成绩震惊四座,同时也震惊了业内外。

2014年春节期间,青曲社班主苗阜和搭档王声凭借《满腹经纶》和《学富五车》登上北京卫视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一段“歪批山海经”,让人感受到陕派相声的魅力,一句宝鸡方言“NiaNia,风浪太大咧”,让人记住了这两位年轻的相声演员,也让人知道了在西安有这样一批热爱相声的年轻人在坚持说相声。而对于苗阜来说,在过年的餐桌上,能和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的父亲边饮酒边看着电视里自己的节目,才是最大的幸事。

一夜之间,苗阜王声火了,几百万条的微博转发,铺天盖地的关注,各路媒体的约访电话……激动兴奋之余,这对年轻人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沃土,“仰望繁星时间长了脖子疼,还是小剧场踏实。2015年我们的整体规划是回归陕西,还会搞更多的惠民演出,到农村去给老百姓演。”

成名之后,苗阜和王声并没有放弃小剧场的演出,“我们只要在西安,有时间的情况下都会在小剧场出现的。其实青曲社一直在着力打造团队,我们很多“90后”的演员现在表现都不错,也有庞大的粉丝群,演出结束后,后台挤得满满的,都是来看他们的粉丝。”苗阜说。

去年6月30日,青曲社迎来了两位普通又特殊的观众: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和省委宣传部长景俊海,他们和其他观众一样购票观看了青曲社的演出。省长自费来听相声,这在全国小剧场也是开天辟地的事,虽然是周一,青曲社也是满场,娄省长和景部长从头看到尾,演出结束后还与苗阜王声聊了半天,谈小剧场发展和民间文化,使大家备受鼓舞。

苗阜深知,自己相声受欢迎与常年在小剧场演出有很大关系。“灵感来自观众。青曲社每年将近千场演出,是观众养活着我们将近百人的大集体。所有包袱的创作结构及成型的作品,都是无数次和观众互动的结果。不完全是我和王声的功劳,是三秦父老乃至全国观众一起创作的作品。一个优秀的相声作品成熟前要在剧场经历几百次观众检验,观众满意的包袱我们就留下,不满意之处就修正。”苗阜说,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青曲社的小剧场多次现场演出中碰撞出来的。他也特别喜欢小剧场,自在、放松,“我和王声都是喜欢踏实的人”。

今年春节后,苗阜筹划的几件大事将陆续启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声剧本的研讨会将举办一周,征集的本子不只给自己用,将为包罗全国30多家社团的相声联盟共享,以找到最适合的表演者。同时还将着力拍出属于陕西自己的相声剧三部曲:《你好,有wifi吗》讲述职场压力;《这不是历史》展示灿烂的陕西文化;《八里村的幸福生活》让每个人可以在城中村的租房记忆中,追忆自己回不去的青春。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与苗阜聊天,脑海中会不时闪过他的这句名言。这个30出头的小伙子更像是一个大家长,有着操不完的心,担着受不完的累。最年轻的火车头艺术家,一走红便登上《中国文艺》,年纪轻轻就做客《艺术人生》……苗阜身上有很多之最,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

责任编辑 李娜

猜你喜欢
小剧场大班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