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剑 赵明义
坚持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王增剑赵明义
经济市场化是通过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渐进过程。不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市场化的不同发展方向。近代以来,中国国内革命力量、改革力量的对比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历史进程,是经济市场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为经济市场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保证了经济市场化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比较优势。
经济市场化;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此过程中,渐进性的增量改革的发展空间逐渐减少,亟需转向彻底改革旧体制、实现制度创新的存量改革阶段。在此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关口,改革中的变数较以往更多、更复杂,在发展方向上出现重大错误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对于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应坚持的基本制度等方向性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明确了经济市场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方向,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但在理论上,仍需对经济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一问题作进一步阐释。
首先,只有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才能正确认识经济市场化为什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而不是其他制度方向。
经济市场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力量的对比状况所决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力量的对比状况决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众所周知,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中国国内各阶级力量提出并实践着不同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并非这一过程中唯一的政治力量,它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也绝非中国的唯一选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他政治力量特别是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力量都走向了失败,唯有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改革力量的对比状况,决定了经济市场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认识水平、时代局限、国内与国际环境等因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首先经历了视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为正统、排斥市场经济的传统模式社会主义阶段。在意识到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严重弊端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力量都在试图引领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在苏东剧变的国际背景下,试图让改革退回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力量以及试图将改革引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都对中国改革发挥着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巡讲话中强调,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这为打破改革僵局、将经济市场化改革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有力政治支持。正如江泽民后来所说:“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南巡谈话“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由于在改革进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占据优势,中国不仅避免了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垮台的结局,而且通过不断的制度改革与调整,逐渐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经济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仅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同时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也体现出比较优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保证经济市场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两大基础。就政治制度来说,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效维护国内政局稳定。对于这一事实,一再有人提出质疑。比如有人认为,实行多党制同样能够实现社会稳定,欧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就是例证,所以在中国实行多党制也能实现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关于在中国实行多党制的讨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反对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参见蔡元明:《为什么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11期;另一种则持赞同态度,参见胡兵:《逐条批驳蔡元明的睁眼睛说瞎话》,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2df560100cgcw.html。。面对这种质疑,我们必须予以正面回答和反驳。不能脱离中国国情来谈论政局稳定与多党制的关系。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看,检验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看是否实行了多党制,而是看是否为经济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虽不能决定中国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却能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有学者指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多党民主制的失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原因:缺乏共同的国家认同,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缺乏政治观念的共识,而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信奉的都是法治和以自由主义为基调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严重不平等①参见杨光斌《一些西式民主化转型国家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启示》,载《红旗文稿》2014年第13期。。由此来看,中国的国情显然与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有更多相似性,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距较远。所以,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更大,为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继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重要启示。
就基本经济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适应经济市场化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为了保证经济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较之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市场化,更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始终坚持的价值目标,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党的十八大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6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6日。有人可能提出,公有制经济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管理层以权谋私、大量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会大量出现,这在损害群众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会加剧贫富分化;而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可以借助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税收调节机制来缩小贫富差距。这固然是客观事实,但要消除国有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弊病,并不必然意味着将国企私有化。相反,通过创新与健全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就可以将国有资产流失降到最低限度,而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政策,中国也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以缩小贫富差距。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中国当前做得还远远不够,但随改革的深入和相关机制、政策的完善,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即是说,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市场化,完全有可能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财富再分配的效果。
同时也应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再分配机制的积极作用是有限度的,只要资本家在初次分配中占据优势,无论再分配机制如何完善,也无法解决由初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只能有限度地缓解劳资矛盾与贫富分化问题。而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以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为例,其全民所有制的性质,要求它必须在兼顾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和满足企业正常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在初次分配中向国家上交部分利润用于公共支出,这就突破了单纯依赖再分配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局限性。不仅如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还决定了它能够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特别是其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企业经营利润的特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国内非公有制经济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中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市场化较之资本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所在。
第三,只有切实推动改革与制度创新,才能在遵循经济市场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经济市场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面临的最大世情,是机遇也是挑战。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服务,这是重大机遇。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对成熟,反衬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不成熟,从而为西方国家攻击甚至试图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提供了口实,这则是严峻挑战。因此,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必须抓住机遇,沉稳应对挑战。
在遵循经济市场化一般运行规律方面,处于经济市场化初级阶段的中国,应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在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问题上,要通过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职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分别为15.1%、5.89%、15.1%,而加拿大分别为23.4%、18.7%、18.3%,德国分别为45.1%、14.3%、9.3%,美国分别为19.4%、20.5%、16.6%①参见李银秀:《我国民生类政府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特别是在金融市场领域,应继续坚持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结合创造条件;继续放宽市场准入,“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改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96页。。在市场监管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与严格执法来规范所有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坚持经济市场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改革其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任务,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领域内的一系列改革指明了方向。就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来说,应通过不断改革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经济市场化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当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危害最大的是党内腐败问题,因此加强反腐败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尤为紧迫。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心民心。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对执政党腐败的不满可能只存在于情绪、言论层面,但当某种不可预料的形势到来并引发社会动荡时,人们的不满就会发展成为推翻执政党的行动,或者当有其他政治力量试图推翻执政党时,人民大众甚至党员就会“用脚投票”,采取旁观态度,从而将执政党置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典型代表,中国共产党必须引以为戒。为此,必须打破旧有的反腐体制与惯例,创新反腐工作机制,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为反腐制度化建设创造前提。在“治标”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治本”,大力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性,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来推进反腐制度化。
就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来说,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实现。公有制经济只有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巩固其主体地位。因此,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继续增强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其面向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市场适应能力与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方面,应运用市场化选拔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减少官员到国有企业任职,“绝不能把国企或央企当作官员的‘养老院’”①沈念祖:《央企“准官员”晋升模式》,载《记者观察》2013年第8期。。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对公有制经济的监督机制。以国有企业为例,监督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国企管理层腐败、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直接威胁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目前来看,以下两种监管思路值得重视:一是改革对权力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从十八大以来国企反腐的结果看,中纪委直接派出的巡视组在反腐工作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国有企业内部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力度与监督效果明显不足。这种情况固然与我们国家整个反腐环境有密切联系,但也暴露出国企原有监督机制存在的明显弊端,比如在中纪委派驻国有企业的纪检机构中,“纪检组组长由中纪委任命,而工资等福利待遇随所在部门一同发放,加上同体监督的弊病,造成了中纪委派驻机构的失语”②《中纪委派驻干部匿情不报算渎职》,载《京华时报》2014年12月3日。。因此,将国企监督、监管、监察机构人员的隶属关系、工资福利等统一归由中纪委管理,通过提高监督、监察的独立性来增强反腐的有效性,是一条可行途径。二是改革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国有资本的审计与监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5页。,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监管新思路。这一监管方式的转变,既要求国有企业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赋予国有资本的投向以更大灵活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与发展壮大。至于如何确定国有资本的投资领域,还应在逐步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证经济市场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区别于资本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的主要特征。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来消除各种不利于党的执政地位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因素,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蒋锐)
D6;D61
A
1001-5574(2015)01-0035-05
王增剑,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明义,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之比较”(项目号09&Z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